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背景:采用传统方法冻存后,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低,且软骨表层与深层的软骨细胞存活率差别较大,移植物易发生退行性变,导致手术失败。 目的:经打孔梯度降温冻存膝关节软骨后并行异体移植,观察打孔梯度降温冻存对兔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自2月龄新西兰白兔膝关节股骨膑面取骨软骨移植物,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软骨面以3 mm×3 mm矩阵打孔,梯度降温冷冻保存。以非打孔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组、非打孔超低温冷冻保存组为对照。复温后移植到成年新西兰白兔相应膝关节缺损部位,观察各组移植物大体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非打孔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组大体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均明显优于非打孔超低温冷冻保存组。实验组与非打孔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组效果差别不明显,但实验组明显加强了对中间层软骨组织的保护程度。提示关节软骨的梯度降温冷冻保存效果优于快速降温冷冻保存;关节软骨打孔冷冻保存对深层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了软骨细胞存活率,延缓了移植软骨组织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多采用冷冻保存方法来降低异体软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但有关异体软骨的取材、冷冻保存方法、冷冻保存条件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 目的:对于冷冻保存异体软骨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不同保存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异体软骨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冷冻保存方法对软骨移植影响等方面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异体软骨组织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冷冻保存异体关节软骨保持了软骨组织的性状和生物学活性,而且可择期完成关节重建,并且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多项指标检测,防止供体携带细菌病毒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并且降低了软骨组织的抗原性,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冷冻保存的各个环节,如:低温保护剂的应用、降温和复温速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软骨移植后仍然会出现软骨吸收、退变等现象。随着冷冻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冷冻损伤机制的不断揭示,这些问题终将会解决,软骨组织冷冻保存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摘要背景:处理同种异体肌腱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免疫原性和保持肌腱结构与活性。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低温冷冻法操作复杂、费时,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目的:以玻璃化法保存鸡屈趾深肌腱,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年来亨鸡跖趾关节远侧屈趾深肌腱切断,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移植同种异体玻璃化肌腱与自体肌腱。术后2,4,8,12,16周观察移植肌腱在形态结构、羟脯氨酸含量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玻璃化肌腱移植组早期存在轻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但不影响肌腱愈合与重建。两组肌腱周围产生中度粘连,移植后肌腱中段的羟脯氨酸含量先减少,8周后逐渐增高,而吻合口部羟脯氨酸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高,两组间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周内玻璃化肌腱移植组吻合口部的破裂强度与弹性模量低于自体肌腱移植组(P < 0.05),12周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肌腱中段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玻璃化保存的同种异体肌腱生物活性好、免疫原性低,是良好的肌腱移植材料。关键词:玻璃化;低温冷冻;肌腱;同种异体移植;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21  相似文献   

4.
背景:同种异体骨材料一直存在着免疫原性方面的问题,目前关于其免疫原性的研究大多以临床疗效为依据,因此在实验室层面上对其免疫原性方面的研究及相关方法学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对冻干同种异体骨进行免疫原性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5/1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羟基磷灰石粉(200目)由北京京航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同种异体冻干骨粉(200目)由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淋巴细胞来源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年龄23~26岁。 方法:实验分为阳性对照组(植物血球凝集素),阴性对照组(羟基磷灰石)及实验组(冻干骨粉2,1,0.5 g/L),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Alamarblue法进行细胞与材料共培养,72 h后酶标仪570 nm,600 nm双波长下读取吸光度值计算各组淋巴细胞转化率。 主要观察指标:酶标仪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结果:人冻干骨粉各组与羟基磷灰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植物血球凝集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骨粉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在本实验中冻干同种异体骨未出现对淋巴细胞刺激的免疫原性作用,不能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骨粉在0.5~ 2.0 g/L剂量内不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6):2864-2869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生长因子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生长因子疗效和安全性还不明确。研究发现,威灵仙能够维持和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并且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可注射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凝胶复合软骨细胞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威灵仙的干预效应。 方法:于新西兰白兔膝关节的股骨滑车面用牙科钻制成深度为0.4 mm的软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威灵仙组、普通培养基组造模后注入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复合软骨细胞混悬液1 mL,在凝胶注入后第2天,分别给予关节腔注射威灵仙培养基或普通培养基1 mL,1次/d,连续给药7 d。单纯造模组不作特殊处理。术后6,12周后分别行大体、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TB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进行Wakitani评分。 结果与结论:威灵仙组、普通培养基组可见缺损关节面被较好地填充,并形成透明软骨样结构,威灵仙组表面平整度及与周围组织整合程度较普通培养基组好,组织学切片上可见类软骨形成并分泌软骨基质和特异性Ⅱ型胶原。单纯造模组未见修复,可见组织增生退变。威灵仙组修复组织与周围组织整合程度、组织学及Ⅱ型胶原分泌量均好于普通培养基组。威灵仙组、普通培养基组Wakitani评分显著低于单纯造模组(P < 0.01),且威灵仙组分值明显低于普通培养基组(P < 0.05)。结果提示可注射性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凝胶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能够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且威灵仙能够促进其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威灵仙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可能起到类生长因子作用。. 关键词: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威灵仙;软骨细胞;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5  相似文献   

6.
