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厥 ,其义有二 :其一 ,厥者 ,抵阻也。《山海经·北海外经》云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 ,引申于疾病则为心之络脉、毛脉、经络发生抵阻不通 ,“心之隧道被脂膏瘀窄而气不宣畅”(《王氏 (燕昌 )医存·卷九》语 )。其二 ,厥者 ,逆也。五脏气血发生逆变 ,变则损心 ,而成本病。厥心痛之名 ,首见于《灵枢·厥病》云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厥心痛 ,腹胀胸满 ,心尤痛甚 ,…厥心痛 ,痛如锥刺其心 ,…色苍苍如死状 ,…卧若徒居 ,心痛间 ,动作痛益甚。”1 临床病象突然膻中或左侧胸闷而疼痛 ,其痛有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持续…  相似文献   

2.
“胃心痛”是中医病名,属“心痹”中“厥心痛”之一种,首见于《灵枢·厥病》篇:“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病也”。仲景《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后世注家多有“心痛”属胃之解者,余初学时亦然之;乃至临证数十年,又觉不尽其然,“胃痛”属心者实不少见,尤当拯救危亡于瞬间。今试将胃心痛浅述如次。1胃心痛的含义、临床表现与发病机理胃主受纳水各,升清降浊,如饮食不节,恣肆酒浆甘肥,或情志佛郁,六淫客邪等致胃系功能失调,气血过乱,上牵胸膺心系致心脉挛急,筋脉失于濡养,引起心痛,则称之为“胃心痛”。胃心痛…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胸痹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据现代中医之研究,当属现代医学之心肺病变、胸膈病变等,尤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似.然后世诸多文献,尤唐宋以后.因胸痹有“心痛”、“心胃病”、九种心痛”等称谓,则常与脾胃病胃脘痛混淆.此不敢日沉冤千古.但不辨明个中奥秘实难真正继承发扬中医经验之精华.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复习.探寻幽微于后:1 内经纲目、仲景正名《(?)间·脏器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进一步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契,如以后触及其心.伛楼者肾心痛也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者,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相似文献   

5.
正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成为WHO公认的首位死亡原因[1]。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痹论》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又如《灵枢·厥病》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而"胸痹"病名最  相似文献   

6.
肾心痛辨治     
“肾心痛”是中医病名,始见于《灵枢·厥病》篇,提出:“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病也。”本病的发生与心肾阴阳虚衰、精血失于资生、手足少阴经脉失调、水火不能相济有关,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本虚标实是发病的基础和条件,其结果是心脉痹阻,发为肾心痛。本文着重论述我在辨治因  相似文献   

7.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谈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五版)认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数病合篇,“胸痹”和“心痛”是并列的两种疾病,“短气”是“胸痹”的伴发证。笔者不以为然,略陈管见如下,以祈大方指正。一、“心痛”即胸痛“心痛”在《内经》中多处可见,《难经·六十难》对厥心痛和真心痛也有论述。《内经》、《难经》都认为,“心痛”是心痛的表现。既然心痛属于心痛,其疼痛部位必然与心脏位置密切相关。心位于膈上,居于胸中,所以心痛必然表现为胸痛。只有痛在胸膺,古人才可能作出“心痛”这一脏腑定位诊断。《简明中医辞典》解释“心痛”的含义有二:一指心绞痛,再指胃  相似文献   

9.
<正>《内经》《难经》对心胸部位疼痛的病证有较详的论述,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概念,对临床辨治此类疾病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掌握其规律有执简御繁之功。1厥真机不同、体势有别须辨明《内经》《难经》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病证的主症特点和病因病机。如《难经·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  相似文献   

10.
按中医的理论,心主神志,胃主受纳、腐熟,而心主神志在五脏六腑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与胃在生理、病理及经络的联系,在古代的医书上早就有记载,如《难经集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灵枢·厥论篇》曰:"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孤束核(Nucl1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为内脏感觉核[1],是除盆腔脏器外的内脏初级感觉传入的低级中枢.Kalia等根据细胞构筑将NTS分为7个亚核,部分亚核与心血管及胃的关系密切.心血管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投射至背外侧亚核,胃肠道的初级传入纤维则主要投射至NTS的内侧亚核.NTS[2-5]又是呼吸、心血管、味觉、胃肠道等系统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传入纤维的终止部位,是传入信息的初级中枢.由此可见,孤束核与心胃的关系密切,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首次正式提出胸痹之名。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辨证施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病变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以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塞为主要表现。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临床最早见于《灵枢·五邪》篇:"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灵枢·厥论》篇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相似文献   

13.
<正>《黄帝内经》借鉴阴阳理论阐述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是一脉相承地运用阴阳理论解析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理。兹将体会阐述如下。1病因病机重阳气,"阳微阴弦"为总纲《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明确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总纲为"阳微阴弦",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诊上焦"阳微",可见上焦阳气极虚,为胸痹的病因,上焦为心肺  相似文献   

14.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为常见病,在古典医籍中,每泛称之为“心痛”。因胃属中脘,邻近于心,故二证每有互称者。至于“真心痛”,其证较少,相当于今之所谓“心绞痛”。《灵枢·厥病》篇指出:“真心痛,手足  相似文献   

16.
马连珍温阳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围。古医籍中多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鹰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肌梗塞、心肌缺血、不稳定心绞痛。马连珍主任在治疗胸痹、心痛中认为,其病位在心,病机在于”阳危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此乃本虚标实之证。心主阳气,又主血脉,心脏依赖阳气的鼓动血……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心绞痛可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 ,其系统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 ,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笔者试述对其胸痹心痛证治特点的认识 ,以期从经方运用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水平。1 胸痹心痛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以下简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开篇第 1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  相似文献   

18.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19.
100例"心痹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病"属中医古病名."心痹"一词,语出《素问·痹论》,原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称之为"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20.
任继学老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 ,学识渊博 ,经验丰富 ,研究心、脑、肾疾病五十余年 ,建树颇多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在心脏病方面 ,任老师痛感近来中医界西化之风日甚 ,“见心治心” ,一遇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 ,漫应以活血之品、扩管之剂 ,久之恒致“愈活而心愈痛 ,愈扩而气愈衰”。故任老师根据《灵枢·厥病》所论 ,认为冠心病应属中医“厥心痛”范畴 ,《内经》对此病不独责之于心 ,而是联系五脏六腑 ,有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之别 ,已示人从他脏治心之旨。任老师认为 :病虽在心 ,而不能惟知治心 ,须着眼整体 ,推求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