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59例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例,回顾分析其骶髂关节CR、CT及MRI表现。结果:X线发现42例骶髂关节可疑异常,CT发现53例表现异常,59例患者MRI表现均有异常,检出病例数对比差异显著(P﹤0.05)。X线和CT的主要表现为:局部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关节面欠光滑和毛刺感。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增强扫描可显示滑膜、关节软骨及关节韧带呈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最为基本,但诊断意义有限;CT对分级较为客观,且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具有明显优势,结合临床,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DR、螺旋CT各种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行DR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者对疾病的检出情况及对各种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螺旋CT检查对0级、Ⅰ级、Ⅱ级病变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24.7%、39.2%,DR检查分别为15.5%、13.4%、25.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关节面侵蚀81例(83.5%),关节面下骨质囊变63例(64.9%),骨质增生硬化65例(67.0%),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21例(21.6%),其比例均明显高于DR组的57例(58.7%)、39例(40.2%)、53例(54.6%)和4例(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较DR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0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CT检查资料。结果:150例患者按CT表现分为4期,Ⅰ期(36例):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或白线增宽、模糊、密度减低,病变多局限于髂骨侧,关节间隙正常。Ⅱ期(26例):关节面呈“毛刷状”改变,骨质增生增厚明显,关节面下骨质呈小囊状改变,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Ⅲ期(49例):关节面明显骨质破坏,呈“锯齿状”骨质缺损,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Ⅳ期(39例):韧带骨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骨质明显疏松、硬化。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和髋关节CT资料.结果:骶髂关节和髋关节CT表现均未见异常者2例;骶髂关节受累,髋关节未受累及17例.骶髂、髋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面模糊,骨质疏松,密度不均匀10例;关节面下囊性变,虫蚀样骨质破坏17例;关节面边缘明显硬化,骨赘形成7例;关节强直,关节间隙部分或完全消失12例.结论: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病变的表现,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J43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中,Ⅰ级8例(18.6%),Ⅱ级14例(32.6%),Ⅲ级12例(27.9%),Ⅳ级9例(20.9%)。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微小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行X线、CT、MRI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分级结果及检出率、影像学表现及检出情况。结果 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检出率高于X线及CT,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及关节软骨囊肿检出率均高于X线、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X线、CT及MRI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且相比于X线、CT,MRI对组织病变及分级的检出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与CT表现,探讨早期影像学特征,比较X线片与CT对早期AS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确诊的40例AS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做骶髂关节至腰椎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的表现、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期,并对X线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为:X线Ⅰ级2例,仅表现为关节面不清,间隙存在;Ⅱ级(诊断为早期病变)9例,表现为髂骨侧关节中下部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破坏.CTⅠ级2例,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轻度糜烂;Ⅱ级12例,软骨下局限性硬化,骨质模糊不清,斑块脱钙侵蚀及微小囊变,骨质硬化.对Ⅲ-Ⅳ级AS病变,X线与CT诊断基本相同,但对AS早期病变CT明显优于X线平片,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 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糜烂,斑片脱钙侵蚀、小囊变、骨质硬化是AS早期征象.CT更能准确清楚的显示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5例,占1562%;Ⅱ级11例,占3438%;Ⅲ级13例,占4062%;Ⅳ级3例,占938%.临床早期对应CTⅠ~Ⅱ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中断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对应CT Ⅲ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临床晚期对应CT Ⅳ级,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 CT能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不同阶段表现,作出正确分级,对临床诊断、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CT、X线检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选该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人50例,分别进行MRI、CT、X线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 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94.0%显著高于 X 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2,P<0.01),CT检查诊断准确率92.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7,P1<0.01);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3=0.70);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检查囊性变或侵蚀、骨质硬化、毛刺感、欠光滑等影像特征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RI特征主要为关节韧带、软骨与滑骨的强化,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 结论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检查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业庆  石岩 《吉林医学》2012,33(23):5033-5034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S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3例强直性脊柱炎进行MSCT检查及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46侧骶髂关节中,有16例有早期CT异常表现。对于≤Ⅱ级病变,MSCT比X线有较高价值。主要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关节面侵蚀性改变,骨质硬化和破坏。结论:骶髂关节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主要影像学表现,MSCT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