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孢素A血药浓度C0和C2的监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术后早期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CsA肾中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测定18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全血CsA浓度,其中82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10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计算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性分析两组CsA浓度测定值与肾移植功能状况及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两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0组明显高于C2组,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但两组在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C2进行CsA的药代动力学监测,可以较准确反映肾移植受者的药物剂量,尤其在监控急性排斥反应方面意义较大,同时,也可减少CsA肾中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探讨减少达利珠单抗使用次数的可能性。方法 对 5例首次接受尸肾移植的患者术前 2h内给予达利珠单抗 5 0mg ,5例均跟踪随访 ,随访时间最长 2年 ,最短 3个月 ,观察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严重程度 ,人·肾存活情况 ,感染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5例中只有 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且程度较轻 ,随访期内 ,人·肾均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时发生手指皮肤感染。结论 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亲属活体肾移植资料,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15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中除7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2例,4个抗原错配5例,3个抗原错配88例,2个抗原错配50例,1个抗原错配12例,无抗原错配1例。158例供者均经开放手术取肾。35例取供者右肾,123例取左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或普乐可复(FK506)、霉酚酸酯(MMF)及强的松(Pred)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所有158例供者均健康存活,6个月和1年时血肌酐正常。受者健康存活最长者至2008年6月已达10年, 1年带肾健康存活率95.5%,5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中4例2~5周肾功能恢复正常。死亡5例,其中1例术后发生DGF,透析期间死亡,另4例术后3~5月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中切除移植肾脏,行第2次尸体肾移植。5例在移植后1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6%,其中4例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后逆转,另1例合并CsA肾中毒,治疗无效,恢复透析治疗。3例1年半至3年半发生慢性排斥,移植肾丧失功能。8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治愈。结论:活体肾移植由于术前准备充分、组织相容程度高、供肾质量好等优点,使DGF和急性排斥反应等发生率低,人肾存活率高。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同样要重视DGF的预防,排斥反应的防治,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加强对活体家属供者的规范选择和全面的健康评估、加强长期随访对保证减少供者伤、使供者健康存活、正常生活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用量减至5~7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 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 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影响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谷欣权  霞等 《吉林医学》2001,22(5):266-267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变化 ,以探讨其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10 6例肾移植患者血清sIL - 2R活性水平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sIL - 2R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术后 1周内下降明显 ,2周~ 3周后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 1d~ 3d血清sIL - 2R即有升高 ,经MP、OKT3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sIL -2R显著升高 ,CsA中毒时sIL - 2R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态监测sIL - 2R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61例肾功能恢复顺利,余32例中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例,主要死亡原因肺部感染。结论 术后影响移植肾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2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其中血缘亲属活体供肾21例,夫妻间供肾1例.14例采取开放式手术取肾,8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应用CSA/FK506,MMF,Pred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无延迟肾功能发生.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基波尼松龙冲击治疗,全部逆转.术后随访1个月至半年,所有供者肾功能正常.结论 术前应全面评估供者的情况,取肾应采取术者最熟炼的方法 ,早期免疫制剂的用量与尸体肾移植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与环孢素A(CsA)抑制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为临床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进行文献初检,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Medline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纳入涉及肾移植术后使用Tac与CsA作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数据由2名作者独立提取,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Jadad质量评分标准,使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初检文献226篇,最终纳入31篇RCTs涉及Tac与CsA抑制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效果的对照研究。Meta分析,分别有2篇及14篇研究报道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及1年内肾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Tac组肾脏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在半年和1年随访中均低于C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半年相对危险度(RR) 0.49,95%CI(0.37~0.67),P<0.01;1年RR 0.65,95%CI(0.56~0.75),P<0.01。分别有4篇及7篇研究报道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及1年内激素治疗抵抗的急性排斥反应,Tac组激素治疗抵抗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在半年和1年随访中均低于C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半年RR 0.41,95%CI(0.30~0.57),P<0.01;1年RR 0.54,95%CI(0.37~0.78),P<0.01。结论:Tac反应抑制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C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顺序性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尸肾移植近期内使用骁悉(MMF)和短期小剂量ATG/CsA顺序性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作为诱导免疫抑制方法观察肾功能恢复及急性排斥(AR)情况。结果:该3例术后第3d血肌酐均<165μmol/L,说明移植肾功能恢复较快。术后对天内无出现AR、CsA肾中毒、感染等并发症。随防7mo-11mo,健康情况良好。结论:在肾移植功能即刻恢复者,预防性使用MMF、短期小剂量ATG/CsA顺序性四联方案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1.
