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峰 T波在儿童心电图中出现率明显高于成人。为加深对双峰 T波临床意义的认识 ,我们对 10 0例儿童双峰 T波心电图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本组 10 0例患儿中 ,男性 6 2例 ,女性 38例 ;年龄 1~ 13岁 ,平均 6 .5岁。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日本光电 ECG- 811OK三导全自动分析心电图机 ,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凡心电图 T波出现切迹且峰间距≥ 0 .0 4 S为双峰 T波 ,列为本组。2 结果10 0例双峰 T波中 ,健康儿童 2 6例 (多属前峰≥后峰型 ) ,病毒性心肌炎 35例 (多属后峰 >前峰型 ) ,室间隔缺损19…  相似文献   

2.
双峰T波是指T波出现双峰,即T波呈现切凹的心电图改变。既往文献报导较少,日本学者佐野丰美于1972年曾有报导。近年来渡部良夫等(1979)作了论述。以后国内仅有少数论述。虽然多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心电图,但在某些疾病也可出现,尤其是更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例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例1,男性,52岁,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见图1。入院当天心电图呈窦性心律,P-R间期,R-R间期固定,ST段下垂型压低,T波倒置。Ⅲ导联P波时限0.08秒,振幅0.10mv,P-R间期0.12秒,aVF导联见双峰P波,P波时限0.12秒,峰间距0.06秒。入院后29天描记心电图,见Ⅲ导联P波时限0.08秒,振幅增至0.35mv,aVF导联双峰P波消失,出现P波高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P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首次发病症状均为晕厥,心电图变化异常,经住院治疗并口服β受体阻滞剂后随访记录表明无一例患者再次发生晕厥。结论 CPVT心电图可能的特点是出现T电交替、T波双峰或者倒置以及U波增高等现象,β受体阻滞剂对治疗CPVT有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大双峰T波心电图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波代表心室复极波,T波异常除表现低平、双向、倒置外还可能出现双峰样,其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易将T波的第二峰误认为U波或P波与之重叠,在诊断上易于混淆.现将1例高大双峰样T波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出现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并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出现的原因。方法:选取59例心电图表现为高耸T波的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进行分析。结果:59例有急性缺血性T波高耸心电图表现的患者中,有10例未经药物治疗,患者数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复查心电图,T波振幅、形态接近正常,未住院治疗;其余49例入院接受治疗,其中又有33例经临床治疗心电图恢复正常,另外16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是心脏急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  相似文献   

