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辐射对创伤后不同时间皮肤愈合的时效关系。方法采用60Coγ射线1~8Gy全身照射复合2.5%体表面积全层皮肤创伤(放创复合伤)模型。结果1~6Gy放射损伤时则分别延迟0.3、0.8、1.1、3.5、6.2和9.5d,与单纯创伤组相比,复合4Gy以上即有明显的愈合延迟作用。统计显示,1~8Gy放创复合伤后3~30d,各剂量组与未愈合创面%之间均有明显的效应关系变化。并推导出8个时间效应关系公式。结论放创复合伤时皮肤创面愈合延迟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丹参能有效促进溃疡和表皮创面愈合,观察丹参对大鼠放射损伤复合局部创伤(简称放创复合伤)创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7在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完成。大鼠接受6Gy全身照射后在背部作圆形全层切除,局部给予丹参1g/cm^2,连续7d。结果:伤后3-23d,丹参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其完全愈合时间为(19.17&;#177;2.93)d,较对照缩短3.83d。且治疗组创面蛋白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结论:丹参能加快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且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丹参能有效促进溃疡和表皮创面愈合,观察丹参对大鼠放射损伤复合局部创伤(简称放创复合伤)创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7在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完成。大鼠接受6Gy全身照射后在背部作圆形全层切除,局部给予丹参1g/cm2,连续7d。结果:伤后3~23d,丹参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其完全愈合时间为(19.17±2.93)d,较对照缩短3.83d。且治疗组创面蛋白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结论:丹参能加快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且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d,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 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康,体质量(20&;#177;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 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lt;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 ,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哭喊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 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促愈合药W11-a12能显著提高伤口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的数量和功能,观察合并全身放射损伤大鼠伤口Neu凋亡率的变化,并观察促伤口愈合药W11-a12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和6Gy放射复合伤组。6Gy放射复合伤组动物在接受6Gyγ射线全身照射后立即在背部致创伤,伤口局部给予生理盐水或W11-a12(每伤口10mg)。从埋入伤口的海绵分离伤口细胞,分别采用TUNEL法、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伤口Neu凋亡率、Neu中Bcl-2蛋白、mRN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伤口凋亡的Neu。结果:伤后3,6,12,24及48h 6Gy放射复合伤组伤口Neu凋亡率变化曲线呈“∧”型,而单纯创伤组呈“∨”型。伤后6,12,24h 6Gy放射复合伤组Neu凋亡率分别为(9.90&;#177;2.26)%,(12.50&;#177;1.83)%和(18.16&;#177;5.56)%,显著高于单纯创伤组的(6.44&;#177;1.96)%,(2.74&;#177;1.22)%和(7.38&;#177;2.10)%(t=2.01.2.81,2.52,P&;lt;0.05),同时Neu中Bcl-2蛋白及mRNA表达均低于单纯创伤组。W11-a12使用组与对照组伤口Neu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身电离辐射后伤口Neu凋亡率增加且变化规律与单纯创伤组明显不一致,这与电离辐射引起伤口愈合延缓有关。6Gy放射复合伤组动物伤口Neu中Bcl-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是其凋亡增加的分子机制。而W11-a12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伤口Neu数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羊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创复合伤促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将贵州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接种到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embrane,HAM)上,用于治疗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方法 将HAM负载经核荧光标记物DAPI标记的MSCs,培养3-5d后,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治疗组,以单纯无细胞接种的HAM作对照治疗组。从宏观、光镜、电镜水平进行较系统的观察。结果 与对照治疗组相比,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皮肤缺损的愈合。荧光标记显示,MSCs参与了局部组织的修复。结论 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厚皮瓣术后放疗所致放创复合伤早期皮瓣组织内leptin的表达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创伤组,放射组,放创组,每组24只.所有小鼠背部去毛,创伤组和放创组的小鼠在背部制备出2.5 cm×2.0 cm大小的矩形随意皮瓣,皮瓣游离端位于髂棘之上1 cm,蒂设计在尾端.放创组于术后3天采用5Gy的电子线对小鼠进行局部皮瓣照射.放射后对实验小鼠每日进行大体观察,记录皮瓣愈合时间及被毛再生时间,分别于放射后1d,2d,3d处死各组小鼠8只,取皮瓣游离端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leptin及其受体OB-Rb在放射后的浆液腺泡细胞及毛囊根鞘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放射后的粘液腺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低剂量电子线照射下,放创复合伤局部leptin及其受体OB-Rb在1d-3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放创组分别高于单创组,高于放射组和对照组,放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离辐射后早期皮瓣组织浆液性腺泡细胞及毛囊根鞘内leptin及其受体OB-Rb反应性增高,提示浆液性腺泡细胞及毛囊根鞘是电离辐射的靶细胞,参与了放创复合伤的早期修复过程,通过释放分泌leptin参与放创复合伤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对象:选择2004-03/05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皮肤创伤性溃疡患者40例,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感染者,创伤性溃疡均位于小腿。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 干预措施:试验组20例用无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照组20例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布。更换敷料1次/d,至刨面愈合止。全身和局部均不使用影响创面生长的药品。