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术后患者两种吸氧方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直视术后双鼻导管和面罩2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方法将心脏直视术后停用呼吸机后持续氧疗的120例患者,采用2种吸氧方法,在相同氧流量;同一时间段,分别监测患者的氧合指标:pH值、PaO2、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2种吸氧方法的感受。结果2种吸氧方法患者的氧合指标、呼吸频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氧疗期间的舒适度双鼻导管吸氧法明显优于面罩吸氧法(P<0.05)。结论双鼻导管吸氧法既能保证有效氧疗又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正确的吸氧可以提高肺泡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增强氧的弥散能力,解除病人的缺氧现象。方法:主要采取鼻导管法、面罩法、鼻塞法和呼吸器正压给氧。结果:正确的吸氧可以明显的改善病人缺氧状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反之,如吸氧不当,护理不周,也会危及病人生命。结论:长期低流量吸氧是目前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纠正缺氧、挽救病人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不同浓度预吸氧条件下,大鼠脑皮质在预吸氧、缺氧和复氧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A预吸氧组;B缺氧组;C复氧组,每组随机分成4个亚组,分别给予21%,50%,75%,98%氧气.免疫组化法观察iNOS表达;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结果:免疫组化发现缺氧组阳性细胞率增加,B2组阳性率最低.病理组织学发现缺氧后B2组损伤程度轻于B1组(P<0.01),复氧后C4组损伤最重.结论:较低浓度预吸氧可增强脑细胞的抗氧化损伤能力,而高浓度预吸氧则作用相反;iNOS表达的变化可能是不同浓度预吸氧引起脑细胞抗氧化能力改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探讨采用不同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吸氧方式为早产低体重儿进行氧疗的疗效,分析为早期低体重儿进行吸氧治疗应选择的合理的吸氧浓度与方式。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进行吸氧治疗的早产低体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其采用单侧鼻导管低流量吸氧、CPAP或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测定其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吸氧治疗时的氧流量及吸氧浓度,并比较使用不同测氧仪进行氧浓度测定的结果。结果:与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法相比,在为患儿使用改良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时采用0.5L/min、1.0 L/min、2.0 L/min的氧流量,其氧吸入浓度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氧流量的增加,为患儿采用改良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的氧吸入浓度可逐渐增加,而为患儿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的氧吸入浓度无明显的变化。采用两种测氧仪测得的氧浓度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鼻导管氧疗时应采取单侧鼻导管吸氧的方式,并将氧流量控制在0.3-0.5L/min之间,以免因氧流量过高造成患儿氧中毒。此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及缺氧程度等情况为其合理选择大小适宜的头罩进行头罩吸氧,将氧流量设置为5L/min,并将气体湿化并加热至31-34℃。对于使用呼吸机进行CPAP的患儿,应根据其血氧分析指标为其调整给氧浓度。  相似文献   

5.
唐志敏 《微创医学》2001,20(1):101-102
氧疗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氧疗方法有双孔吸氧管法、单侧鼻导管法、鼻塞法、漏斗法、面罩法和头罩式给氧等。各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各异,本文对吸氧方法与氧疗效果监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注射用内给氧预防围麻醉期缺氧的疗效。方法 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 4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1 5例 )、吸氧组 (1 5例 )和内给氧组 (1 6例 )。吸氧组采用鼻前庭吸氧 2 .5L/min ;内给氧组单纯滴注注射用内给氧。麻醉方法三组相同。比较三组病人在术中、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结果 在监测的三个时刻 ,吸氧组和内给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和动脉组氧饱和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在吸氧组和内给氧组间比较 ,监测的两个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 注射用内给氧能显著增加血液的氧含量 ,对防治缺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吸氧方法与氧疗效果及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志敏 《医学文选》2001,20(1):101-102
氧疗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氧疗方法有双孔吸氧管法、单侧鼻导管法、鼻塞法、漏斗法、面罩法和头罩式给氧等。各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各异 ,本文对吸氧方法与氧疗效果监测作一综述。1 各种吸氧方法的优缺点及病人耐受性1.1 单侧鼻导管吸氧法 自鼻孔插入鼻咽部约自鼻尖至耳垂的 2 / 3长度 (离鼻孔 8~ 10 cm)。此种方法节省氧气 [1 ] ,不妨碍病人饮食及言谈。世界卫生组织 (WHO)也推荐鼻咽部吸氧。Shann[2 ]观察 12例受检患儿 ,认为鼻前庭吸氧效果不及鼻咽部吸氧。后者使用简单安…  相似文献   

8.