7.
李智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153
目的分析研究儿童出现血管迷走性昏厥的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血管迷走性昏厥儿童48例,组成实验组对儿童卧位与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对照组的48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心动周期的T波振幅变化,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学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与T波振幅变化发现,卧位时两组T波振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立位时T波振幅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管迷走性昏厥儿童的卧位、立位心电图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指导评价儿童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血管迷走性昏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息心电图T波异常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和T波低平组,各组内根据心电图T波倒置或低平所在的导联,再分为两个亚组:局限导联组(T波倒置或低平位于胸导联或肢体导联)和广泛导联组(T波倒置或低平位于肢体及胸导联),对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每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T波倒置者,83.78%造影诊断为冠心病;T波低平者48.78%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局限导联的T波低平者68.4%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广泛导联T波倒置者,造影诊断为冠心病者的比例较高,占87.5%。结论心电图T波倒置的最常见的原因仍然为冠心病;T波低平的患者也将近一半为冠心病;而且T波于广泛导联低平者,冠心病的可能性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T波异常是心电图诊断的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100例体检者T波异常的原因来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常规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采集常规心电图(ECG),并结合病史、体征、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来分析T波异常原因。结果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一位,共79例。心外因素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二位,共16例。功能性T波异常与生理性因素的T波异常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3和2例。结论诊断T波异常后,临床医师应根据常规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部位,并结合临床资料,来正确判定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以便给予患者恰当治疗,减少诊断失误,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0.
T波倒置在临床心电图记录中十分常见,但少数患者倒置的T波既深且宽,形状怪异,具有一定特点,称为巨大倒置T波(Giant T wave inversion;巨T倒置)。该种心电图表现国内报道尚少,本文就巨T倒置问题作初步探讨。临床心电图资料一、病例选择标准 1.在QRS主波向上的主要导联上T波倒置,深度5mm(-0.5mv)以上;2.Q-T时限显著超过正常高限;3.QRS-T波群属室上性;4.T波改变不属于心室劳损、束支传导阻滞、洋地黄影响、室性期前收缩或心室内差异传导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正常 T 波形态为上行肢缓慢渐行升高,下行肢急速向下返至基线的正向不对称波形。异常T 波有多种形态,目前对正常形态的正向 T 波尚无精确的正常标准。Groos.D 及楼福庆氏等曾论述关于标准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关系在临床上的意义。作者等为了明确标准Ⅰ、Ⅱ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相互关系,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意义,选择了100例高血压病与50例健康成年人心电图将 R 波与 T 波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度换气对心电图T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度换气来院就诊的患者,心电图T波的变化,分析引起T波改变的原因。结果过度换气缓解后,T波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工作中不应该忽视由于过度换气导致的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11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同步十二导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V,T波对称性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显示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段特征性改变,对早期诊断肥厚性心肌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临床心电图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与其他T波改变有明显差异,对临床协助诊断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院收住治疗1例心电图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6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伴频发过早搏动。在一次CC_5导联动态心电图上,见T波呈直立与双向交替性(1:1或1:2)改变。凡T波双向的QRS波群电压均较T波直立的QRS波群电压增高O.2mV;T波双向的ST段较T波直立的ST段下降0.05mV,R-T间期亦不相等。以上心电图改变符合  相似文献   

1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义娟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74-1274
目的 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原因分析。方法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超 )、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 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12例心电图均出现胸导联T波倒置呈TⅤ 4>TⅤ 5>TⅤ 6的关系 ,心超示室间隔增厚及心尖肥厚 ,有 7例经CAG示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 对于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且心电图有显示胸前导联T波深倒且TⅤ 4>TⅤ 5>TⅤ 6的病人 ,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简便、无创性的心电图探讨Q波型心机梗死(MI)后T波动态变化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80例有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CK)和超声学定量(AQ)技术检测心室壁和左心室功能。结果 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正常化组的血浆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明显低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FR)和射血分数(EF)显著高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趋向于恢复越好。结论心电图AMI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心功能和心肌损害程度的指标,对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131I治疗前后的心电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176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患者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和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检测,分析对比在131I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心电图检查有不同程度的ST-T病理性下降和T波改变(降低、双向、倒置),在Ⅱ、Ⅲ导联可出现“不典型的肺型P波”或低振幅的双峰变型P波,P-Q间期及Q-T间期延长,FT3、FT4升高,TSH降低.治疗后相关指标多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检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是指导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131I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VR导联T波方向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价值。方法将7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aVR导联T波方向不同分为T波直立组(A组)和T波倒置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脑钠肽、C反应蛋白、冠脉造影结果及心功能变化。结果A组以老年人居多;脑钠肽、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冠脉造影提示多伴有多支血管病变,且患者LAD比较长,多呈LAD包绕型,阻塞部位多为LAD近段;患者心功能更差。结论aVR导联T波方向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电张调整性T波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T波变化形式,性质不同于心电图学上传统的原发性及继发性T波改变,其产生机制尚有争论。本文对26例右室起搏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此种T波变化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自1981年至1986年10月我院安置的心脏起搏器病例中,凡起搏前后资料记录完整并且符台:(1)起搏前心电图Ⅲ、Ⅲ、aVF、V_1~V_(?)(或V_4~V_(?))导联中T波正向,且无论窦性或逸搏的QRS波时限不宽;(2)起搏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