于换药1,2,3周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创面分泌物分为:无、少量、中量及多量;创面边缘反应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记录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及瘢痕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过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试验组3周内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f95%(19/20),55%(11/20),r=8.533,P〈0.05]试验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性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瘢痕。 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可促进刨伤性溃疡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且无瘢痕及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透明质酸和活性玻璃都是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生物材料.先前查寻的报道主要为二者单方面的实验结果. 目的:拟验证不同配方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复合凝胶在大鼠创面修复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5-10/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00g左右;活性玻璃和透明质酸复合凝胶由上海鲁高生物科技公司制备提供,配方1为活性玻璃100%;配方2为活性玻璃95%,透明质酸5%;配方3为活性玻璃90%.透明质酸10%。 方法:将SD大鼠30只,麻醉状态下。在脊柱两侧各1.5cm处环形全层切除皮肤,形成直径1.8cm的圆形皮肤缺损创面4个,共120个创面,采取双盲随机法.分别给予配方1,2,3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外用处理,每种方法处理30个创面。选取较优配方凝胶后,另取SD大鼠30只,用同样方法随机采取该配方或生理盐水外用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3.5,7,10,12d观测平均愈合时间、创面面积、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的增生情况、组织学切片。 结果:①伤后第3天,配方2肉芽组织生氏最先与周围组织相平且凸凹度较小:伤后7d,肉芽组织已基本充填创面。②镜下表现肉芽组织内密集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极其丰富,内皮细胞增多,胶原纤维也明显增多。配方1,2,3.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配方2最为显著,平均愈合时间也最短。 结论:适当比例配方活性玻璃复合透明质酸能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贵州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接种到人羊膜(humanamnioticmembrane,HAM)上,用于治疗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方法将HAM负载经核荧光标记物DAPI标记的MSCs,培养3~5d后,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治疗组,以单纯无细胞接种的HAM作对照治疗组。从宏观、光镜、电镜水平进行较系统的观察。结果与对照治疗组相比,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皮肤缺损的愈合。荧光标记显示,MSCs参与了局部组织的修复。结论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2.
深Ⅱ度烧伤早期电动磨痂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Ⅱ度烧伤早期电动磨痂后大白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早期电动磨痂术对机体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60只30%深Ⅱ度烫伤大白兔,随机分为磨痂组和非手术组,于伤后不同时间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记录两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另取6只正常大白兔作对照。结果:伤后24h~3d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明显升高并达到峰值,但无明显差别;伤后4~11d,磨痂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t=2.2732,2.0372,1.6991,2.1811,2.0299,P&;lt;0.05;t=3.1202,2.5736,3.8060,3.8099,P&;lt;0.01);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较非手术组明显提前(t=4.3369,P&;lt;0.01)。结论:早期电动磨痂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对机体是安全的,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6/20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选取二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40只、创伤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照射组以^60Coγ射线50Gy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照射部位为双后大腿、臀部及全尾;创伤组于背部制作直径1.5cm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创面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400倍条件下光镜观察其相对含量,以视野内阳性细胞数量为准,分为阴性(视野内无阳性信号)、弱阳性(视野内可见10个以下阳性信号)、阳性(视野内可见11~30个阳性信号)、强阳性(视野内可见30个以上阳性信号)。结果:实验共纳入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73只,死亡7只。①照射组与创伤组大体观察:照射组照射后1-7d未出现异常反应,第9天出现尾根部红肿及足底轻度红肿,第28天尾根部与大腿内侧脱毛、糜烂及浅小溃疡达高峰,第35天伤口仍未愈合,溃疡周围可见新生上皮迟缓长入,第55天溃疡周围新生上皮部分覆盖创面,伤口有收缩趋势,但仍未愈合。创伤组皮肤伤口均经历炎症渗出、伤口收缩、瘢痕愈合阶段,伤后1~2d炎性渗出较多,第3天伤口开始收缩,伤后18d时伤口全部愈合。②照射组与创伤组基本病理学变化:照射组:溃疡前期表皮细胞及毛囊上皮肿胀、核固缩、碎裂,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充血性血管反应,胶原纤维肿胀、融解、断裂、水肿、排列紊乱,并有灶状表皮浅层缺失灶;溃疡期溃疡表面为坏死组织层,其下为增生不良的肉芽组织,其内极少见新生血管,胶原纤维变性、融解、断裂、水肿,可见成纤维细胞松散聚集形成的细胞团。创伤组:伤后1~3d,创面大量炎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渗出,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散在肉芽组织形成;伤后5~9d,肉芽组织增殖达到高峰,上皮细胞增殖旺盛;伤后11d,伤口逐渐愈合;伤后11-21d,肉芽组织减少,由瘢痕组织取代;伤后21~28d,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逐渐增宽呈条束状。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肤内无明显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阳性信号。创伤组:伤后5~10d。创面肉芽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呈强阳性,创面愈合后表达迅速减弱。照射组:形成溃疡前(照射后1~11d)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逐渐增强,呈阳性;溃疡形成后(照射后14~28d)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较创伤组伤后5-10d明显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减弱可能与其愈合延迟有关,早期应用生长因子制剂可能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e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I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5.
