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天津地区98例CHC患者,检测自身抗体(ANA、ASA、AMA、RF、LKM-I)阳性率,并比较自身抗体(+)及自身抗体(-)群年龄、性别及病毒复制状况。结果 CH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至少一种阳性的32例,阳性率32.7%。ANA阳性率最高,为26.5%;其次为RF阳性率(8.1%),再次为AMA阳性率(2.0%),LC-1及LKM-1阳性率为1.0%。另外,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关因素比较发现,阳性组年龄较大(57.1岁vs 46.8岁),女性多见(65.6%vs 47.0%)。肝脏功能差,免疫功能异常,病毒复制活跃。结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HCV感染使感染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检出率与年龄关系密切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自身抗体可能是HCV感染后肝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燕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5):335-338,342
随着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提高及临床医帅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肝功能异常伴自身抗体阳性特别是高滴度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因为自身抗体阳性虽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条件之一,但在部分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也均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特别是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等,是一种疾病伴随自身免疫现象还是两种疾病共同存在,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时成为摆在临床医师面前较棘手的问题,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节主要讨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检测出自身抗体时如何诊断及治疗,是药物诱导了自身免疫样肝炎还是药物伴随自身免疫现象?如何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因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需较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短期应用或不应用上述治疗.如上述诊断及鉴别诊断不全面,使治疗不得当,会加重或延误病情,给患者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3.
1 3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采用大宗病例回顾分析法调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3年6月-2005年7月住院的1335例CHB患者血清采用斑点免疫层析法作抗单链DNA抗体(ss-D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ENA)、抗线粒体IgM抗体(AMA)等5项自身抗体检测。结果:CHB患者5项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5.09%,其中半数表现为弱阳性。且易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同时阳性。结论:CHB患者存在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现象,其对CHB的治疗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菊三七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三七中毒较为罕见,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损害,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我们应用激素治疗菊三七中毒性肝损害1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观察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病例中肝功能异常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40 U/L血清511份,分别进行相关自身抗体(ANA)检测,并查阅临床资料。结果 511份血清检测出ANA阳性率为14.09%,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0,59%,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2.94%,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阳性率0.98%;ANA谱中的SS-A阳性率0.59%、SS-B阳性率0.20%、JO-1阳性率0.20%,dsDNA阳性率0.78%;未检出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及ANA谱中其他抗体。从ALT升高的患者中收集到的511份血清,可查到完整临床资料者共46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06%及0.43%,未检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77.78%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29%。结论 高滴度(>1:320)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有意义。PBC及AIH患者检出率近似丙型及戊型肝炎检出率,临床不能忽视,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药品种、数量的增加及临床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本文收集了3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将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0.88 vs 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vs 55.3%,χ~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相似文献   