报告环孢素A在6例尸体肾移植中的应用。其中有5例肾功能正常,人、肾存活率达83.3%。1例术后发生3次排斥反应,后死于高血压继发的脑出血,死亡率为16.7%。存活5例中有1例术后5个半月因C_sA减量太快和停用,发生不典型排斥反应后复用C_sA,按每日4~7mg/kg,一月后C_r逐渐下降为265.2~362.4μmol/L,现已14个月,一般情况好。1例患者术前2月曾患黄疸性肝炎,和1例动静脉外瘘处感染未愈,经用以CsA为主的免疫抑制剂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恢复良好。文中并阐明了延迟应用C_sA的优越性和出现C_sA中毒的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建敏  赵明  陈桦  李民  刘永光 《广东医学》2012,33(14):2138-2141
目的比较近年来分别以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和环孢素A(ciclosporin A,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受者随访资料,探讨TAC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首次接受肾移植术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接受的免疫抑制方案均为CSA/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定期随访3年以上,观察TAC和CSA组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反应发生、肾穿刺活检、人/肾3年内存活状况、血清肌酐值、肝功能、血糖及血脂水平、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入选病例共315例,CSA组98例,TAC组217例,随访时间36~73个月,CSA组和TAC组在性别、年龄、体重、供肾类型、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DGF、抗体诱导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A组和TAC组人/肾存活率和术后1、6、12、24、36个月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急性排斥反应事件、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P<0.05,P<0.01),两组肝功能损害、感染发生率、病理证实的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C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CSA组(P<0.01)。结论 TAC是一种高效的免疫抑制剂,已成为肾移植受者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与CSA比较,TAC治疗者不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更可以有效预防CAN,因此可能获得长期良好的肾功能,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也较低,但需注意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生,TAC剂量个体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尸体肾移植746例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同种异体肾移植727例,746例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12例次,急性排斥反应238例次,慢性排斥反应66例次。人肾总存活率:1年者为94.1%和86.1%,3年者为88.6%和77.9%,5年者为81.5%和70.5%,最长者存活15年4个月.746例次的临床研究表明:(1)高质量的供肾、快速取肾和熟练的植肾手术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2)应坚持ABO血型,淋巴细胞毒性试验及PRA配型工作。(3)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将激素减到最低量及环孢素血浓度的监测甚为重要。(4)感染是肾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要充分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5)加强对肾移植患者随访,指导康复期的治疗,随时调节免疫抑制剂,这时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并行血浆置换,未采用PRA组配型的423例作为对照,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R)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7%);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d49.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49.3% 。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搞清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95.0%、3年人肾存活率92.0%/84.2%、5年人/肾存活率87.0%/81.6%。结论 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舒莱预防肾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舒莱(Simulect)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将我器官移植移植中心1999年3月~2002年10月共4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舒莱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肾移植术后均接受以Neoral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剂。舒莱组术前2h和术后4d各给予舒莱20mg静脉滴注。观察急性排斥反应、Neoral、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用量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实验室检测血CsA浓度和肝肾功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舒莱组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8周内发生3例4次急性排斥反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间Neoral用量及血CsA浓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周内皮质激素用药量总量大于舒莱组。结论:舒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用药方法简便,疗程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尸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病人肾存活率.方法分析8例肾移植的术前准备、术式、术中用药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8例患者术后人/肾存活率为1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1例,CsA中毒,背部真菌感染各1例.结论肾移植是治疗慢性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组织配置,熟练的外科技术,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加强对患者的随防和康复期指导的治疗是肾移植长期存活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 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 ,并行血浆置换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的 42 3例作为对照 ,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 (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HR) 9例 (2 1% )、急性排斥反应 198例 (47% ) ;1年人/肾存活率 86 7% /76 3%、3年人 /肾存活率 72 5 % /6 7 9%、5年人 /肾存活率 6 9 5 % /4 9 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 85 4例 ,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16 2例 (19 0 % ) ,1年人肾存活率达 97 3% /95 0 %、3年人肾存活率 92 0 % /84 2 %、5年人 /肾存活率 87 0 % /81 6 %。结论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提高人 /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19.
高龄患者肾脏移植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 5 1例年龄大于 60岁的高龄患者 (其中最大者 79岁 )的肾移植资料 ,以研究高龄尿毒症患者肾脏移植的特点。结果 :5 1例患者中 4 7例存活 ,4例死亡 ,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 88.2 %和 86.2 %。 2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合并心衰和肺部感染 ,1例于术后 5月死于重症肺炎 ,1例于术后 1年死于车祸脑出血。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 1例而切肾 ,急性排斥 4例 ,慢性排斥 2例 ,肾小管坏死 4例 ,CsA肝肾中毒 1 3例 ,粒细胞减少症 6例 ,移植后继发糖尿病 2例 ,肺部感染 9例 ,心功能不全 8例 ,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 1例。提示 :高龄患者同样适合行肾移植手术 ,强调术前应充分准备 ,控制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 ,术后护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监测的及时合理 ,对肾移植成功至关重要 ;并提出对老年患者CsA的用量应偏低  相似文献   

20.
68例次尸肾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延缓恢复原因分别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输尿管并发症和急性环抱素肾中毒。经血液透析及药物治疗后均恢复肾功能。并对其病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