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进行一项前瞻性的、双盲法对照研究,以确定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在预防黄斑囊样水肿方面消炎痛的作用。本文包括124个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经随机分组,63眼为消炎痛组,6l眼为安慰剂组。每一病例术前5小时内,每小时滴一次0.5%消炎痛麻油滴剂或纯麻油滴剂,术后4周内每天滴3次。术前和术后常规给予局部皮质激素,全身  相似文献   

2.
抗青光眼手术后,特别是高眼压下施术,术后往往出现剧烈的炎症反应,为此,使用皮质激素及散瞳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保持瘘道通畅、促进滤过泡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大多数病例,短时间(1~2周)用药,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然而我们的病例中,有三例则因术后使用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并发了消化道穿孔。为总结教训,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项现代发展迅速的新技术。皮质激素和消炎痛的及时合理应用是消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人工晶体植入后恢复视力的关健因素之一。根据我院1981年以来人工晶体植入12眼的经验将有关皮质激素和消炎痛的应用加以讨论。典型病例例1、江××、男、62岁、病案号306141于1986年9月20日以左眼老年性白内障收入  相似文献   

4.
申家泉  张士玺 《眼科》2011,20(1):17-20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炎、抗免疫、抗过敏等治疗,长期眼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对敏感个体可诱发高眼压或激素性青光眼,若延误治疗,可导致不可逆性视神经损伤.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作为一种医源性眼病其重在预防.一些经过修饰的新型皮质激素较少造成眼压升高.一旦发生本病除停药外,可采用降眼压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成二组,一组是在眼内滴入不同浓度的皮质激素,观察共对各种结膜炎的疗效;一组是在眼内滴入皮质激素及抗菌素混合剂并观察其疗效。各药每日滴四次。结膜炎的临来诊断是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和外伤性四种。疗效的评定,一是根据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记分,一是根据医生对病情痊癒程度记分。在采用皮质激素治疗组中,0.25%强的松龙优于2.5%氢化可的松及0.1%地塞米松,后二者又优于0.125%强的松龙,但从统计处理看,这些差别并不重要(P>0.05),所以不论是增加皮质激素浓度、改变皮质激素的基质或改用抗炎效阶高的皮质激素,均不能使结膜炎获得更大的疗效。现在尚不明了究竟效能最小的激素同效能最大的激素确实是一样有效呢?还是我们的试验方法不能测出其差  相似文献   

6.
消炎痛膜剂治疗前部葡萄膜炎的临床报告浙江温州市第三医院眼科谷雄霖,王巧萍,朱勇浙江温州市第三医院药剂科徐祥澄1992年以来我们对54例62眼前部葡萄膜炎住院患者采用消炎痛膜剂局部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收集的前葡萄膜炎均经裂隙灯...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0.5%消炎痛油剂与氟美松联合眼局部应用,对挫伤性虹膜睫状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病患者40例、40眼,随机分成联合组(22眼)、氟美松组(18眼)。前者以氟美松2mg患眼结膜下注射,隔日一次,联合0.5%消炎痛油剂点眼,每日5次。后者未加消炎痛点眼。全部患者用1%阿托品散瞳,全身应用抗菌素、皮质类固醇,局部未用其他药物。以本病中睫状充血、KP、房水混浊三种主要体征在治疗后消失天数为观察指标。结果表明,两组病例在治疗后眼前部炎症3个主要体症明显减轻或消失,特别是联合组体征消失所需天数比氟美松组明显缩短(P<0.05).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8例白内障摘除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旁水细菌培养5例阳性,其中金色葡萄球菌2例,白色葡萄球2例。治疗包括胃肠道外使用新青霉素Ⅱ和庆大霉素。口服强地松和丙磺舒,球后注射新青霉素Ⅱ、庆大霉素和地噻米松,局部用抗菌素、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球后和胃肠道外使用抗菌素分别持续约6和10天,抗菌素使用24小时后开始皮质激素口服和球后注射分别持续10—14天和4—7天。讨论了球后联合注射新青霉素Ⅱ,庆大霉素和皮质激素。最后视力全部为20/80或更好,6例病人的最后视力为20/50或以上。  相似文献   

9.
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角膜铁质异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612例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的角膜铁质异物,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年男性,消炎痛在治疗上有应用价值。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无晶体眼囊样黄斑水肿(ACME)是白内障术后威胁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以往关于局部应用非类固醇消炎药来预防手术后发生ACME的报道不少,这些研究都是局部滴用消炎痛制剂来预防白内障术后发生ACME。然而这些研究都同时兼用皮质类固醇。作者认为根据这些研究是很难得出结论认定其疗效是单独应用非类固醇消炎药而取得的,其结果只能认为是非类固醇消炎药与皮质类固醇同时使用的协同作用。作者的研究是仅于局部滴用0.5%ketorolac眼药水(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每日3次,在术前一天开始到术后19天共用21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时手术引起的缩瞳,是一常见问题。术前尽管用抗胆碱能性和拟交感性制剂使瞳孔扩大,但手术时瞳孔仍会缩小。除去晶体皮质以及将人工晶体植入晶体后囊,都会受到此瞳孔缩小的阻碍。有可靠证据证明,前列腺素是引起这种缩瞳的部分原因。根据实验,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治疗可以减轻此种缩瞳。消炎痛为非类固醇性抗炎制剂,现已发现它能阻断各个系统内前列腺素合成。  相似文献   

