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3],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4].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职业危险受到关注.近年来,为降低职业感染的危险,笔者所在医院对医务人员进行了职业安全监控,综合分析危险因素,加强了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减少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临床常见职业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强化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家艳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实习护士由于环境生疏、经验不足、技术欠熟练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更容易受到伤害.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以及自身防护问题已经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1].在我国,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实习护士本身认识不够,自我防护意识差,同时医院管理者职业防护与暴露后预防意识低,暴露后预防费用太高[2].医院也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护生必须培训的内容[3].而且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缺少相关法规.因此,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仍然有现存和潜在的危害.如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等[4]. 相似文献
4.
5.
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的第一线,由于急诊科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本文对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遇到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些专家将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四类,即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心理因素。本文结合实际,将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对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处于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接诊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由于工作性质及环境因素,急诊科护士面临众多职业危害因素,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手术室是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是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室气体交换差,空气中弥散着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物质,如器械消毒液、器械酶洗液、使用电刀产生的蛋白焦糊气味以及麻醉机产生废气等.C型臂的X射线也悄然袭击着人体的健康.手术室工作人员在这种高危环境中工作,加之工作性质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工作人员身心受到伤害.为此手术室护士应掌握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知识与防范措施,培养职业安全意识,加强自身防护,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完善防护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规范洗手,预防针刺伤,防止烦躁患者的意外伤害,合理配备人力,减轻心理压力。结果: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工作安全。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的防护意识,是保证工作中自身安全的前提,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避免职业伤害,是保证急诊科护士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手术室护士长期工作在生物感染、意外伤害、噪音、废气等有身心危害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口腔门诊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病毒感染:口腔门诊患者多.流动量大.最常见的病毒有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口唇部的单纯疱疹病毒(HSV),据统计我国约有10%~17%的人为HBsAg携带者,诊室内物表检出HBsAg,阳性率可高达6.3%~22.2%,由于职业特点,口腔科医护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手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很容易造成HBV、HCV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部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常见住院传染病病例及住院时间的统计和其它危险因素的分析,以采取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结果乙肝和菌痢的住院人数和住院时间减少,肺结核的住院人数及住院时间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艾滋病、手足口病等已有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候多,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薄弱,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结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在医技人员中比例大,危险性高,护士在工作中如能通过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中严格按医疗护理程序进行,作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完全能够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对自身的伤害。我院管理者近年来给予医护人员很多人性化的关怀,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加护士人力资源,投入使用具有防止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方法对我院69名护士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其职业防护现状。结果护理人员除"注射器、输液器针头、手术刀片等使用后放入利器盒"能做到外,其余九个方面均有不到位的现象,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结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复杂、多变且不确定,通过对我院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其自我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严格执行全面防护措施,才能使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职业危险.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主要有各种意外伤害、心身危害、针刺伤等.通过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服务态度,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从不同角度减轻工作压力,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心理素质等防护措施,可减少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危险. 相似文献
17.
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微生物、物理及化学性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结合本单位临床工作实际,就口腔门诊护士职业相关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结果生物感染性、化学损伤性、物理侵入性以及心理等因素是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所在,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出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预防职业暴露;加强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的防护措施。结论实施本文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损伤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的伤害,总结了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加深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好自身的防护.方法通过各种监测和观察查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整改和总结出防护措施.结果制定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使其能正常安全的工作.结论只有加深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才能做好自身安全的防护工作,从而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身体素质,保证手术室工作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妇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为了增强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护措施,于2006年1月对我院27名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