背景:非程序降温-80 ℃低温冰箱保存方便快捷,程序降温-196 ℃液氮保存可靠长久,将两者合二为一简化流程已成功用于临床。目的:观察不同冷冻保护剂对-80 ℃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效果的影响。方法:分设10%二甲亚砜组、5%二甲亚砜联合3%羟乙基淀粉组、5%二甲亚砜联合0.25 mol/L海藻糖组、5%二甲亚砜联合3%羟乙基淀粉及0.25 mol/L海藻糖组。采用 -80 ℃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法对单采外周造血干细胞进行冷冻保存,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观察Annexin-V、PI、Caspase-3水平。结果与结论:4组冷冻保存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各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差异不明显。单个核细胞群落冷冻保存后存活率在90%以上,含成熟细胞较多的CD45+细胞群落凋亡发生率可达50%左右。造血干祖细胞群落中,早期细胞较晚期细胞更能耐受冷冻损伤。提示在基础冷冻保护剂二甲亚砜的基础上,加入羟乙基淀粉和海藻糖并未显示出对冷冻保存效果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五种不同制备工艺对同种异体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新鲜尸体的股骨经过预处理后,制成形状大小相同的骨块移植材料,采用五种不同制备工艺进行处理,经深低温冷冻保存,一个月后取出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 不同制备工艺下同种异体骨所承受的最大压缩载荷范围在1.1KN-2.1KN之间,所承受的最大屈服应力值位于4.5MPa-9.5MPa之间。结论 不同制备工艺对骨的屈服应力、弹性应变量及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形状和结构相似的同种异体骨,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实验数据可为临床应用同种异体骨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2-01—2012-12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软脑膜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脑脊液中发现恶性细胞的细胞学证据;(2)神经影像学(磁共振钆增强T1加权像)支持脑膜转移。男2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7岁;Kamofsky评分(KPS)中位数70(30~100);病理类型:腺癌45例(75%,其中女性26例),鳞癌4例,大细胞癌2例,其他9例。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多向分化的潜能,生长因子在细胞的移行,存活以及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干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取健康成年兔2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2.5 kg。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冠状动脉左室支主干第1,2对角支之间闭塞血管1 h后再灌注,建立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将28只成年兔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每组7只。联合应用治疗组:造模后3 d注射5×1011 L-1密度间充质干细胞40 μL和含15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及2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DMEM培养液8 μL;单纯干细胞治疗组:单独给予5×1011 L-1密度间充质干细胞40 μL;生长因子治疗组:注射含15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和2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DMEM培养液8 μL;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DMEM培养液。采用IE33型超声仪,三维探头X-3获取左室三维全容积图像。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标记检测结果;三维超声测定造模后6周各组动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变化。 结果:28只成年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各异,1周后贴壁细胞逐渐呈细胞集落,为纺锤形、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形态,2周后达到80%~90%融合。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除对照组及生长因子治疗组以外,联合应用治疗组和单纯干细胞治疗组心脏标本中均发现有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在宿主兔心肌内呈散在分布于瘢痕周边区并沿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走行。②与对照组和生长因子治疗组相比,联合应用治疗组和单纯干细胞治疗组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但联合应用治疗组与单纯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射血分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45)。 结论:单纯干细胞移植与联合生长因子应用均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及改善心脏功能这一作用已被接受,但移植细胞是否和宿主细胞形成有效的电-机械藕联,是否易形成一个有收缩功能的相对电独立体系,并产生移植后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尚缺乏系统观察。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行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其心电生理异常及左室重构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2/2008-10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30只/组。另取1月龄健康Wistar大鼠数只用于抽取骨髓。 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诱导剂5-氮胞苷使之转化为心肌样细胞,在移植前2 h行DAPI标记。