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论     
回肠结肠动脉与结肠右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末支间虽有吻合,但吻合一般不充分。故该支动脉的损伤常可引起回肠末端、盲肠、阑尾与升结肠近端部分的坏死。因而在回肠末端病变手术时,一般均不主张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术。本文报道3例回肠外伤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获得成功。这样做的优点是保留了回盲瓣的功能,操作亦较简单,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回盲部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束状,左与回肠相接,向上与升结肠相连,长约6~8cm,此处有两片唇样粘膜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可以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回肓部是很多疾病的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盲部的溃疡性病变,其内镜下的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现对28例回盲部溃疡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回肠末端的环肌增厚和其粘膜一起呈乳头状突入盲肠,形成回盲瓣,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肠括约肌。安静时其压力比结肠高2.76Kpa(20mmHg),同时回肠末端由回结肠动脉供血,其为终未血管。基于以上解剖学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距回盲瓣10cm内吻合易发生瘘的危险。但保留回盲瓣维持消化道的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2例因小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口距回盲瓣10cm以内,保留了回盲瓣,无一发生吻合口瘘,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1个月~5岁,2岁以下8例。小肠坏死原因:肠套迭8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2例,肠扭转1例,巨大系膜裂孔致游离肠管打结绞窄1例。切除肠管35~110cm,吻合口距回盲瓣平均4.5cm,最短者距2cm(4例),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平均住院13.5天,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量小肠切除后,保留回肠末端回盲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3例大量小肠切除后,仅能保留10 cm以内回肠末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表现。结论对于肠绞窄、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切除大量病变肠管后,保留回盲瓣对于预防短肠综合征有重要临床意义,保留回盲瓣对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防止结肠内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有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黏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消化道少见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盲瓣脱垂症是指回肠粘膜自回盲瓣口向大肠脱垂、突出,或回盲瓣脂肪沉积形成的回盲瓣突起,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我院自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910例,诊断回盲瓣脱垂症1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手术学中规定小肠切除后,其吻合口必须距回盲瓣15cm以上,以保证安全愈合。但我院1981年11月~1985年2月对小肠末段良性疾患致肠梗阻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其吻合口距回盲瓣15cm以内者共6例,均获安全愈合。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9岁,平均32.6岁。术中所见:回肠末段憩室炎致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2例,粘连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坏死2例,嵌顿性股疝致回肠末段坏死1例,回肠末段肿瘤致肠套叠  相似文献   

9.
正常回盲瓣具有节制小肠排空、阻止结肠内容物逆流、保证肠道消化吸收顺利进行的功能.回盲瓣切除后,可出现严重的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本文作者设计了经结肠带回肠限制口径植入式重塑回盲瓣,通过动物实验从流体力学、肠道菌群等方面研究重塑回盲瓣的功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Liu JX  Wang H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23-825
目的 分析结肠镜发现的良性回肠末端和/或回盲瓣溃疡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末端回肠和/或回盲瓣溃疡,直径≥0.2 cm,数目≤3个.入选31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17岁,男17例,女14例.结果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体重下降等,以腹痛最为常见,占64.5%(20/31),右下腹痛占19.4%(6/31).溃疡最大直径0.2~1.0 cm者20例,>1.0 cm者11例.溃疡发生在回盲瓣或回结肠吻合日者分别为17例和3例,末端回肠7例,回盲瓣和末端回肠均有者4例.单发溃疡17例,多发溃疡14例.溃疡边缘清晰,溃疡周围及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无特异性.14例未能确定病因,其中12例为小型溃疡患者.10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他诊断包括肠结核(2例)、缺血性肠炎(2例)、Behcet's病(1例)、艾滋病相关(1例)和阿司匹林相关(1例).结论 良性回盲部溃疡多表现为腹痛,但并不一定存在右下腹痛;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但有时能提供关键性证据;回盲部溃疡病因学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所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24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6月就诊.查体阴性,口服抗生素及肠黏膜保护剂后能缓解.结肠镜检查见回盲开口呈广基隆起,大小约2.7×3.0cm2,充血明显,表面呈菜花样改变,中心可见黄色肠液溢出,活检质软.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结肠镜诊断为回盲瓣脱垂.活检病理组织报告:回肠黏膜炎症.既往有阑尾切除史.  相似文献   

12.
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所生长的肿瘤统称为回盲部肿瘤[1].其发病率在大肠癌中仅次于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今收治的34例回盲部肿瘤患者,以期提高早期诊断和治愈率,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0~2003年3月共进行远端回肠在5.0cm以下的超低位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6例,为预防吻合口漏,我们采用了通过盲肠壁置管经过回盲瓣达吻合口近端行肠内减压的方法,效果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回肠末端切除后如何进行吻合,意见尚不统一。有人指出“回肠切断处应距回盲瓣15厘米以上”方能行回肠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15.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行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其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顺利恢复,2~4d肛门排气,6~10d伤口拆线,有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而愈.随访6~12个月消化功能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回盲瓣回肠末端端吻合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消化功能,易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病例介绍例1:杨某,女,7岁,于2000年8月15日以肠梗阻手术。术中见回肠顺时针扭转180°。复位后发现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段5cm长的肠管发黑塌陷,肠管边缘动脉搏动消失。V形切断肠系膜后切除坏死肠管端吻合。术后第7天患儿出现持续性腹痛,以右下腹为重,并有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抽出含内容物液体。急诊剖腹探查,发同吻合全部断裂,远端回肠变黑。找其原因发现次行肠切除吻合术时,误将供应远端回肠的小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回肠支切断结扎。切除远端坏死肠管,关闭回盲瓣,近端回肠经右下腹造瘘。半年后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全术,术…  相似文献   

18.
王保宽 《中原医刊》2005,32(16):33-34
目的探讨未段回肠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部位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后。行造口式阑尾切除,经阑尾残端插入French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果16例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2~3d肛门排气,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7~10d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此手术方法较右半结肠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完整结肠,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别对于切除大量小肠的患者,可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此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李××,男性,36岁,住院号5742。因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七小时之久于1977年6月25日凌晨三时入院,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经各种抗休克治疗后,于6月25日八时在中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大量血件腹水,肠袢高度膨胀、呈黑紫色,小肠下段系膜血管亦为黑紫色,其根部有栓塞一处,距回盲瓣约60cm 处的回肠上有一长7cm 左右坏死的憩室,余未见异常。切除包括憩室在内的全部坏死肠袢约3.5米剩下空肠近二米多,将距回盲瓣约40cm 处正常回肠断端与正常空肠断端行端端  相似文献   

20.
回肠末端坏死行回肠与回盲瓣吻合2例报告附院普外科(046000)司斌团白骏恒王晋峰临床上回肠末端肠坏死后,因回盲部血运较差,成人通常采用切除右半结肠及坏死肠管,行横结肠回肠吻合。既使病变可以用局部切除法解决者,亦宁作右半结肠切除为佳[1]。小儿升结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