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方法将384例急性脑梗死(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面积、梗死类型、溶栓治疗、血糖值进行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面积脑梗死组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溶栓与非溶栓治疗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随血糖值升高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溶栓治疗与HI发生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并进行出血性脑梗死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分析。方法从血压、血糖、血脂、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分析了4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出血情况。结果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糖越高,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X^2=24.0594,P〈0.001);血压越高,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X^2=13.2149,P〈0.01);脑梗死面积越大,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越高(X^2=-88.8766,P〈0.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越高(X^2=25.3241,P〈0.001);但血脂值的高低与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低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在治疗上用抗凝疗法或用溶栓疗法对出血性脑梗死与非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血糖、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等因素关系密切,应对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石家庆 《广西医学》2011,33(6):732-73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HI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36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出血性脑梗死52例,发生率为5.6%;脑梗死面积越大,HI的发生率越高(P〈0.05);溶栓治疗组H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HI发生时间愈早,预后愈差,非血肿型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血肿型(P〈0.05)。结论 HI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及是否抗血栓治疗密切相关,对于血肿型及HI发生时间较早的患者应更加重视,积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41-254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HI)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内血液漏出继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抗凝剂与溶栓药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以往多为病理诊断,CT及MRI应用后使临床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CT确诊的35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卢晓航  黄晓新 《医学综述》2004,10(9):547-548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由Fisher等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这一术语。临床上HI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现仅就H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郭舜源  于民  陈桂花 《浙江医学》2007,29(3):231-23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梗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多数是脑梗死病程中的自然事件,也可由抗血栓治疗引起。本文回顾分析我院HI患者90例,以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死19例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龙平  覃远生 《右江医学》2005,33(5):510-511
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近年来随着CT及MRI在临床的普遍应用,以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HI呈现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脑梗死原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探讨HI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其进行防治,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或脑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1].自CT和MRI应用以来,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对HI的认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影像特征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临床与影像特征的关系。方法: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该文收集科室自1997年1月一2005年10月闻共收治资料较完整出血性脑梗死62例,29天内经CT或MRI证实有出血征象,符合HI的诊断。结果:62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显著进步15例,进步35例,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大面积栓塞的病人尤其是在发病后2周内需定期复查CT或MRI。且发生越早病情加重的比例越多,发生的越晚,病情加重的越少。头颅CT和MRI是诊断HI的最重要无创性检查。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首选检查为CT。但随着功能性MRI和快速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研究表明,MRI对梗死后的出血性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及检测价值,对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征  李晓娟 《医学综述》2014,20(17):3247-324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H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HI患者组和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进行血清CRP测定;健康对照组系4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三组受试者血清CRP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非出血性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33±1.87)mg/L vs(1.68±0.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CRP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29.65±1.23)mg/L vs(21.02±1.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据此血清CRP可作为预测HI的发生指标,及时降低血清CRP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tormation 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回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是影响溶栓治疗和安全性的主要并发症。根据头颅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HI又分为有血肿形成,  相似文献   

13.
1951年,Fisher和Adams首先提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HI)”的概念,用以描述脑梗死灶内的继发性出血。20世纪80年代,由于CT的广泛应用和抗凝治疗的开展,为了区分抗凝、溶栓等引起的出血性脑梗死,神经病学家使用了“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一词。  相似文献   

14.
杨群峰  袁祥光  徐伟良 《海南医学》2007,18(6):79-79,13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生HI仅2.14%(P<0.05).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AMI)溶栓后并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情况进行探讨。方法:登记我院近4年STAMI患者溶栓后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发生率为0.91%,且预后较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偏瘫和意识障碍,不但要想到出血性卒中,而且要想到缺血性卒中。应尽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的发病机制,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 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可发生在脑梗死病程的任何时间段内,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征兆。其预后与原发病、梗死面积大小、出血性脑梗死的类型及出血量大小明显相关。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栓塞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结论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易发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死区内血流再通而发生出血,又称为梗死后出血,以往需要根据病理解剖才能明确诊断。CT和MRI的临床应用使HI的诊断更为快捷而准确。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此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按是否存在梗死后出血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组和非出性脑梗死组(NHI),比较2组之间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HI组中脑梗死尤其是房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HI组。结论房颤性脑梗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进行病因干预和综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HI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李凤芹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HI)31例],根据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组,并将各组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I为36.5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仅1.32%(P<0.01);血糖>11.1mmol/L组发生HI为19.23%,<7.0mmol/L组仅2.76%(P<0.05);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20.83%,轻型组仅2.4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