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托宁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长托宁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治疗的作用。方法:将3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3组:长托宁组(12例)、山莨菪碱组(12例)和休克对照组(11例),密切监测用药前后患者神志、血压、心率、CVP、末梢循环和尿量等指标。结果:长托宁和山莨菪碱在脓毒性休克的辅助治疗中都有良好的作用;长托宁使用方便,不加快心率。结论:长托宁在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显著优于山莨菪碱。  相似文献   

2.
精氨酸加压素对感染性休克兔胃肠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感染性休克兔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日本大白兔麻醉后压力控制通气,静脉注入内毒素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达到休克标准后随机分成2组:单纯补液组(对照组)和精氨酸加压素组(AVP组)。对照组按20ml/(kg.h)输注生理盐水,AVP组除按20ml/(kg.h)输注生理盐水外,持续输注AVP0.001IU/(kg.min)。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脏指数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指数,每10min测定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一次,每小时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动静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肠系膜血流量指数均明显下降,但P(g-a)CO2和乳酸明显增加。分组治疗2h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流指数均上升,除AVP组平均动脉压升高较对照组明显[(72±4)mmHgvs(65±3)mmHg,t=3.7,P<0.01)外,心脏指数[(181±11)ml/kgvs(187±5)ml/kg,t=1.5,P>0.05]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指数[(14.5±1.9)ml/kgvs(16.1±1.4)ml/kg,t=1.9,P>0.05)]的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组的P(g-a)CO2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亦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30±3)mmHgvs(27±4)mmHg,t=1.3,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兔进行容量复苏时,加用小剂量精氨酸加压素有利于恢复平均动脉压,对P(g-a)CO2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休克的临床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在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0例各种休克惠者,随机分长托宁组和山莨菪碱(654—2)组,每组30倒。除原发病治疗及常规抗休克治疗外.长托宁组给予长托宁,654—2组给予654—2。观察临床疗效、监测血流动力学、细胞因子、动脉血氧含量及静脉血乳酸等的变化。结果盐酸戊乙奎醚和654—2在抗休克治疗中均可收到良好效果,长托宁给药次数少,不增加心率,使用方便。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抗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明显优于654—2。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院的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脓毒性休克后是否应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HES)进行液体复苏分为HES组和对照组,记录、检测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复苏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入组时的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HES组容量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好转;然而HES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均动脉压升高幅度及6小时乳酸清除率差异尤其显著(P<0.01).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HES)进行容量复苏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要优于单纯应用晶体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性休克犬组织氧合及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杂种犬20只,用脂多糖(LPS)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EP组(n=12).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液复苏;EP组除给予林格液复苏外加EP,首剂0.05 g/kg,然后以0.05 g·kg-1·h-1的量持续泵入.脓毒性休克模型稳定后记为0 h,此后12 h内每2 h收集组织氧合及灌注指标: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血乳酸(Lac)水平、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 vO2)、尿量、胃黏膜pH值(pHi)、胃-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 脓毒性休克模型建立后,DO2、VO2、S vO2、尿量明显下降(P均<0.05),Lac、Pg-aCO2明显上升(P均<0.05).EP组DO2逐渐回升,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VO2也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 vO2逐渐上升,10 h后已显著超过制模前水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水平逐渐下降,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量在8 h后明显增加,10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在6 h后明显上升,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aCO2在休克后8 h其升高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EP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犬氧代谢及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6.
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托宁治疗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82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阿托品组各41例,分别应用长托宁和阿托品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长托宁组的用药次数、住院天数较阿托品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托宁组治疗前后的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的心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不低于阿托品,但副作用小于阿托品,可作为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的阿托品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7.
