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燮云  郑文江  严景陵 《西部医学》2011,23(7):1335-1335,1338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安全性及急救流程。方法对78例烧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流程(电话接诊、出发前准备、转运前评估及治疗、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处置)的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8例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实施烧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是确保烧伤患者院前急救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医疗是城乡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医疗业务建设,提高急救业务水平,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要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  相似文献   

3.
目的:完善和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医疗水平。方法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病情,应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尽早发现致命伤并尽早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对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并迅速转运。结果通过有效的创伤院前急救,完善和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医疗水平,可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结论院前急救是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充分认识创伤急救的重要性。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和娴熟的创伤急救水平是提高创伤急救成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建设社区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科室和院内急救科室及其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模式,抽样调查680例急诊患者和60名护师(社区护师30名,急诊科护师30名),对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后本社区院前患者活的院前急救率和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60名护师的急救核型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4.5±1.4)min,急救成功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90.29%、(18.7±14.6)min、72.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社区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78.84±12.19)分,建立后为(84.56±9.47)分;建立前急诊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88.47±8.22)分,建立后为(95.44±3.69)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凤  刘建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78-1179
<正> 院前急救指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现将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急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过硬的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十分注重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性开展。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管理工作,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以保证危重症患者治疗为目的,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深入了解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对策,可以更好地建设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化院前急救管理,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分析总结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120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在于急救医务人员,包括急救意识缺乏、信息获取模糊、个人的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对于上述问题需建立优良的院前急救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教育,完善紧急救援方案。结论:逐步完善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对加强医院面对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的前沿阵地。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发生,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救治,以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至就近的或有相应急救能力的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救治[1]。文章对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电话回访的方式第一时间开展医患沟通,在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救中心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急诊出诊流程中增加、强化电话回访环节前)出诊急救患者150例为对照组,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急诊出诊流程中增加、强化电话回访环节后)出诊急救患者150例为实验组,对急诊出诊流程中增加、强化电话回访环节前后两年,患者满意度及患者转运准备时间(现场急救完成后将患者安全转运至救护车上的时间)两项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转运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电话回访的方式第一时间开展医患沟通,在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明显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2014年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征,为将来有效地利用急救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提高医院的医疗急救水平。方法:从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3年~2014年所有的急救数据,对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患类型,出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里梅州市人民医院急救科共出诊抢救患者14 000例,急救患者以男性居多,分布在45~55岁的患者最多,创伤在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中所占比例为38.1%,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35.1%,均成为致死的两大重要原因。结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高发疾病,医院应根据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科学分配医疗资源,为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急救系统做好急救规划,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中,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援相辅相成,在院前、院内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各种灾害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作用愈发明显。我国内地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有多种模式,全国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国家卫计委也没有明确的推荐模式,主要模式如下:有独立的急救中心模式,如北京;有以院前急救为主的模式,如上海;有依托当地一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的模式,如重庆;还有如成都的指挥调度型模式[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人们卫生安全观念滞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为较好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突发事件的急诊应对能力,基层卫生医疗急救机构应从完善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着手,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和灾难救援能力的建设,实施快速、准确、有效、不间断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降低伤残、病死率,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而达到“急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20急救服务是指患者和/或患者家属\路人\民警或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感觉)患者需要急救服务,而主动呼叫"120"调度指挥中心,并由"120"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就近,就急,就需原则调派急救站或网络医院院前科急救车赶赴现场急救处置转送患者入医院的服务过程."120"服务投诉是指报警者或病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在院外接受医疗急救服务过程中,对调度员或急救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提出抗议的一种行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由"120"调度指挥中心及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救科(简称急救医院)两部份组成;"120"调度工作是院前急救中心首要环节,调度员是院前急救指挥工作中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的意识越来越强.新的急救医学模式已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ICU紧密联系在一起."120"急救电话的开通满足了人民的需求.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是急救医学发展的先决条件.包括对伤病员的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和安全转运[1] .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三大要素,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检查急救器材、急救药品和物品,定期组织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定期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以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成为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时间的紧迫、随机性强,从接到呼叫电话,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到现场紧急医疗处理,再把患者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如何将院外急救病人安全转到医院进一步救治,对维持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伤残率很重要,在转运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培训,增强急救技能、强化法律知识,使我们每个院前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冯守映  骆贵强  凌晨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23-124,126
本文综述的院前急救是指由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达到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和后送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医疗活动的开展多在非医疗条件下进行,医疗风险高。必然存在医疗纠纷。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纠纷,是完善急救医疗、服务大众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法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对院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水平和救治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的“窗口”,为了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更应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吴永春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460-34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的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自行来院或家属陪同来院就诊而未进行院前急救的3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未急救组,比较2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结果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未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3%和26.7%,急救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急救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脑管类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院前急救质量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院前急救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院前急救需求日益增加,急救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急救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缓解急救人员职业倦怠的方法,改善急救人员职业倦怠倾向,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通过分析院前急救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即基于疾病特点的分析、社会因素的分析、急救部门职能变化的分析等,提出对于急救人员,做好院前急救工作需要做到加强医德修养,严守医疗规则;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急救知识宣传、统一院前急救伦理规范;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急救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包头市院前急救救治危重病人的发病时间聚集性.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包头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 2011年至2013年间,1、7、8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包头市区院前急救患者81 328例,前3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27 879例、循环系统急症13 467例、神经系统急症11735例.结论 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的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三部分。其中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其工作重点在于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即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监护运送至医院的过程,为病人进一步接受诊治创造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