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实施下鼻甲骨黏膜下剥离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观察。方法下鼻甲骨总鼻道侧黏膜下剥离骨折外移术对患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108例进行了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结果治愈102例,占94.4%;有效5例,占4.6%;无效1例,占0.9%。结论总鼻道侧黏膜下剥离下鼻甲骨外移,黏膜恢复原位,不破坏表层黏膜,术后恢复快,最大限度保留了鼻腔的生理功能。主要并发症是鼻腔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黏膜下切除术,对68例因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主观评分及鼻声反射评价鼻塞状况.结果:随访1~5年,术后鼻通气主观评分白天平均降低3.53分,夜间平均降低3.35分,术后6例(8.8%)继续使用类固醇激素鼻喷剂,5例(7.4%)使用减充血剂,6例(8.8%)间断地使用中医中药治疗.鼻声反射检查,术后鼻气道阻力(NAR)降低3.73 cmH2O/(L·min),鼻腔最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后移0.70 cm,鼻腔最小截面积(NMCA)扩大0.24 cm2,鼻腔容积(NCV)增大3.39 cm3.术后不良反应小,仅2例(2.9%)有鼻腔干燥,4例(5.9%)鼻腔分泌物增加.除2例外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鼻通气改善.结论:鼻内镜下下鼻甲骨切除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全部5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成功,病变直径为1.5 cm~3.5 cm,平均2.6 cm,手术时间为35 min~140 min,平均75 min,手中创面少量出血均予以电凝下止血,术后3例(5.6%)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术治愈,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能成功处理较大的病灶,安全有效,同时具有微创的优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治疗上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鼻内镜小孔剥离术治疗利特尔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66例利特尔区出血患者行鼻内镜小孔剥离术.结果 60例患者1次愈合,6例经再次治疗后治愈5例;1例明显好转.经电话随访至今仅2例复发,且出血量及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岳承  陈建超  舒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30-131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指导鼻内镜下鼻甲骨粘膜下部分切除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分析2004年2月以来应用鼻声反射指导下鼻甲骨粘膜下部分切除治疗肥厚性鼻炎,根据鼻声反射确定下鼻甲骨切除部位,治疗68例共128侧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侧获得治愈,8侧好转,治愈率为93.8%,有效率为100%。无鼻腔干燥症发生。结论鼻声反射指导下鼻甲骨粘膜下部分切除治疗法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一种理想方法,保证了下鼻甲粘膜的正常功能以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7.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友伟 《当代医学》2014,(32):98-98
目的:探讨对慢性扁桃体炎患儿采取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例扁桃体炎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完整摘除扁桃体,无1例出现并发症,且术后创面恢复效果较好。结论对慢性扁桃体炎患儿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创面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入组41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2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认病灶深度并排除手术禁忌,术中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并按标记、注射、切开、剥离的顺序操作,术后病理送检,并予抑酸、止血、预防感染等治疗,术后1、3个月随访胃镜。结果所有患者的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均一次性切除成功,病灶边缘及基底病理阴性,其中1例术中穿孔并转腹腔镜修补,所有创面愈合良好,均无术后出血、穿孔、消化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病灶平均长径约(1.17±0.66)cm,手术平均时间45 min。术后病理提示:黏膜内腺癌1例,平滑肌瘤16例,间质瘤4例,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异位胰腺2例,增生性息肉13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评估。结果:54例患者创口恢复都较好,52例无后遗症,1例术后出血,1例术后呕吐。结论:经鼻插管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剥离术治疗效果优良,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35例,采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手术,平均病变直径(1.5±0.3)cm,平均手术时间(44.7±7.5)min,平均住院时间(2.4±0.3)d;术后均完全愈合,无复发或病变残留,并发症少。结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有效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法,能降低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骨折外移术,夹除怒张血管治疗下鼻道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对23例下鼻道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下鼻甲黏骨膜分离,下鼻甲骨折后部分切除术,夹除怒张血管,局部填塞,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止血满意,3~6d治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黏骨膜分离及下鼻甲骨折部分切除并怒张血管夹除术治疗下鼻道出血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高膨胀海绵填塞止血,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张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21-25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均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切除囊肿顶盖,吸切器充分扩大囊腔,保留囊肿底壁。结果30例患者全部痊愈,术后随访1年,无1例复发及感染。结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勇  王翻身  王昕  张渊 《中外医疗》2016,(10):38-40
目的 探究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病例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科室治疗胆囊结石的病例6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两组分别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测评.结果 治疗组出血(3.1%)、穿孔并发症发生(0%)及复发率(0.0%)明显小于对照组(12.4%、6.2%、6.2%)(P=0.014,0.011,0.011<0.05),病变直径>3 cm与≤3 cm两种病变部位切缘阳性率(20.0%、0.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7.5%、12.5%)(P=0.006,0.000<0.05),但手术时间(67.8±14.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1.2±12.2)min(P=0.000<0.05),均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有效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治疗伴有下鼻甲骨增生的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3例(共162侧)伴下鼻甲骨增生患者行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并随访6个月-3年。结果113例随访6个月,治愈99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100%。62例随访2-3年后再次进行疗效评价,6例复发,有效率90%。术中完整保留了下鼻甲内外侧粘膜,术后出血少、反应轻、无瘢痕形成、无一例发生鼻腔干燥及萎缩。结论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既改善了鼻腔的通气功能,又尽量避免下鼻甲粘膜的损伤,有利于正常纤毛功能恢复,是治疗伴有下鼻甲骨增生的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鼻甲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3组:A组50例患者采用下鼻甲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方法治疗;B组50例患者采取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手段;C组50例患者采用下鼻甲粘-骨膜下部分切除的治疗方法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中情况(例如:出血量)、手术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是否发生鼻腔粘连、鼻腔干燥、继发性鼻出血等情况,并记录黏液纤毛传输数率(MTR: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结果:术后半年的随访中,A、B、C三组的总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A、B两组的MTR较之前上升明显,C组较之前有下降;A组的出血量要明显低于B、C两组。而且A组的并发症的例数也要低于B、C两组。结论:在三组中治疗的方法比较,下鼻甲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鼻甲骨增生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