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 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导管相关医院感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根据《江苏省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指南》中介绍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期间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调整日感染例次率为8.2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18.6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5.77‰,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4.32‰。结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早期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 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 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实施临床药学监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药学监护实施前ICU患者1200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药学监护实施后ICU患者1200例为观察组,分析医院感染情况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有46例(3.83%)医院感染,21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5.65%;对照组76例(6.33%)医院感染,52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8.42%;耐药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例下降,观察组医院感染率3.83%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1.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3%、4.33%(P<0.05).结论:药学监护可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新生儿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改进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832例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832例早产儿共51例发生59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13%,感染例次发生率为7.09%。结论新生儿胎龄小、体质量轻、侵入性操作、空气流通差及手卫生制度不认真落实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手卫生制度,做好环境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减少侵入性操作,是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房感染发生率。方法: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感控制度,实行三级感控管理体系,成立科室感控小组,有效落实各项感控措施,通过强化院感知识培训,加强医疗器械与设备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等,开展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测: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1423份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15年的1.75%下降至2017年的0.40%;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由2015年的97.18%提高至2017年的99.15%。结论:通过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和管理,落实各项感控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我院2015年~2017年通过微生物检验监控住院患者感染,现对这3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作一个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5年~2017年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逐年升高;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比例逐年降低,依次为38.2%、27.0%、12.6%,主要感染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结论积极进行微生物检验,是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6,(7):141-144
目的探讨患者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制定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7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行PICC置管的1067例患者,根据是否实施PDCA循环管理进行分组,2012年7月~2013年12月为活动前(组),2014年1~12月为活动后(组),运用PDCA循环通过对本院PICC置管患者数量的统计以及导管感染数量的监测,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改进,提升护理质量。结果通过应用PDCA循环管理1年后,感染率从5.90%降至1.43%,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对PICC置管的监测,控制,反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未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前在我院各科室住院治疗的患者18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实施了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在我院各科室住院治疗的患者188例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医院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1.06%)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0.53%),显著低于对照组(3.19%&2.13%),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管理质量,从而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院药房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方法:某院药房于2016年1月起实施综合中药管理,分别收集实施前(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后(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管理问题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前中药管理问题发生率为35.7%,实施后中药管理问题发生率为6.7%,实施后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院药房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种类较多,应在针对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制定改进措施,以提升中药管理质量,保证药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改进住院患者防跌倒流程及措施,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的32775例试验组患者运用FMEA方法分析失效模式与潜在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值,改进需优先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随访整改成效,并与2010年1月至12月住院的29500例仅接受医院常规跌倒管理的患者比较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FMEA管理模式后2011年较2010年跌倒失效模式RPN值下降81.78%,跌倒发生率由0.44%0下降至0.12%。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跌倒发生,有力地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围手术期集束化感控管理措施对Ⅰ期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及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4 982名Ⅰ期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资料,2020年1月开始实施围手术期集束化管理措施,比较管理前后Ⅰ期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病原菌送检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院感组与非院感组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集束化管理前后Ⅰ期膝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及0.80%,实行集束化防控管理后感染率降低(χ2=5.324,P<0.05)。院感组患者住院费用比非院感组患者高(Z=-5.62,P<0.01)。结论 围手术期集束化感控管理可有效降低Ⅰ期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因为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院NICU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将干预措施应用于此间入住NICU 的重症患者,观察干预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住院)45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7例,感染率61.4%。干预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30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6例,感染率44.6%。结论医院感染控制重点在于患者、家属、医院三个方面的管理。加强对患者、家属、医院环境、设施、工作人员理念与行为的管理,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对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彩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874-2875
目的:评价本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以便加强对重点科室感染动态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12月份1289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全年发生医院感染530例和59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1%和例次发生率为4.61%,高危科室为血液科、神经内科、康复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基础病严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对病原菌监测分析,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作用与价值。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其尿液培养分离出200株菌株。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株。观察组患者菌株实施微生物检验,分析感染产生原因,并研究其控制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宜在临床上推广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方案,它对控制患者疾病恶化,阻断医院感染源方面有其积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验科微生物医院感染存在的隐患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医院感染情况的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在此时间段内各科室患者及其医务人员院感发生率及引发原因,针对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结果:检验科感染人数最多;且葡萄球菌属(26.67%)、流感嗜血杆菌(23.33%)、肺炎链球菌(20.00%)是检验科主要感染病原菌。结论:检验科微生物医院感染安全隐患多,在具体实践中,应制定并严格遵守防护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河南省肿瘤医院肝癌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532例肝癌手术患者中54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总结感染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 532例肝癌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54例,感染率为10.15%;感染例次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针对性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间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样本500份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实验室检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情况,分析造成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同时,将其按照控制措施实施前(2016年7月~12月)、控制措施实施后(2017年1月~6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250份样本,比较其各自的质量问题发生率及不同影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500份接受检验的微生物标本中,共计62份出现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发生率为12.4%,其中控制措施实施前后的质量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1.2%和3.6%,控制措施实施后的质量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成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样本因素、操作因素、操作人员因素、仪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其中以操作因素的占比最高,为3.5%,但与其他因素的占比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控制措施实施前后,各因素占比也均有降低,但只有样本因素、环境因素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其检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把握这些因素并实施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不良问题的出现,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ICU住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监测,结果监测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1.43%,根据2010年的监测资料,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并于2011年1月开始重点强化实施,2011年1月至12月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5.77%,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P〈0.01)。结论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