氧气吸入疗法(简称氧疗)是辅助人体维持组织正常氧合的进行及其基本新陈代谢需要而实施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常用的给氧方法是鼻塞法和鼻导管法。但对于长时间吸氧的病人来说,此法有许多不良反应,病人不易接受,尤其是小儿不易配合。近几年来,我们对心脏术后的病人采用雾化吸氧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方法明显优于常规吸氧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危病人面罩给氧湿化雾化气道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危病人由于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而发生呼吸功能障碍产生乏氧 ,常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传统的吸氧方法采用鼻导管吸氧法 ,此方法对一般病人尚可 ,对重危病人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差。我科于 1998- 0 3开始改进了给氧方法 ,采用面罩给氧法 ,同时湿化、雾化气道并与鼻导管给氧法对比观察 ,行血氧饱和度连续监测 ,效果明显优于鼻导管给氧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0 6例 ,男性 32 2例 ,女性 184例。年龄 3~ 6 8岁。其病例分布为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 70例 ,全肺切除术后 90例 ,肺叶切除术后 178例 ,食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麻醉恢复期阶梯式提高吸氧浓度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入医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4组,常氧组、低氧组、高氧组和阶梯组.在麻醉恢复期,常氧组吸氧浓度为40%,高氧组吸氧浓度为60%,低氧组吸氧初始浓度为20%,以后每10min增加3%,直至达到40%.阶梯式提高吸氧浓度组首先采用20%氧浓度吸氧,以后每5 min增加3%,直至达到60%.监测复苏1h后的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C反应蛋白(CRP)、平均动脉压(MAP),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以及左心室心肌活动指数(Tei index).结果 阶梯组的CK-MB、cTn、CRP和乳酸水平均低于常氧组、低氧组和高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组的MAP、心输出量、LVEF与高氧组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S和Tei Index高于高氧组、常氧组和低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提高吸氧浓度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最佳给氧模式。方法 566例无痛胃镜受检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未给预吸氧组(麻醉注入时开始给氧):术中氧流量2~3 L/min(Ⅰ组)、3~4 L/min(Ⅲ组)、4~5 L/min(Ⅴ组)。预吸氧组(麻醉前2 min开始给氧2~3 L/min):术中氧流量2~3 L/min(Ⅱ组)、3~4 L/min(Ⅳ组)、4~5 L/min(Ⅵ组)。记录受检者术前、预吸氧后、麻醉后2 min、术中、术后的呼吸次数和SpO2。结果麻醉后受检者SpO2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在麻醉后2 min内达最低值,此时预吸氧组的SpO2值较未预吸氧组高(P<0.05)。同样,预吸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11/93、8/95、10/91),明显低于未预吸氧组(28/98、25/94、27/95)(P<0.05或P<0.01)。而SpO2水平、低氧血症发生率方面,不同氧流量的预吸氧组间比较和未给预吸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预吸氧后鼻导管给氧2~3 L/min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安全、有效、简便的给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吸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双盲随机的方法分成3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25%~29%浓度的鼻导管吸氧方式,观察1组采用29%~37%浓度的面罩吸氧方式,观察2组采用45%~53%浓度的面罩吸氧方式,每天吸氧5~8 h后再改为29%~37%的面罩吸氧方式.检测入院后第24、48、72小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吸氧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aO2、PaCO2、SaO2等指标在不同组间,观察2组可达正常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及观察1组;在不同吸氧时间,吸氧72 h可达正常值,明显优于24h及48h.