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范旻  陶应龙  张玉霞 《当代医学》2011,17(19):158-159
目的对3800名石油工人进行代谢综合征筛查、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的效果,为开展提高人群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11月对新疆塔河油田3800名职工进行了代谢综合征的筛查,膳食情况和生活行为方式调查。并分析体检报告,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将资料输入健康管理软件,将代谢综合征患者集中起来做代谢综合征健康讲座,健康讲座过后进行一对一的知、信、行KAP干预,对食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营养知识宣教,3个月后追踪调查,评价管理效果。对干预效果不好的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处方。分别于6个月后、9个月后定期随访。共连续健康干预3年,3年后分析体检资料,并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有代谢综合征风险的职工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从2007年的21.4%降到12.6%(P〈0.01)。结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实施本课题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知晓率,建立信念,从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活方式干预组42例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控制、戒烟限酒、体育锻炼等;对照组42例仍维持原生活状态。结果:干预组1年后各项代谢异常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活方式干预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改善各项代谢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健康体检,对159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良者多,相关临床疾病发病率高。结论加强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和生活方式的管理力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阳市机关老干部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及与不良生活方式间的关系,进而为M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贵阳市40岁以上的机关干部3 15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贵阳市机关干部中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为20.63%。不同性别的中老年人M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结构上看60岁年龄组的患病率最高。调查还显示有38.34%的人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超量饮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MS的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生活方式是MS发生、发展的基础。贵阳市机关干部中老年人群MS的患病率高于一般成年人水平。该人群应作为MS的高危人群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以减少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莹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5):102-103
目的 分析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采取门诊健康教育处方对其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6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各83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门诊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经常进行身体活动、低盐饮食、低脂饮食、低糖饮食的生活方式改善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自愿控制体质量、按时规律服药、自行监测血压、血糖、定期复诊的疾病管理行为遵循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中,通过采取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强化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并自行遵医嘱用药、指标监测及复诊,有助于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患者系统管理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德爱  吴楚燕  陈勇 《海南医学》2010,21(15):137-139
目的通过健康体检对代谢综合征(MS)人群的系统管理,探索促进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对策,使患者积极的参与健康维护,降低代谢综合征对人体的危害,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发现代谢综合征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有氧运动、药物应用指导、定时检测、生活方式和行为等护理干预,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两年后统计分析两组危险因素、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结果干预后治疗率、知晓率、控制率分别比干预前提高34.45%、39.10%、47.20%,空腹血糖、血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体重指数,收缩压与舒张压等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管理对控制MS是一种极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7.
江建中 《吉林医学》2011,(3):596-596
目的:探讨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免费健康筛查新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辐射的三个居委会65岁以上人群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312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患者对代谢综合征知晓率、遵医行为、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均显著改善。结论: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策略能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公务员的生活方式病状况,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公务员健康水平.方法 对4 927例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兰州地区部分公务员的体检结果进行生活方式病发病率的统计,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诊断标准确定代谢综合征患者,抽取1 000例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发病率趋势.结果 高脂血症的检出率为42.9%,肥胖和超重的检出率为25.5%,脂肪肝的检出率为21.4%,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为17.0%,高血压病的检出率为13.5%,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2.2%,高血糖的检出率为3.6%.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公务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实施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能够有效降低患病率,减少患病危险,提高公务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动搜索及生活方式干预,以便于积极预防和治疗。方法:以社区为社会单位,通过居民健康体检进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主动搜索,加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结果:2013年1-12月健康体检共9 671人次,主动搜索出代谢综合征患者2 697例,其中:男1 723例,女974例。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合计2 014例,占74.68%。结论:以社区为单位,对人群进行代谢综合征的主动搜索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干预,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层县、镇、村行政干部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为行政干部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05~2010-07县、镇、村行政干部体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县、镇、村行政干部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结果 县、镇、村行政干部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性别、年龄别及行政级别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浦北县行政干部和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应加强健康教育,及时改变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生活方式干预对特殊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特殊人群2006年至2007年查体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活方式干预是降低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患病率、改善相关代谢指标的有效方法。结论对特殊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FA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0年12月进行健康体检2394人的检查结果,分析其NFALD与MS的发病率.结果 (1)共检出NFALD患者433例(18.1%),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检出代谢综合征363例(15.2%),男性略高于女性.(2) NFALD患病年龄高峰为31~40岁;MS患病年龄高峰为>60岁,患病率有随着年龄增加的趋势;NFALD合并MS组患病年龄高峰与单纯代谢综合征组类似.结论 我地区体检人群NAFLD具有流行趋势,可能与生活方式、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如MS)密切相关,而且互相促进发展.因此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与冠状动脉、脑动脉、周围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呈显著正相关[1],上海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3.06%[2].国外有关于代谢综合征患者饮食现状的调查,国内对该类患者食物种类分析的报告较少.本研究主要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提高患者饮食自我管理能力,用食品交换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摄入食物种类作基线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省直在职干部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状况,为制订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1年河南省某省级医院在职干部的健康体检结果,对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状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在职干部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23.9%,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超重组和肥胖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超重组.结论:河南省省直在职干部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综合防治,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提供相应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精神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测定其代谢指标,采用世界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统一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同时调查包括一般资料、康复方式、药物服用法、吸烟等风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长期住院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0.7%,不同抗精神病药品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01),男性、年龄、病程、吸烟、服药方式等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和管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针对慢性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如男性、长期住院、吸烟等),可以通过对其生活方式调整、加大与加强康复等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佛山市顺德区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为临床制定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应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建议(2004年)对不同年龄的3688例职业人群(其中男2060例,女1628例)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统计分析.结果 顺德区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总体患病率为11.44%,代谢综合征的青年组患病率为3.46%,中年组为11.08%,老年组为19.98%,男性患病率为14.17%,女性为7.99%.对MS患患者群的分析,超重、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四个组分均异常的为25.12%,三个组分异常中以超重、高血压、高血脂常见,占42.18%.结论 顺德区职业人群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超重、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较为明显,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并结合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MS)又称X综合征,在上海患病率已达到17.14%[1],而MS能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因而确切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状况就很重要.本研究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于2004年3月对MS患者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青岛港职工代谢综合征(MS)与脂肪肝的相关性以及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青岛港2004年健康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2503名(男9935,女2568)19~88岁职工中,MS3862人患病率30.9%(其中男性3553人、占35.8%,女性309人、占12%)。肪肝患病率26.3%(其中男性2775人、占27.9%,女性515人、占20.1%)。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脂肪肝患病率49.3%,非Ms患者中脂肪肝患病率16%,Ms组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MS组(X^2=1526,P=0)。结论: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MS中脂肪肝患病率55~64岁组最高,而非MS中脂肪肝患病率则19~34岁组年轻人最高,与2004年脂肪肝的调查分析一致,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密切相关,青岛港职工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已经成为影响青岛港职工生命和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要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代谢综合征是由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致。在此类人群中,遵守健康建议成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本试验研究了抑郁症与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多种不健康行为间的联系。试验设计和方法:连续选取本二级护理中心的840例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将反映不健康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各项评分相加即得到总评分。使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来评估和量化抑郁症,并分别对男女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13.0%vs7.3%,P<0.001)。抑郁症与男性及女性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均明…  相似文献   

20.
刘俊彪  吴靖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57-1659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个月以上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共190例,调查年龄、性别、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结果:达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42例(22.1%),女性体重指数较男性显著升高(P<0.05),高龄组及长病程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同的病程和年龄段患病率有所不同.进一步加强精神分裂症人群,特别是长病程、高龄人群有关代谢综合征的监测和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