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2.
一、血痹浅识痹者,闭也,寓有闭阻不通之意。《索问》:“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府者为痹”。又:“痹在脉则血凝不流”,故血痹乃风寒湿邪痹着血分所形成。关于血痹的脉、因、证、治,《金匮要略》作了专论。但所论脉、因较详,叙证较简。《金匮要略》云:“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臼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症状表现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素问》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又:“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不仁”,不仁由经络不通,营卫之行涩所形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 ,中风属危急重症 ,研究者颇多 ,见仁见智 ,或主外风 ,或主内风 ,论治必言熄风 ,殊不知中风既成多无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 ,积三十余年临床经验 ,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 ,对此新思想探讨如下。1 中风发病源于风 ,中风既成则无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5.
素问·痹论》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该句中“上为引如怀”一句,王冰注云:“上引少腹痛,如怀妊之状也。”张志聪云:“肝气痹闭,则木火郁,固在上则多饮,在下则便数,上引于中,而有如怀妊之状也。”今人郭霭春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医集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的论述,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逆调论篇》中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气穴论篇》中曰:“饥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7.
解 一词首见于《内经》中,《素问》五则、《灵枢》二篇录之如次,意当纲审。 一、《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尺脉缓涩,谓之解协。”(王冰注: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 ,并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伫(守)不可名,谓之解协也。《脉要精微论》日:“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 二、《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谓:“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若饥,耻不清,脊中痛,少腹满,小…  相似文献   

8.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9.
吐法在中医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者,涌吐上焦之邪也。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很早的应用。历代医家运用吐法者甚多。例如: 后汉·张机《伤寒论》云:“宿食在上脘者,当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贫血”这个名称,但根据各类贫血的临床特征,历代医家不仅对本病有其名、而且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侯及治疗方法均可散见于中医文献之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素问·腹中论》又说:“病名血枯此得自年少时,有所大脱血”。《金匮·血痹虚劳》篇云  相似文献   

11.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12.
《内经》辫析2则福建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新加坡)杨竣联,陈清辉指导老师郑家铿1《内经》"痹"义析1.1指气血闭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素问·阴阳别论》提到的"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此处"痹"即是指有气血运...  相似文献   

13.
泻络法又称刺血络,为现今所指的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梅花针等器具刺破病人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关泻络法的最早记载在现存文献中当是《五十二病方》,其颓病类记载:“颓,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石巳)(砭)穿其[隋(睢)]旁。”而详细论述则首推《内经》。《内经》中涉及泻络法的篇章达34处之多,虽有些零乱,但对泻络法的作用、根据、施术工具、施术原则、方法、临床运用及禁忌等均有阐述。《内经》认为许多疾病的生成是由于邪客经络,经气流注受阻,血瘀气滞而致,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即然经络瘀阻可以生病,那么去瘀除陈便可治病。正象《素问·调经论》所言:“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  相似文献   

14.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5.
《内经选渎》中的各类虚词,虽用法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有规可循,如以下这些虚词: 【以】在《内经选读》诸篇中主要用作介词,其次也作连词用,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把这些情况互相参合,来判断死与生的分别。)其中介词“以”,表示所用的对象,译作“把”或“拿”。《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比者为筋痹。”(在冬季得病的是骨痹,在春季得病的是筋痹。)其中介词“以”,  相似文献   

16.
“失眠”在《内经》中有很多名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喜梦”、“数欠”等,并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评热病论》、《素问·逆调论》、《素问·大奇论》、《素问·病能论》、《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7.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仲景自序,历代学者,意见分歧。崇《内经》者,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语,以便用《内经》六经、十二经络来解释《伤寒论》,多说自序是真的,是仲景所作。元·吴澄曰:“序中所引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质之于论中,未尝有一本于此者。又所谓五行,经络之说,三部九候、明堂、阙庭之诊,论中未尝说,序乃说之,何其说之矛盾乎?况仲景建宁人,而标曰建安,身在东汉,而题曰后汉之类,  相似文献   

19.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 ,书中虽无血瘀之名 ,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记载。概其要义大致有三 :一者脉中血行涩滞 ,或瘀血停积于脏腑经络 ;二者离经之血残留 ;三者脉络本身病变致血行障碍。自此以降 ,经历代演进而逐渐发展 ,使血瘀理论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之法应用愈加广泛。本文仅就《内经》的血瘀理论对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作一扼要阐述 ,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治疗、发展转归及预后等有所借鉴。1 致病特点(1)诸病多瘀。《素问·调经论》曰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血…  相似文献   

20.
攻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大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攻下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留者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因其重而减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伤寒论》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峻下、缓下、和下、润下和导下等法,从而发展了《内经》攻下的理论。近年来余等在临床上用攻下法治疗各科杂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