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A型行为问卷”和“艾森克(成人 ) 人格问卷表”(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 对1 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 5 1例正常人分别进行了A型行为和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 ,结果 :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所占比例和A型行为得分中TH、CH、TH +CH得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或 <0 .0 1)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EPQ人格结构中N、L值亦显著升高 ,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或 <0 .0 1) 。说明A型行为和心理负担较重的人格特征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法”(EPQ)对1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51例正常人进行了测试,结果:闭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各组及中医证型各组EPQ人格特征P、E、N、L量表得分均较正常人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慢闭组的N、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急闭I组和急闭Ⅱ组的N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L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气滞证组、肝胆火旺证组和肝阴虚阳亢证组的N、L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胃虚寒证组的N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尤其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肝郁气滞证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  相似文献   

3.
对11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34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闭角型青光眼 疾病分类各组及中医证型各组均表现为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增高,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相比,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闭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组间比较及中医证型组间比较,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房水障碍功能遭受破坏,房水的粘度增加,房水淤积于眼内。  相似文献   

4.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类型和不同证型的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闭角型青光眼3组的眼压升高,房水流畅系数(C值)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指标的变异程度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组。闭角型青光眼中医证型4组与正常组相比,眼压升高,C值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指标的变异程度为肝胆火旺证>肝郁气滞证>肝阴虚阳亢证>肝胃虚寒证。说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高低与C值的高低呈负相关关系,患者各中医证型组在眼部均存在神水瘀积的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方法:将9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慢闭组、急闭Ⅰ组和急闭Ⅱ组,并与24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对其血管内皮和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改变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慢闭组、急闭Ⅱ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β-血栓球蛋白(β-TG)、von Willebrand因子(vWF)、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T/K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急闭I组与正常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闭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均表现为TXB2、β-TG、vWF和T/K比值升高,6-keto-PGF1α下降。其中肝郁气滞证和肝阴虚阳讥证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TXB2、β-TG、vWF、6-keto-PGF1α和T/K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肝胃虚寒证组与正常组相比,T/K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胆火旺证组与正常组相比,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血瘀病理改变,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瘀改变不明显。在中医证型中,这种血瘀病理以肝郁气滞证最明显,肝阴虚阳亢证次之,肝胆火旺证最轻,呈现肝郁气滞证>肝阴虚阳亢证>肝胃虚寒证>肝胆火旺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都给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的视力都有明显提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明显( 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2.5±1.7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26.5±3.2mmH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张娣  肖玲  钟立青  李斌 《四川医学》2006,27(4):423-4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超检测62只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及60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4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22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通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40例(66眼)相关手术治疗以及随访统计资料。结果:手术一组患者在治疗后,视力提升超过0.1者共计13例(21眼),占63.6%,明显高于手术二组患者视力恢复百分比(33.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一组与手术二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眼压数据与 C 值数据水平类似,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半月时,手术一组患者眼压降低程度明显大于手术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手术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间比较。结果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心理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FGD)患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医院焦虑抑郁测定量表(HAD)对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67例FGD患[主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组及正常人群作对比分析。结果:在EPQ测定中男、女患E值、P值与常模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0.05),而N值有显性差异(P<0.001);L值与常模组比较,男性无显性差异(P>0.05),女性有显性差异(P<0.001)。在HAD测量中,A和D与正常人群比较均有显性差异。结论:FGD患情绪不稳定,情绪因素对FGD患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谱勒显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测22例开角型青光眼患与18例正常人的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开角型青光眼的OA及CRA的Vmax,Vmin,Vmean均降低,阻力指数升高(P<0.01)。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MRI-DTI技术多参数值评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路损害程度的检测价值。方法对3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35例健康人行DTI检查。原始图像后处理重建DTI参数图,测量视神经、视放射的平均DTI参数图。