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损伤人体免疫系统、破坏免疫功能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HIV具有亲神经特点,易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病变.据报道,艾滋病死亡患者尸检结果见80%以上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其中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极易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由于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嗜神经性.神经系统损害成为HI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HIV/AIDS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达30%~70%,临床上有10%~20%的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据国外尸检资料显示,75%AIDS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在临床上,40%~60%患者出现神经症状,而10%患者的神经症状是AIDS的首发症状。HIV/AIDS患者常常出现的神经系统病变包括原发HIV相关综合征、机会感染及机会肿瘤、炎性病变及药物相关神经系统病变等。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知识与艾滋病的症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性免疫失效缺损"症.汉语称之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病病毒)感染传播的传染病.据有关专家预计,到去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者已超过50万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20%~30%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HIV主要有HIV1、HIV2两种,世界上大部份地区流行的是HIV1.近年来,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艾滋病感染者超过百万人,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故艾滋病的筛检值得我们重视.我院自2002年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用于输血前病人的检测和其它抗-HIV的初筛者的检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对目前常用的两种抗-HIV初筛方法进行了方法学的评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吸毒、卖淫、嫖娼等现象的增多,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也迅速传播,育龄妇女感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数目正在增加,妊娠合并HIV的孕妇也随之增加.我们对31例妊娠合并HIV感染分娩护理进行总结,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31例HIV感染剖宫产术的自我防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莲花  李才英 《广西医学》2007,29(11):1828-1829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迅速增长,妊娠合并HIV感染的妇女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基本特征是CD4T淋巴细胞的耗竭,导致一系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可引起多系统的病变,且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患者多以各种并发症就诊,而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极易误诊。2007年6月~7月收治外院误诊的3例艾滋病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45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病原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而造成的,以免疫损害和感染为重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消化系除胃肠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也易造成肝胆损害。一、肝脏病变艾滋病患者常有肝脏的临床和组织学的异常,约有2/3的艾滋病患者有肝肿大。一般认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肝脏,因为在肝脏并无显著的特异性损害,在艾滋病患者所见到的肝脏受累关系到同时发生的嗜肝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状态下的机会性感染;免疫抑制状态下的肝肿瘤;与慢性虚弱有关的非特异性改变。此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经过临床观察,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已不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8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1年世界上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报道以来,艾滋病开始在全球范围大流行。作为一种致命性疾病,艾滋病病人全身多器官均受累及,病理学研究提示5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病人有心脏异常,心包、心肌和心内膜等均可发生病变,超声心动图表现异常,可导致肺动脉高压、扩张性心肌病等的发生。HIV-1在心脏病变中的作用如何,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本文试从HIV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出发,研究一系列的心脏并发症,为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12.
冯润川 《海南医学》2011,22(24):114-117
艾滋病(AIDS)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使人体免疫机能降低,使患者发生多发性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各系统脏器均受累,导致肺、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病变,其中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高达55%-70%。可以引起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内膜炎、恶性肿瘤、左心室肥大、心脏功能损害及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13.
37例艾滋病患者的骨髓象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委军 《广西医学》2007,29(12):1929-1930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临床常表现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常引起一系列机会感染.近年来,艾滋病的临床诊断逐渐增多,其并发症和/或合并症病种亦趋于多元化,现已证实各种类型的血液学异常可能为艾滋病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并发症,它几乎伴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所有阶段[1~2].为更好地认识并警惕艾滋病及其并发症,笔者对37例血清学确诊为艾滋病患者的骨髓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以免疫损害和感染为重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是人类医学上最大规模的流行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治疗艾滋病病人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正>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起初发现此病时,并不知其真正病因,死亡率又极高,传播迅速,尤其近年来病例激增,波及面不断蔓延扩大,因而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新瘟疫”.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1991年,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数大约是5000万至1亿.因而早日征服艾滋病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家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艾滋病的研究进展很快,在艾滋病治疗的研究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尤其是CD_4分子在正常T_4淋巴细胞功能及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细胞免疫系统损害和各种机会性感染的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人们谈“艾”色变,不仅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甚至对艾滋病家庭也畏而远之,恐避之而不及。  相似文献   

17.
结核病与艾滋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武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0):113-114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多种条件性(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瘤为特征的严重传染病。预后险恶,死亡率极高。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感染,也是HIV感染者的第一死因。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互相促进病变进展、恶化并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病。  相似文献   

18.
高开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3,(22):2981-2982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死亡率有所下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随着HIV由高危人群向一般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HIV,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入境人员增多,HIV阳性患者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1],HIV阳性患者手术治疗也不断增加.在护理工作中,我们既要做好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加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防止职业暴露,杜绝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HIV/AIDS的眼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 I D S),又称艾滋病,是全球性的瘟疫。40%~70%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出现眼部病变,尸检报告95%有眼部病损,国外文献报道1%的患者眼部为首发病变。因此,了解、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