8.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颖  徐鑫  刘沛  王雪莲  王贵新 《肝脏》2007,12(1):17-19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11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并比较其与HCV RNA、肝硬化发生率、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11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55例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47.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66%,P<O.01).HCV 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40/55)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31/62)(P<O.01).自身抗体阳性组中≥40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和肝硬化发生率明显相关.在常规诊疗中检测自身抗体,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资料较全的75例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血清中的四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肝细胞膜抗体(HM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结果表明,丙肝病人血清中的四种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甲肝组与正常组。ANA、HMA、SMA在各种丙肝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相差显著,急黄肝的自身抗体阳性率与其它型丙肝相比较低。25例丙肝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变化明显。这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肝功能、酶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1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中毒后第1、7、14天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检测.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中毒后第1、7、14天ALT、AST、TBiL、DBiL明显升高(P<0.01),第7、14天ALB明显降低(P<0.01或<0.05),各时间点TP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可造成肝脏急性损伤,且其损伤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脏瞬时弹性超声(Fibroscan)在评估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DILI患者54例,在肝活组织检查前1周内运用Fibroscan检测肝平均瞬时弹性超声硬度值(Stiffness),并与按照Ishak评分进行纤维化分期的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对,使用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肝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Fibrosca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计算相应的诊断界值.结果 54例DILI患者中,S0期4例、S1期13例、S2期18例、S3期8例、S4期7例、S5期4例和S6期0例.肝脏纤维化程度与ALT、AST和PLT无明显的统计学关联,而与碱性磷酸酶和TBil水平呈正相关.诊断为DILI患者的肝脏纤维化S0~S5的Stiffness值分别为(6.23±1.78)、(7.24±2.86)、(8.80±5.21)、(20.36±8.73)、(23.14±12.85)和(36.60±30.87) kPa.Stiffness值与其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1).以Stiffness值13.25 kPa作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界值,AUC为0.954,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4.3%,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91.67%.结论 Fibroscan可将DILI患者无或轻度肝脏纤维化与中重度纤维化较好地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69例急性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药物变化趋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占56.80%,50岁以上患者占46.15%,体重55 kg者占64.5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还有39例患者(23.08%)无任何症状,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肝损害以轻度(66.27%)及中度为主(22.49%);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73.37%),其次是混合型(16.57%)和胆汁淤积型(10.06%)。多种给药途径均可能引起DILI,但以口服给药为主(67.46%)。多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以中草药(37.28%)、抗结核药物(21.30%)及抗菌药物(17.16%)最多见。其中,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抗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治愈81例(53.85%),好转65例(38.46%),无效17例(10.06%),死亡6例(2.96%)。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的肝脏毒性是欧美国家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Kaplowitz提出的以特异性“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下游”事件为基础的DILI(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展DILI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知,DILI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DILI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78/116)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肝损害。按病因分类,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者的发病率为79%(38/48),胰胆手术后(含胆囊切除术后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病率为68%(15/22),暴饮暴食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病率为67%(20/30),其他因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低。胆源性胰腺炎较非胆源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更明显,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6、3.72、4.12、3.26、3.64、3.25,P均〈0.01)。结论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大多合并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86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回顾性分析AST、ALT、ALP和GGT等生化指标与自身抗体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在186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检出自身抗体阳性66例(35.5%);在60例HBV携带者、74例慢性肝炎和52例肝硬化患者肝特异性抗核抗体(ANA)检出率分别为25.0%、24.3%和21.2%,明显高于30例健康对照人群(6.6%,P<0.05);自身抗体阳性者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以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为主,免疫荧光模式以“均质型”和“颗粒型”为主;66例自身抗体阳性的HBV感染者血清ALT、AST、ALP和GGT分别为268.4±213.6u/L、241.5±21.3.0u/L、287.2±175.0u/L和168.9±54.7u/L,均显著高于120例自身抗体阴性者(分别为130.8±29.0u/L、118.2±27.3u/L、142.0±63.5u/L和36.5±17.2 u/L,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而有可能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后者的检出率与肝功能指标显著相关,可能是感染HBV后肝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情况。方法 复习2002年6月~2012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肝病相关抗体的阳性情况。结果 104例患者中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为54.81%,其中ANA 45.19%,ASMA 14.42%;ANA高滴度(≥1:320)的患者占ANA阳性患者的34.04%;2种抗体同时阳性的占阳性患者的26.32%,以ANA和ASMA阳性最常见;3种抗体同时阳性的占阳性患者的8.77%,以ANA/AMA/AMA-M2同时阳性多见;女性患者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肝细胞损伤型患者抗体阳性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P<0.05)。结论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的阳性率高达一半以上,尤其是女性、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名慢性丙型肝病患者(慢性79例,肝硬化21例),检测自身抗体(ALC,ANA,ASA,AMA,RF)阳性率,并比较自身抗体( )及自身抗体(-)群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至少一种阳性的62例.ACL阳性40例最多,其次为ANA阳性29例,RF阳性19例,ASA阳性8例,AMA阳性3例.另外,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关因素比较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组比阴性组年龄较大(58.7岁vs49.7岁)、女性多见(79.2%vs46.2%)、肝功能及肝病状态差.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出现可影响肝功能状态,加重病情,在临床诊疗中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发达国家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也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对药物采取警示的最常见的原因.重视DIL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challenging for drug developm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gulation. The Liver Toxicity Knowledge Base (LTKB) provides essential data for DILI study.

Areas covered: The LTKB provided various types of data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and predict DILI. Among much information available, several reference drug lists with annotated human DILI risk are of important. The LTKB DILI classification data include DILI severity concern determined by the FDA drug labeling, DILI severity score from the NIH LiverTox database, and other DILI classification schemes from the literature. Overall, ~1000 drugs were annotated with at least on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which around 750 drugs were flagged for some degree of DILI risk.

Expert commentary: The LTKB provides a centralized repository of information for DILI study and predictive model development. The DILI classification data in LTKB could be a useful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biomarkers, predictive models and assessing data from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 silico, high-throughput and high-content screening methodologies. In coming years, streamlining the prediction process by including DILI predictive models for both DILI severity and types in LTKB would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with the DILI potential earlier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