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单眼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否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方法 将38例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后分别观察其裸眼及矫正视力、双眼屈光状态 ,并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的状态。结果  38例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 ,矫正视力 4 .8以上者 2 8例 (73.7% )。 38例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恢复良好。结论 单眼白内障应提倡早日植入人工晶体 ,以促进双眼单视及立体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立体视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3 0名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 0 .5患者进行立体视锐度、抑制暗点、双眼屈光度差和视像不等的检查。结果该组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立体视锐度为 40 7.67″± 3 90 .19″,双眼屈光度差为 1.5 3 D± 1.96D,视像不等为 3 .93 %± 3 .5 1% ,抑制暗点为 3 .17°± 1.98°。立体视锐度与双眼屈光度差或视像不等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立体视锐度与抑制暗点呈正相关。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可较大程度减小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的双眼屈光度差、视像不等 ,从而减轻对立体视觉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的双眼视力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7年9月~12月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46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远、近距离双眼视力测定并进行术前及术后早期自身对照分析,并测定患者术后的双眼影像不等的情况。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各种有关因素,如视力恢复情况、双眼视力差异、影像不等、年龄等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早期双眼视觉比术前有极显著提高。②术后早期视力、双眼视力差异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影像不等值,年龄影响最小。③术后早期单眼视力≥0.6组的立体视功能较<0.6组为佳。术后早期双眼视力相近者(双眼视力相差≤3行)的立体视功能比双眼视力相差较大者(双眼视力相差>3行)好。结论 术后视力情况、双眼视力差异对双眼视觉恢复影响最大,患者术后视力越好,双眼视力相差越小,双眼视恢复也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方法 试验组选取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和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组90例.对照组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影像不等、融合功能,远及近立体视功能.试验组于术后1个月进行上述检查.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有85.6%和92.2%被检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分别有75.6%和80.0%被检者获得不同程度的中心近距离立体视.结论 双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统一标准分为两组,其中双眼非同期植入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者15例设为MIOL组;双眼非同期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者15例设为SIOL组。均行角膜缘透明角膜切口,应用超声乳化术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d观察术眼的屈光状态,裸眼远、近视力;术后1个月观察术眼的屈光状态,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最佳远矫下近视力,焦距深度,对比敏感度,远近立体视锐度,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各视觉功能区满意度及脱镜率。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远视力;MIOL组患者同时获得良好的近、中程视力。术后对比敏感度MIOL组较SIOL组有所下降,但无功能性意义。MIOL组有80%(12例)的患者裸眼近立体视锐度≤60?s,SIOL组所有患者裸眼近立体视锐度≥4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8,P<0.05);MIOL组有93.33%(14例)的患者矫正近视力下近立体视锐度≤60?s,SIOL组有33.33%(5例)患者矫正近视立下近立体视锐度≤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5)。MIOL组视近脱镜率80%。结论ReSTOR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安全有效,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及双眼视觉,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手术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最佳首选方法。因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目前在我院已被更多的白内障患者接受。我科自2002年2月~2005年12月共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8例(96只眼)。视力0.5以上达89.4%,1.0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功能重建的因素。方法选择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月,视力≥0.8的患者67例(134眼)为手术组,正常人52例(104眼)为对照组,进行近视力、远、近立体视、对比敏感度、色觉、视野等视觉功能的检查。结果两组近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矫正近立体视,对照组优于手术组,但矫正近立体视两组无差异。对比敏感度曲线,对照组在高空间频率有下降,手术组在低空间频率有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色觉、视野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患者的生活习惯、老年人眼部生理结构的改变、手术操作、人工晶体的类型等均为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手术前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Ⅰ期植入术效果。方法21例21只眼均在全麻下行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矫正视力>1.0者4例占16%。0.6-0.8者13例,占52%。0.1-0.5者4例占16%。80%的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可见。另6例手术距外伤时间大于6个月,人工晶体正位,屈光间质清眼底无明显病变,考虑为弱视。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前房反应,严重的后囊破损及术后瞳孔变形移位后粘连等。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行儿童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Ⅰ期植入术能较理想的恢复视力,迅速重建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立体视觉,有效的预防弱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影响双眼视觉形成和恢复的主要因素及LASIK与戴框架眼镜对双眼视觉恢复作用的异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屈光参差病例并进行随访,共收集到资料完整者43例,包括单纯性近视性屈光参差8例和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3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7.907±6.361)岁(15~42岁);最小屈光参差值为2.50 D,最大屈光参差值为10.75 D,平均为(4.866±2.059)D;平均屈光度为(-7.55±3.33)D,平均裸眼视力为0.08±0.07,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立体视觉检查,颜氏立体图检查≤60 s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 s为周边立体视;0为无立体视。以4D为界,按屈光参差差值大小将病例分为2组,检查LASIK术后3个月及6个月屈光参差矫正情况及视力、双眼视觉恢复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前有正常近立体视,7例为周边立体视,34例为立体盲。术后3个月时,15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23例有周边立体视,5例为立体盲。术后6个月时,23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6例有周边立体视,仅4例未检出立体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近立体视结果与术前近立体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在术后3个月时有4例检出正常立体视,18例为周边立体视,4例为立体盲。屈光参差差值小于4D组术后3个月立体视结果显示11例正常,5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二者相比P=0.002 3。术后6个月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仍是4例立体视正常,19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立体盲;而4D以下组有12例正常,4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2组立体视结果相比P=0.00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力、屈光参差的程度和性质、发生屈光参差的时间和有无斜视是影响立体视恢复的主要因素。LASIK手术矫正成人屈光参差后,可以提高融合功能,并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效果优于戴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10.
张爱霞 《甘肃医药》2015,(3):181-184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植入单焦点与多焦点人工晶体对患者术后远、近视力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0例(68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2只眼,对照组36只眼,倍诺喜表面麻醉后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统计学分析多焦点人工晶体对患者术后远、近视力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远视力观察组均值(0.97±0.16),对照组(0.97±0.16),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力观察组均值(0.83±0.20),对照组(0.42±0.1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计有15.63%(9/68)的患者主诉视觉不适,程度均较轻微。双眼手术者26.47%(18/68),戴镜率11.76%(8/68)。结论: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后能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更好的近视力,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患者的脱镜率为90%,提高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