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后7 d,细胞移植组将2×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的边缘区和中心区,其余3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体表ECG及心电生理检测,UCG检测左室功能,左室病理检查测定梗死面积,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供体细胞迁移、分布情况。 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自发搏动的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并形成肌丝结构。细胞移植后4,8,12周与盐水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PR间期、QRS时限和心室有效不应期缩短,而室颤阈值增加(P < 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显著增加(P < 0.05);移植后8,12周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P < 0.05)。移植后4周,在荧光显微镜下梗死区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至12周仍然存在,但随移植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塑性,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电生理异常和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新西兰兔软骨组织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中关节软骨及耳软骨的脱细胞基质的研究较多,但采用肋软骨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研究较少。 目的:制备新西兰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探讨天然软骨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用联合去垢剂-酶法获得软骨支架,根据脱细胞过程中Triton X-100第2次处理时间0,24,48,96 h分为4组。脱细胞完毕后各组支架固定行扫描电镜采集图像观察计算支架孔隙率、孔径长度,并对支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将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观察其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呈乳白色,大小均一,染色示支架结构完整,仍保存大量酸性黏多糖及Ⅱ型胶原成分,扫描电镜观察经一定时间的脱细胞处理后可得到结构完整,孔隙均匀的天然软骨支架,其孔隙率为(61.31±8.45) %;孔径长度为(32.80±5.15) μm,符合正态性分布,各组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7 d后生物相容性良好,周围软组织无明显充血、化脓等炎症排斥反应出现。结果显示,兔肋软骨脱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基质组成,有较完整、均匀的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关键词:软骨;脱细胞;支架;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8  相似文献   

12.
背景:软骨损伤后难以自身修复,以活性软骨进行修复效果较好,但活性软骨的可靠来源尚未根本解决。 目的:以3种不同方法体外保存成人鼻中隔软骨块的活性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喉科实验室及西京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材料为临床常规手术中切除的成人正常鼻中隔软骨20块,按国务院2006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已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方法:将所取软骨,块剪成大小约15 mm×10 mm×2 mm软骨块,分别置于4,-20,-80 ℃ 冷冻及RPMI-1640液于37 ℃培养保存,于保存24 h,7,14,21 d和30 d时取样品。 主要观察指标:以苏木精-伊红、AB/PAS及Masson 三色染色和锥虫蓝排斥试验检测软骨活性。 结果:用RPMI-1640培养液保存的成人鼻中隔软骨,在整个保存期中均能保持较好活性,软骨细胞活性率保持在80%左右。以-80 ℃冷冻保存7 d及-20 ℃保存14 d时,软骨基本失去活性, 当4 ℃保存在21 d时,软骨可保持较好活性,保存30 d时,软骨活性明显降低。 结论:与低温保存方法相比,用组织培养法保存成人软骨块能较好地保持其活性,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取材方便、新型有效的软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软骨修复是现代组织工程一个主要目标,制造出新型工程移植物需要对被置换或再造组织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有充分了解。 目的:讨论软骨修复中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细胞来源和提高分化的培养条件,尤其是细胞浓度、细胞因子、负载、基质以及氧张力等因素的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及PubMed数据库1997-01/2009-06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软骨损伤,软骨修复,cartilageinjury; cartilagerepair”。 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软骨组织工程的细胞来源的研究。软骨修复中提高分化的培养条件的研究。软骨修复生物学特征以及临床尝试修复的处境研究 结果与结论:外科医生们在清创修复全层创伤性缺损过程中,通过软骨基底缺损清创暴露邻近关节表面的骨髓内干细胞。此时,事实上已利用了软骨干细胞了。同样可以向缺损区添加分化的软骨细胞,再覆盖以骨膜,形成的细胞临界细胞浓度激活SOX-9表达。目前对于改变施于细胞的负载、化学和基质环境因素更加精细的科学手段的研究仍处在初期。以下几点务必注意:组织解剖结构如何决定着修复以及损伤的性质,有必要确保自然和人工组织的生物整合,防止一些自然现象阻碍科技手段在临床中恰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尚无理想的材料来替代半月板,半月板移植就成为半月板损伤保留半月板功能较为可行的治疗方法。目前移植半月板的保存方法主要是新鲜半月板、低温保存的半月板和冻干保存的半月板。目的:观察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兔半月板移植后的远期效果差异。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0只,其中30只作为供体取出半月板。将原有的半月板切除制成半月板缺失模型。随机将大白兔分为4组,每组10只。①半月板缺失组作为对照。