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可出现脑氧供需失衡,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吸氧治疗对脑氧供需平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提高脱机患者吸氧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50例呼吸衰竭经鼻气管插管脱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T型管吸氧,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一次性头皮针软管置入人工道吸氧,在脱机前及脱机60 min后行血气分析,观察PaO2、PaCO2及氧合指数情况,并连续BP、HR、RR、SpO2监测,记录脱机前及脱机后导管内吸氧15、30、60 min读数.结果 T型管吸氧组患者PaO2、氧合指数情况明显优于头皮针软管组,PaCO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脱机患者采用T型管吸氧可提高吸氧效果,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避免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直接刺激,有利于保湿、防止空气中微粒落入气管套管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实施的是全身麻醉,术后身上带有多种导管,撤离呼吸机后常规选择面罩给氧,但对于清醒患儿不愿意接受面罩给氧,感觉憋气不适,且还存在容易滑脱、固定不牢、耗氧量大、影响病情观察,尤其妨碍雾化、进食等护理操作的进行.因此自2006年2月开始,笔者对32例心脏术后患儿采用改良吸氧法,有效的克服了面罩吸氧所带来的护理缺陷,既能保持良好的给氧效果,又便于管理.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厌氧培养法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是厌氧罐法。1916年 Mclntosh 和Fildes 首先创用厌氧罐法,以后又出现真空除氧法,氢或磷的燃烧去氧法,氮驱氧法,以及生物耗氧法等,但因这些方法程序繁锁而未被广泛采用。目前较多应用的是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近来,我们试用化学除氧剂“801”进行厌氧培养,取得良好效果,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防止给氧病人呼吸道感染或交叉感染.方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改造后代替吸氧湿化瓶的通气管.结果 通过改造后临床可应用.结论 一次性注射器可代替吸氧湿化瓶的通气管.  相似文献   

17.
ICU病人均使用一次性湿化瓶式吸氧管进行吸氧,但是当氧流量大于5L/分时,由于该吸氧管湿化瓶的出口较细,不能达到实际氧流量的浓度.为此我们对吸氧管进行了改良,用于临床,收  相似文献   

18.
梁自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525-3526
目的:连续观察昏迷患者在氧疗过程中SpO2和PetCO2的变化,探讨有效提高昏迷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62例昏迷病人为观察对象,按给氧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鼻塞吸氧组,每组31例,氧流量均为6 L/min。吸氧前、吸氧后4 h及8 h后观察心电监护指标,记录SpO2和PetCO2的变化。结果:与吸氧前相比,两组吸氧后4 h和8 h SpO2显著增加(P<0.01),吸氧后4 h PetCO2显著降低(P<0.01);与鼻塞吸氧组同时期比较,面罩吸氧组吸氧后8 h的PetCO2显著增高(P<0.01)。结论:两种吸氧法均能显著提高SpO2和降低PetCO2,长时间大流量的面罩吸氧可导致PetCO2增加。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由于存在气道气流受限,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急性缺氧导致组织器官损害,其治疗方法常为吸氧法。吸氧法对有鼻腔疾病,或不易耐受鼻塞吸氧不适用,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本身存在气流受限,常规吸氧法要在短期内改善机体缺氧就比较困难。为此,采用注射用内给氧(注射用碳酸酰胺过氧化氢)治疗35例COPD急性缺氧患,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吸氧干预对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过程中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8例行无痛肠镜检查、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肥胖病人分为预吸氧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呼吸,预吸氧组在麻醉前给予高流量吸氧3~5 min.比较2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的变化,并统计检查过程中SpO2下降至各区间的例数及肠镜检查时间和丙泊酚的用药量.结果:预吸氧组麻醉给药前、肠镜检查后1 min和3 min时以及检查结束时,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预吸氧组SpO2<90%的比例和检查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病人行无痛肠镜检查前预吸氧可有效提高行无痛肠镜肥胖病人的氧储备能力,降低检查中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缩短肠镜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