胡昉  邓芳 《浙江临床医学》2007,9(4):451-45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CO2气腹期间胃黏膜CO2分压及pH的影响。方法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乌司他丁组(B组),B组在麻醉诱导后予以乌司他丁0.5万U·kg-1静滴,分别记录气腹前、气腹中、气腹后P(g-a)CO2和pHi值。结果两组气腹中P(g-a)CO2均明显高于气腹前和停气腹后30min(P<0.05),气腹中pHi明显低于气腹前和停气腹后30min(P<0.05);与A组相比,B组气腹中P(g-a)CO2显著降低、pHi显著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可以减轻CO2气腹对胃黏膜的损害,改善胃肠微循环,保护胃黏膜,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预防术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兔胃黏膜钙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兔胃黏膜损伤及Ca2+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雄性大白兔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模型组(HR-GMI)及失血前(P1)、复苏前(P2)和复苏后(P3)应用异丙酚组,每组2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HR-GMI)模型.P1、P2及P3组分别于失血前、复苏前10 min及复苏20 min时静注异丙酚5 mg/kg后,以20 mg/(kg·h)持续泵注,对照组和HR-GM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计算其病理损伤积分,检测胃黏膜Ca2+浓度.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损伤严重,病理损伤积分和Ca2+浓度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应用异丙酚各组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病理损伤积分亦明显降低,且P1和P2组Ca2+浓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③与P3组比较,P1和P2组胃黏膜损伤较轻,且P1组的胃黏膜病理损伤积分和Ca2+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异丙酚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复苏兔胃黏膜组织内Ca2+浓度,减轻胃黏膜损伤,失血前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心输出量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脓毒性休克患儿8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USCOM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2组患儿均确保气道畅通,给予高流量鼻导管供氧或面罩氧疗、液体复苏、继续和维持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积极抗感染治疗、控制血糖、镇痛、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USCOM组除常规治疗外,还以USCOM监测心输出量(CO),并根据CO值及时调整其补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比较2组治疗前及液体复苏第3、6小时的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血压(MBP)、血糖、pH值、乳酸(Lac)值及C反应蛋白(CRP),并对2组液体复苏早期输液量进行比较。结果 USCOM组在液体复苏第3小时的Lac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pH值、输液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USCOM组在液体复苏第6小时的心率、呼吸、Lac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USCOM能根据监测的CO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较快地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内环境及生命体征指标,在患儿液体复苏中具有重要作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剂量血浆复苏儿童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对79例儿童脓毒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 大剂量血浆(39例)和B组生理盐水(40例)液体复苏进行临床研究.[结果]A组休克纠正时间短,复发率低,需要液量少,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剂量血浆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与生理盐水相比较有纠正休克快,维持时间长,复苏成功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率的影响,以指导医生安全用药。方法61例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疾病、抗感染、补充血容量、多巴胺[2-5μg/(min.kg)]静脉滴注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常规抗休克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再加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1-2 mg,每2-6小时1次。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4、12、24 h的心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1、4、12、24 h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休克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为654—2组,长托宁2 mg每小时重复一次,长托宁2 mg每6 h重复一次及长托宁6 mg每6 h一次,直至“莨菪化”或末梢开始改善后逐渐减量。观察给药后1 h、6 h、12 h时点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瞳孔、末梢转暖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神志、肠鸣音及血乳酸含量变化。结果长托宁可明显改善休克患者微循环,给药次数少,几乎不增加心率、不抑制肠蠕动。结论长托宁是脓毒性休克患者较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制成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液体复苏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每组8只.采用流式细胞仪和FITC-Annexin V/PI荧光染色法检测和比较失血/复苏/急救后各组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无论采取治疗措施,经历了失血性休克和复苏的大鼠,其小肠黏膜细胞均存在显著的细胞凋亡情况.液体复苏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与液体复苏组相比较,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结合液体复苏能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黏膜细胞的凋亡,从而减少失血/复苏对肠道黏膜完整性的损害,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 aCO2)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所有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方案进行复苏治疗,分别于复苏前、复苏后6小时同时行桡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分析,并计算Pcv aCO2。根据液体复苏后6小时乳酸和Pcv aCO2分为4组:A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1 kPa=0.133 mmHg);B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C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D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记录患者第1天、第3天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ICU住院天数及28 d病死率。结果 复苏后各组心率低于复苏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高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C、D组乳酸水平较A、B组低(P<0.05),A、C组Pcv aCO2水平较B、D组低(P<0.05);第3天SOFA评分、28 d病死率C组较其余3组低(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阶段,Pcv aCO2及乳酸均达标预后更好,可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 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5例不同程度多器官功能衰竭(MOF)重症肺炎患者采用CBP治疗,按其转归分 为撤机出院组、死于感染性休克组、远期死于重症肺炎组。评价CBP治疗前1 d,治疗后24、48和72 h各项实 验室指标及危重病评分变化。结果 ①25例患者中A组7例,B组9例,C组9例;治愈率28%,总病死率 72%。②B组患者接受CBP治疗时间平均不到48 h被迫终止。单因素分析提示:B组治疗前血糖显著高于 A组[(13.17±5.84)mmol/L比(8.07±2.28)mmol/L,P<0.05],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C组[(5.75± 3.08)g/L比(3.10±1.06)g/L,P<0.05],B组在CBP治疗48 h后纤维蛋白原和所需多巴胺浓度均较A、 C组显著升高[(8.24±3.57)g/L比(5.13±0.94)g/L和(3.01±1.22)g/L,(12.00±6.93)μg·kg-1·min-1 比(1.00±2.45)μg·kg-1·min-1和(2.89±4.37)μg·kg-1·min-1;P均<0.05]。③A组治疗前急性生理学 与慢性健康状况Ⅲ(APACHEⅢ)评分较B、C组低[(89.43±11.28)分比(108.00±15.10)分和(104.67± 13.77)分,P均<0.05];A、C组治疗72 h后与B组比较APACHEⅡ变化率[(-10.43±4.89)分和(-9.11± 3.76)分比(-2.33±4.39)分,P<0.01]、APACHEⅢ变化率[(-21.57±13.53)分和(-14.33±8.32)分比 (2.33±12.18)分,P<0.01]、MODS评分变化率[(-2.14±2.19)分和(-1.00±1.87)分比(0.56±1.88)分, 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①CBP能有效救治部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 者。