结果①视神经、视放射Dav值与POAG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FA值与POAG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视神经VrA值与POAG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RA值与POAG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②与匹配的正常人对比,青光眼视神经与视放射差值分析Day、FA、RA、V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部分参数值可以用来判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路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NO)浓度并探讨其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型青光眼患者(实验组)及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清NO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各青光眼类型之间血清NO浓度无差异(P>0.05),实验组房水N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NO浓度低于对照组及其它类型青光眼组,闭角型青光眼房水NO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开角型青光眼由于房角原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减少引起房水NO浓度的降低,导致房水外流阻力增大,眼压升高可引起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NO浓度升高,损伤小梁及邻近的葡萄膜和视网膜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与病因机制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PACG30例为实验组(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2组入院后行SCl-90、EPQ和A型行为问卷调查。结果:(1)SCL-90测评结果,A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评分和SCL—90总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2)EPQ测评结果,A组的精神病性(P)、神经质或情绪(N)得分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A型行为问卷测评结果,A组TH量表得分高于B组(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与患者的心理因素、个性、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前后视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只眼),均给予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经过观察,本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显效4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本组患者术后的P-100波潜伏期及N75振幅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改善视神经与视力,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住本院的非青光眼的单纯白内障26例(28眼),连续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例(7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急闭)临床前期14眼,发作期2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慢闭)27眼。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8,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术。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5&#177;4.5)个月。结果:①单纯白内障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1.9201,P〉0.05)。急闭临床前期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t=3.991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7441,P〈0.01)。慢闭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t=4.4976,P〈0.01)。②急闭发作期,慢闭组平均使用青光眼药物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⑧急、慢闭组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④前房深度急、慢闭组术后较术前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两组术后均较手术前增加。⑤56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只眼(85.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8只眼(50.0%)矫正视力〉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单纯白内障术后眼压无影响,对急闭临床前期产生降低眼压作用,可治疗急、慢闭,急闭疗效优于慢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超声乳化吸除和小梁切除术在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0月—之012年10月期间笔者收治的合并有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共76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超声乳化吸除,B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患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成功率、患者术后的眼压改善等。结果A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APAC)的成功率明显高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X2=24.381,P〈0.05,而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APAC与PACG的完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76,P〉0.05);组问比较,2组中APAC的治疗完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94,P〉0.05),B组中PACG的治疗完全成功率高于A组(X2=18.672,P〈0.05)。2组患眼眼压均明显下降,术后随访一年结果显示APAC患眼在2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65,P〉0.05)。而术后一年B组PACG患眼的平均眼压明显低于A组(t=4.751,P〈0.05)。A组中的视力提高情况优于B组(X2=13.952,29.653,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在治疗APAC与PACG合并白内障中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疾病类型等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得正常人、高眼压者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根据眼压、视野和视乳头形态分为正常组76名(152眼),高眼压组70例(10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67例(112眼),采用OCTCIRRUSZeiss分别测得3组的平均RNFL和4个象限的RNFL。结果正常组平均RNFL为(107.61±8.03)μm,高眼压组平均RNFL为(105.26±9.22)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平均RFNL为(91.00±10.55)μm。正常人平均、上方和下方RNFL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眼压组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高眼压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RNFL厚度的分析,为高眼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个性、行为特征,探讨心理因素对疾病防治的意义.方法 运用SCL-90、A型行为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1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0白内障患者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测试比较.结果 SCL-90评分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抑郁和焦虑得分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大症状因子和总分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A型行为问卷测评中,其TH得分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H得分与其他3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CH得分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却明显高于白内障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情绪和掩饰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内外向、神经质情绪与白内障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对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因素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明确的关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表现为A型性格,神经质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早期滤过泡形态与24h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38例,均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1个月对滤过泡形态进行评价,检测24h眼压。结果不同滤过泡高度、范围、血管分布、渗漏试验等级的24h眼压波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组与对照组24h眼压波动值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术前眼压、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滤过泡血管分布及滤过泡微囊结构与术后24h眼压波动值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分级及滤过泡微囊结构是术后24h眼压波动值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早期滤过泡形态与术后24h眼压有关,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及滤过泡微囊结构对24h眼压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