②新鲜半月板组移植新鲜半月板。③低温半月板组移植低温保存的半月板。④冻干半月板组移植冻干保存的半月板。30个供体其中10个行新鲜移植,另20个分别行低温保存、冻干保存1周后移植。术后12个月处死兔取标本,进行动物一般观察。半月板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移植兔切口均愈合好,无死亡。大体观察:新鲜半月板移植组外形、质地和弹性均接近正常半月板。胫骨平台覆盖好,胫骨平台和股骨髁软骨无额外磨损。低温保存、冻干保存半月板移植组半月板边缘愈合好,但是体积缩小,弹性差。胫骨平台有部分没有半月板覆盖。病理观察:新鲜移植半月板切片显示胶原纤维排列、软骨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均与正常半月板相近,而低温保存、冻干保存半月板移植组的半月板切片显示胶原纤维稀疏,数量较新鲜移植的半月板少。结果表明,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能够成活,并且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防止膝关节退变。但是以新鲜移植的半月板效果最好。低温保存和冻干保存的半月板术后1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和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组织工程骺软骨构建过程中,采用何种载体承载已经扩增了的软骨细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外基质与壳聚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骺软骨支架的可行性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观察。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7-12/2009-03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壳聚糖(脱乙酰度90%,Mr10×105)由青岛海汇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市售猪关节软骨。 方法:将新鲜的猪关节软骨在液体中粉碎,梯度离心后制备成3%软骨微丝悬液,将其按1︰1的比例与2%的壳聚糖溶液混合,采用冷冻冻干法制备脱细胞软骨基质三维多孔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对梯度乙醇处理再次干燥后支架材料进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定支架孔径和孔隙率、吸水率,并采用MTT 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软骨诱导后种植至支架,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分化情况。 结果:支架内孔洞相互连通,孔大小(161±31) μm,孔隙率为(90.1±1.6)%,吸水率为(2 361±132)%。组织学观察显示,三维多孔支架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MTT 法结果显示支架无细胞毒性。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良好,分布均匀,并有基质分泌。 结论:制备的软骨细胞外基质和壳聚糖复合三维多孔支架结合良好,含有软骨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与人群中骨关节病发病率增高呈正相关。而对于高糖高脂饮食是否参与关节软骨退变过程从而诱发骨关节炎,其参与机制又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经高糖高脂喂养后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探索饮食在关节软骨退变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9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0只,体质量约2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方法:①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作。②高糖组饲以高糖饲料(37%的蔗糖混合63%的普通饲料)。③高脂组饲以高脂饲料(20%猪油混合80%的普通饲料)。④高糖高脂组饲以高糖高脂饲料(37%蔗糖、10%猪油混合53%基础饲料)。 主要观察指标:每4周末抽取空腹血样,测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胰岛素水平,记录体质量变化。28周后取兔膝关节行大体观察后,取股骨髁部软骨行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及高糖高脂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都显著升高,而胰岛素水平先升高后显著降低,上述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高糖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光镜和透射电镜下,高脂饮食组和高糖高脂饮食组可见潮线消失、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断裂、软骨细胞固缩等形态变化,高糖组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及高糖高脂饮食可诱发和加重软骨损伤,提示其可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外血管预处理及保存方法有多种,经过学者们长期大量的研究观察,各种方法均得到了改进,但是仍然存在弊端。因此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或者几种体外血管预处理保存方法的结合,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实践。 目的:拟通过比较玻璃化法和传统冷冻法保存处理的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后效果,找出一种更为实用且制作简便的血管处理方法。 方法:选用健康青紫兰兔96只,手术切除双侧股动脉,根据不同体外血管预处理方法将实验分为3组,即新鲜血管自体移植组、冷冻+辐照预处理血管同种异体移植组及玻璃化+辐照预处理血管同种异体移植组。血管移植后1,2,8,12周,每组取6只动物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移植血管通畅率、动脉瘤形成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新鲜血管自体移植组血管的累计通畅率显著高于冷冻+辐照预处理组(P < 0.05),玻璃化+辐照预处理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玻璃化+辐照处理的同种异体血管内膜及中层平滑肌增生较冷冻+辐照预处理组轻,管腔狭窄不明显,炎症反应较轻。