12.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好发于农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渗透性很强的抗真菌的滴眼液 ,临床上所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口服抗真菌药物 ,但都显效慢 ,且毒性作用大 ,因此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十分棘手〔1、2〕。我院收住患者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点二性霉素 B眼药水、阿托品扩瞳、素高捷疗点眼、结膜下注射 5 -氟脲嘧啶 (隔日或每日 ) ,并对溃疡面积较大、较深、有前房积脓者 ,虹膜睫状体炎者 ,采用加服消炎痛、 10 %碘酊烧灼溃疡面 ,创面每晚再加斯皮仁诺粉剂和着素高捷疗眼膏点敷 ,并加压包扎 ,次日清洗结膜囊。临床…  相似文献   

13.
消炎痛在眼部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少学者发现眼部在创伤性炎症和过敏性炎症等情况下产生的大量前列腺素可用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治疗。该药是否存在其它作用尚未见报道。笔者应用消炎痛治疗创伤性炎症中的自由基反应取得良好效果。我们用兔眼制成角膜穿通伤模型,然后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炎性房水中的自由基活性.在治疗组中,于致伤前30分钟和伤后2小时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1%消炎痛0.2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  相似文献   

14.
Becker等(1963)就注意到有些正常眼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眼压升高,在开角型青光眼的亲属中更为常见。由于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有潜在的升高眼压的作用,这就限制了其广泛和长期应用。用一种具有抗炎和降眼压作用的类固醇以取代皮质类固醇是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氟甲龙(21-脱氧-9-氟-6-甲基强的松龙)(Fluorometholone,FML)系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激素,其某些结构与黄体酮类似。黄体酮无抗炎活性,但可降低眼压。FML的孕酮活性与黄体酮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新型生物可降解缓释玻璃体植入剂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生物制剂显示出独特疗效.目前应用的局部糖皮质激素包括氟西奈德植入剂、地塞米松玻璃体植入剂等.免疫抑制剂包括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T细胞抑制剂环孢霉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等;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  相似文献   

16.
眼睑炎性肉芽肿是由于睑板腺慢性炎症未能及时治疗而波及皮肤形成的。多发生于儿童,治疗的方法有手术、冷冻或局部注射皮质激素,疗效各说不一。我院眼科自90年1月至92年1月对21例儿童眼睑炎性肉芽肿患者采手术搔爬和局部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的联合治疗方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抗免疫、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临床上应用广泛。作为眼科局部用药,主要是抗炎作用,有时也用作抗过敏等。眼局部用药的途径主要有眼液点眼,眼膏涂眼,结膜下及球后注射等。眼液有许多种,如醋酸可的松、醋酸氢化可的松、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术后应用消炎痛,联合抗青光眼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7例,术前、术后口服消炎痛并行抗青光眼手术。结果:术后眼压降至21mmHg以下者25眼,占68%;完全解除痛苦和用药后解除痛苦的占92%;18眼术后schelemm氏管充血消失及新生血管部分闭塞,占49%,20眼虹膜粗大血管变细或消失,占54%。结论:针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三种主要病因,首先进行原发病治疗,并采取早期药物控制及局部治疗、中期综合手术、晚期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术前、术后服用消炎痛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5岁.主诉:右眼视物模糊20天,伴左眼红2天就诊,初诊为右眼虹膜睫状体炎,经散瞳、皮质激素及抗炎门诊治疗20天,症状未见改善,视力继续下降,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8.  相似文献   

20.
消炎痛(indomethacin)为吲哚类衍生物,系阿斯匹林的同类药,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三者合一的作用特点,阿斯匹林的广泛应用已有近百年历史,该类药物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合成药,如:吡唑酮类、灭酸类和吲哚类,其基本作用相似;Arrigoni-Martelli(1977)将此归属于非甾体类抗炎剂(NSAIA)的A类,也是典范的NSAIA。近十多年来,对此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又有很大进展,对其抗炎作用的认识和机理的了解也日益深入,这与同时期内对前列腺素(PG)的发现和致力研究中所获得的进展有关。 Vane(1971)首先阐明了NSAIA(如消炎痛、阿斯匹林)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PG的生物合成,并证实:通过抑制PG合成酶(环氧化酶),阻断了花生四烯酸(PG的前体)这一酶化作用阶段,使之不能合成P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