③APACHEⅢ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是敏感的评价指标,初步提示APACHEⅢ90-100分的区域是此类患者 应用CBP的指征。③治疗前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潜在风险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持续升高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变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6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检测所有患者复苏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动脉血pH值、剩余碱、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经皮组织二氧化碳分压(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根据28 d病死率将所有患者分成存活组(45例)及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PaO2、PaCO2、TcpO2、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接受液体复苏6 h后,MAP[(76 ± 13)mmHg vs.(68 ± 12)mmHg]、CVP[(12 ± 4)cmH2O vs.(10 ± 3)cmH2O]、CI[(4.1 ± 1.4)L/min vs.(3.6 ± 1.4)L/min]、剩余碱[(-5 ± 3)mmol/L vs.(-7 ± 4)mmol/L]、PaO2[(121 ± 16)mmHg vs.(111 ± 15)mmHg]及TcpO2 [(77 ± 11)mmHg vs.(62 ±12)mmHg]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t = 3.701、2.552、2.071、4.459、3.647、7.084,P均<0.05),PaCO2 [(37 ± 6)mmHg vs.(39 ± 6)mmHg]、TcpCO2[(42 ± 12)mmHg vs.(49 ± 13)mmHg]、氧偏移度[(0.36 ± 0.16)% vs.(0.44 ± 0.13)%]、二氧化碳偏移度[(0.14 ± 0.12)% vs.(0.26 ± 0.19)%]及动脉血乳酸[(2.4 ± 0.7)mmol/L vs.(3.6 ± 0.6)mmol/L]较复苏前均显著下降(t= 2.171、3.103、3.080、4.238、10.030,P均<0.05)。存活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 h后所测的PaCO2 [(35 ± 6)mmHg vs.(40 ± 5)mmHg]、TcpCO2[(41 ± 10)mmHg vs.(53 ± 11)mmHg]、二氧化碳偏移度[(0.15 ± 0.19)% vs.(0.34 ± 0.15)%]及动脉血乳酸水平[(2.2 ± 0.7)mmol/L vs.(4.6 ± 0.8)mmol/L]均较死亡组显著降低(t= 2.572、4.289、3.790、11.740,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PaO2 [(111 ± 19)mmHg vs.(95 ± 20)mmHg]及TcpO2 [(76 ± 9)mmHg vs.(60 ± 9)mmHg]均显著高于死亡组(t= 2.893、5.935,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置信区间为0.852 ~ 0.982。 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可动态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以右房压(right atria pressure,RAP)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s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入住浙江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低血压发生时间<6 h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应用改良的容量性肺动脉导管连续同步监测容量和压力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RAP 8~12 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校正的RVEDVI达到100~200 mL/m~2.记录液体复苏治疗前后两组患者RAP、肺动脉嵌顿压(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essure,PAOP)、RVEF、RVEDVI等参数;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急性牛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_2)的变化;记录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治疗后6 h乳酸清除率;并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 h 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2例,达标率为80%,实验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3例,达标率为8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达标患者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VEDVI、RVEDVl差值、RVEF(%)、RAP和6 h乳酸清除率(%)明显增高[(119.92±15.65)mL/m~2,(38.54±6.63)mL/m~2,(36.08±3.40),(14.46±1.13)mmHg,(58.31±13.36)vs.(99.92±11.71)mL/m~2,(21.00±11.01)mL/m~2,(32.42±2.47),(13.08±1.08)mmHg,(43.99±16.26);P<0.05],但PAOP、APACHE Ⅱ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治疗6 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与传统的以RA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相比,复苏过程更安全,对乳酸清除率的改善更为满意,可能更好地改善全身组织灌注与氧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是否有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应,是否能够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方法将3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组(HO组,n=10)、乳酸乳球菌灌胃组(LL组,n=10)及谷氨酸灌胃组(Glu组,n=10)。Glu组在实验前6 h灌胃,其余两组在实验前24 h灌胃,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后1 h取材,比较各组动物的死亡率和平均动脉压(MAP);采用比色法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组织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灰度值;并行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LL组和Glu组比较,HO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均<0.05);HO组液体复苏期(5、10、20和30 min)MAP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LL组比较, HO组和Glu组的IL-10和HO-1的灰度值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Glu组比较,HO组的HO-1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3组间TNF-α灰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LL组、Glu组和HO组肠组织Chiu's评分分别为(1.93±0.49)分、(1.75±0.58)分和(1.41±0.28)分,HO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可明显增强失血性休克大鼠HO-1活性,能较好地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对病死率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集束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6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培训前(2007年1-9月)和培训后(2007年10月-2008年6月)两个阶段进行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分析6 h及24 h感染性休克集柬治疗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集束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并研究两个阶段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依从性、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条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其中培训前51例,培训后49例;存活36例,死亡64例.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 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24 h EGDT是与感染性休克28 d病死率相关的两个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0.046和0.120(P均<0.01).培训后集束治疗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6 h EGDT和24 h EGDT分别从19.6%、35.3%提升至55.1%、65.3%(P均<0.01).培训后机械通气时间[(166.6±156.4)h比(113.6±73.6)h3、ICU住院时间[(9.4±7.6)d比(6.0±3.9)d]及28 d病死率(72.5%比55.1%)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 继续教育培训可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休克集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