经玻璃化法+辐照保存的同种异体血管制作程序简单,移植血管通畅率高,组织反应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同种异体血管体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mmobilization of the extremities after stroke is known to be the foremost reason of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nd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U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assessment of joint cartilage.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US measurements of the metacarpal and talar cartilage thicknesses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have not been performed before.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metacarpal and talar cartilage thicknesses were affected after stroke using US.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33 M and 25 F) with unilateral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were enrolled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15. Age, sex, body mass index, paretic side, and underlying etiolog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were note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Brunnstrom motor recovery stage (BMRS), moto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and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were recorded. A 5–12 MHz linear array probe was used for ultrasonographic cartilage measurements at 2nd, 3rd, and 4th metacarpal heads and talus.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n-paretic side, metacarpal (but not talar) cartilage thicknesses were found to be less on the paretic side (significant for the 3rd and 4th ones) (both p < 0.05). Subgroup analysis yielded thinner 3rd and 4th metacarpal cartilage thickness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patients with BMRS 1–3 (p = 0.009 and 0.054, respectively) but not in patients with BMRS 4–6 (p = 0.416 and 0.57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We may conclude that metacarpal (but not talar) cartilage is thinner on the paretic side of stroke patients that seems to be less with better motor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presence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as tested for in cartilage of bronchi, trachea, pulmonary hamartomas,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chondrosarcomas. The cytoplasm of most chondrocytes in bronchi stained strongly positive, whilst in hamartomas only small foci at the edges reacted. Staining in the trachea was weak. In chondrosarcomas a few cells were positive, but most areas were negative. Articular cartilage was consistently negative. Young chondrocytes expressed the antigen more strongly than mature cartilage. Dedifferentiated cartilage cells such as chondrosarcoma react, in contrast to their cells of origin in articular cartilage.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B. C. Services Foundation-Vancouver FoundationDeceased. December 21, 1988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生物性的重建虽能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关节面的目的,但功能上难以与正常软骨一致。应用可降解的聚合物把移植的软骨细胞包埋起来进行移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透明软骨。 目的:观察以同种异体兔软骨细胞胶原包埋后,点种法移植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新西兰纯种兔制备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后分为3组:分别进行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单纯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和仅在大面积软骨缺损的软骨下钻孔。 结果与结论:术后2,4,12,24周观察组织学动态变化,发现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而软骨细胞点种法组和单纯软骨下骨钻孔组缺损区仅为纤维组织填充,并且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兔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1)。说明胶原包埋点种法软骨细胞移植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