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郭明清 《中外医疗》2012,31(21):139-139
目的探讨车祸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方法及护理体会,为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抢救的170例车祸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经有效的包扎止血、心肺复苏等急救护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救护。仅有1例在运送途中死亡,死亡率为1.2%。死亡率及医疗投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伤亡情况,并可减少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2.
贺斌  孙寒  谭隆旺  聂勤  成友华 《河北医学》2012,18(7):1025-1027
目的:通过对医学影像科医疗投诉的总结,分析医疗投诉产生的原因,探讨减少医疗投诉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1年发生的医疗投诉16例.结果:医疗投诉产生的原因中医方原因13例,占81%;患方原因2例,占12%;设备原因1例,占0.06%.结论: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增强职业素质是保障医学影像科医疗安全,减少医疗投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红  冯欣 《中国病案》2013,(3):48-49
目的探索解决医患纠纷的对策。方法通过对330例患者投诉的原因分析,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和分类,了解患者投诉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结果医方在医患矛盾中承担主要责任,高达82.7%,其中医方责任中服务质量、诊疗常规、医患告知、医疗质量在投诉记录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59%、14.29%、9.52%、8.79%;患者在医患矛盾中承担次要责任,占引发投诉的8.8%。医方通过解释、道歉以及协调等方式解决患者投诉,大部分患者能够接受,为85.2%。结论医患关系处于可控范围;医方应转变观念,改善服务,优化流程,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杭州市院前急救中精神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救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以杭州市急救中心2011年的急救档案数据为基础,结合资深急救医师及急救管理者经验,阐述本文。结果:杭州市急救中心2011年院前急救精神病例为293人次,占总接警人数的O.48%,男性略多于女性;第四季度最多,占34.1%;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现场滞留时间久,现场类型以家属报警为主,常需要家属及民警协助采取强制措施,医疗急救干预较少。结论:杭州市院前急救处置精神病例中,存在急救人员疾病诊断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处置流程、使用保护性约束、加强精神专科档案管理等举措,可进一步保障精神病人及其他急救病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李雪梅  杨旭  刘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07-108
目的 探讨昆明市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和院前急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急救中心2005年8月~2009年7月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14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前三位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斗殴。男性为主,占75.12%;青壮年居多,占79.79%。104例患者现场死亡,1331例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并安全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充分的急救准备、合理的现场救治和及时安全的转运,并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10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广州市中心城区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2010年,1、7、8、9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9:00~10:00和20:00~23:00是出车的高峰时段;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110652例;男女比例为1.51:1:70岁以上(23.14%)、31~40岁(14.93%)、21~30岁(19.83%)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前5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34.79%)、神经系统急症(21.79%)、循环系统急症(8.92%)、常见急性中毒(7.28%)、呼吸系统急症(6.90%)。结论: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投诉处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及实践成果。方法本院自2016年1月起重点就解决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采取了规范投诉处理的措施,分别从建立完善患者投诉程序和投诉处理程序,落实、跟踪及真整改患者投诉事件等方面入手,以改进服务处理质量,对两2016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时间段患者的满意度及患者的投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016年患者的满意度达93.3%,明显高于2015年的79.4%(P0.05),患者的投诉率则明显降低(P0.05);分析两个时间段的投诉原因,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疗收费、沟通欠佳等原因造成的投诉事件均明显减少(P0.05),与医疗服务关联程度较高的科室,包括药房、挂号室、医保办、收费处等投诉所占比例均有所降低。结论规范化的投诉管理目前仍是很多医院管理体系和工作中被忽视的环节,而规范投诉处理不仅有利于控制和解决医患矛盾,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更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我中心120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75.52%与24.48%.结论: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合理配备资源,尽可能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与途径。方法:由急诊科配备专人,在急救病人住院24h内通过本人或家属填写我科自制的表格来了解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征求对急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反馈给当班出诊急救小组进行整改。结果:病人满意度不断上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确保了医疗安全,全年无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表格随访对加强医患沟通、强化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院前急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医院1996年6月-2011年6月门诊患者投诉案例,对其投诉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正确对待患者投诉,转变服务理念,注莺医学人文服务,改善服务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陈志刚 《中国病案》2010,11(3):25-26
镇江市急救中心是镇江市唯一正规化建制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机构,年平均回收病案5000余份,且有每年递增1%的趋势。为使院前急救病历科学化、规范化,在对急救医师上交的病历进行质控的基础上将院前急救病历表格化,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急救医师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病历质量,为院前急救病历的规范化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秀琼 《中外医疗》2014,(9):168-16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护理急救临床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就诊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患者提高借鉴,提高院前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急诊接诊的13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院前发病原因、初步诊断及急性抢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比68例未经院前急救护理比68例经院前急救护理送人院的脑出血患者有效率及恶化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72.0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4.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的缩短到达现场时间,快速、准确做出初步诊断及急救护理是有效急救的关键,治疗上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218例急诊患者死亡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死亡的病因,探讨降低急诊死亡率的途径。方法收集某院急诊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1997年-2011年10月急诊死亡218例,其中院前死亡89例(40.8%)急诊科死亡129例(59。2%)。急诊死亡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17.4%)、猝死(15.6%)、创伤(13.3%)及肿瘤(12.8%)。结论应重视院前急救,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优质护理服务前(2010年4月~2011年4月)和优质护理服务后(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8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一般产科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进行护理干预,为期2周,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抑郁情绪、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标准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活动能够明显改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康定地区132例院前死亡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兵 《四川医学》2009,30(8):1280-1282
目的了解康定地区院前死亡患者的情况,寻找降低院前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办法。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的性别、年龄、死亡谱、季度分布、急救半径、出诊时间、病死率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中,男女比例为2.88:1,平均年龄46.6岁;院前死亡谱前4住依次是创伤64例(48.48%)、死亡原因不明37例(28.03%)、心血管疾病11例(8.3%)、脑血管疾病9例(6.8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55.30%,8公里以外占44.70%,全年12个月院前死亡人数无明显差异,病死率7.13%。结论本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2009年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急诊科院前急救共2488例,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及出诊距离,计算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结果 2009年院前急救共2488例,出车准备时间平均1.26min,应急反应时间平均10.55min,急救半径平均6.15km,最远35km,最近0.5km。结论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取得了一定成绩,需要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0-2009年院前急救自杀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杭州市急救中心2000-2009年院前急救数据库中选择记录完整的自杀病例,采用EXCEL2007和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结果:自2002年以来自杀病例一直有增长趋势,最高1年(2007)较最少1年(2002)增长近10倍,近年来持续走高;944例自杀病例中,男性303人次,女性641人次,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12,各年龄段女性均多于男性;59-40岁及39-20岁两年龄段人数最多,分别占总自杀人数的13.24%和66.53%;3月、5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2月份为最少。结论: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完善对自杀病人的急救预警机制,加强急救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