放射延迟伤口愈合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初步探索放射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创伤组和放射复合创伤组伤口病理形态学、伤口面积和伤口区细胞数量、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变化。结果:(1)照射后伤口愈合:早期炎症反应明显受抑,创面渗出物减少,出血、坏死明显;中期肉芽组织生长成熟减慢,伤口收缩受到抑制;后期上皮覆盖滞后,与单伤且相比愈合时间明显延长。伤口面积测定显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伤照组面积始终大于单伤组。(2)肉芽组织中细胞数量测定:照射后伤口区细胞数量的增多明显滞后于单伤组,部分成纤维细胞出现变性、坏死。(3)细胞凋亡在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分析:与单伤组相比,伤照组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率较高、消失推迟。结论:大剂量辐射确实可延迟伤口愈合;辐射后细胞数量、形态及功能异常,尤其是细胞凋亡发生过度,可能是导致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放烧复合伤植皮后创面愈合与皮肤组织学的关系。方法采用5GY全身照射复合15%三度烧伤的放烧复合伤大鼠模型,伤后24h进行异体植皮封闭创面,术后1、3、5、7、10、20、25、30d分别取材。结果不治疗组动物10d时,创面较干燥,但伤后10~15d(溶痂期)死亡鼠创面有大部分破溃。放烧复合伤经输血和植皮的治疗组动物伤后7~10d时移植皮下仅有点状出血,此后逐渐被吸收,异体皮存活良好,20d开始长出新毛,30d已全部长毛。结论伤后24h切痂植皮,有利于保护创面、减轻感染。而伤后输注低淋巴细胞的照射血和异体植皮,使创面愈合延长异体皮活存。  相似文献   

17.
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 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15;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215;100。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少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6.17&;#177;2.14)%比(11.83&;#177;1.94)%,P〈0.05;(70.54&;#177;6.35)%比(55.28&;#177;6.63)%,(92.60&;#177;5.62)%比(78.73&;#177;6.24)%.(100.00&;#177;0.00)%比(93.67&;#177;6.33)%,P〈0.01]。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 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长人。③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18.
刘文忠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74-3675,T004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基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特征,探讨血管的形成与退缩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5%深Ⅱ度烫伤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单纯烫伤两组。于伤后0.5,1,3,7,14d和21d采集创面皮肤标本,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创面组织真皮中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TUNE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深Ⅱ度烫伤的大鼠伤后3d,伤区出现少量的肉芽组织,7d时肉芽组织已充满伤区,再上皮化速率为30%,14d的再上皮化率达70%,至21d,伤口完全闭合,真皮内小血管的数量减少。大鼠烫伤后3d,伤区基底的真皮组织内出现PCNA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随后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4d时达到高峰。至伤后21d,PCNA的阳性表达略有下降。而创伤愈合初期罕见TUNEL阳性的细胞,21d时,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显著增多。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创面的愈合进程有密切的关系。血管形成与 退缩在时序上的协调变化是组织正常修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77;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177;21.32)%,(61.24&;#177;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177;3.49),(20.86&;#177;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77;1.67),(8.78&;#177;1.95),t=4.2541,P〈0.01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促愈合药W11-a12能显著提高伤口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的数量和功能,观察合并全身放射损伤大鼠伤口Neu凋亡率的变化,并观察促伤口愈合药W11-a12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和6 Gy放射复合伤组.6 Gy放射复合伤组动物在接受6 Gyγ射线全身照射后立即在背部致创伤,伤口局部给予生理盐水或W11-a12(每伤口10 mg).从埋入伤口的海绵分离伤口细胞,分别采用TUNEL法、Westem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伤口Neu凋亡率、Neu中Bcl-2蛋白、mRN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伤口凋亡的Neu.结果伤后3,6,12,24及48 h6 Gy放射复合伤组伤口Neu凋亡率变化曲线呈"∧"型,而单纯创伤组呈"V"型.伤后6,12,24 h6 Gy放射复合伤组Neu凋亡率分别为(9.90±2.26)%,(12.50±1.83)%和(18.16±5.56)%,显著高于单纯创伤组的(6.44±1.96)%,(2.74±1.22)%和(7.38±2.10)%(t=2.01,2.81,2.52,P<0.05),同时Neu中Bcl-2蛋白及mRNA表达均低于单纯创伤组.W11-a12使用组与对照组伤口Neu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身电离辐射后伤口Neu凋亡率增加且变化规律与单纯创伤组明显不一致,这与电离辐射引起伤口愈合延缓有关.6 Gy放射复合伤组动物伤口Neu中Bcl-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是其凋亡增加的分子机制.而W11-a12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伤口Neu数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