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主纳气”实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气充盛,则吸入之气可下纳于肾,呼吸均匀和调.肾之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则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称之为"肾不纳气",说明呼吸之幅度由肾所主.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由于应用填精补肾的办法可以治愈或缓解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辄气喘等病理现象,逐渐认识到了肾脏与呼吸相关,进而总结出了"肾主纳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的主要功能是: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肾主纳气,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相似文献   

3.
万密斋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学验鸿博,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其关于儿科疾病诊治的经验和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所有儿科疾病都是因五脏失调所致,并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提出了儿科疾病的诊治应以五脏为纲、分证论治的思想,具体为"肝经主病以疏肝补脾为核心、心经主病以清心安神为关键、脾经主病以健脾和胃为重点、肺经主病以宣发肃降为主旨、肾经主病以滋肝补肾为要义."  相似文献   

4.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骨髓失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壮实乃骨髂强壮的力学保证。"肾之合骨也,……其主脾也。"脾虚,运化无力则肌肉痿弱,肾精化生乏源则骨髓失养,终致骨痿。脾肾不足是骨痿形成的主要病机,补肾健脾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则。该理论经大量实验室研究所证明,并经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运用"泻离填坎"法论治耳鸣的经验。干老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寄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开窍于耳,心火上炎、肾阴不足、心肾不交都与耳鸣密切相关,提出"泻心火""补肾阴""交通心肾"的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泻离填坎"法论治耳鸣,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其中钱乙阐发了"肾主虚,无实也"的观点,其本意是肾脏病证和其他四脏一样有虚、实之分,肾脏病证以虚证多见,但也有肾实证。地黄丸正是针对小儿肾虚而设,肾主一身之阴液,补肾阴以补五脏之阴。此方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与应用,方名、使用范围都有发展,薛己将其更名为六味地黄丸,应用范围亦扩展到肾阴不足导致的各种病证。  相似文献   

7.
朱南孙教授认为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天癸亏耗为本病主要病理机制。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藏精主胞胎,肝藏血而主疏泻,肝肾同居下焦,相火寄于肝肾,肝肾乃冲任之本,肾阴亏虚,癸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心肝火旺,肾虚肝旺。故而出现烘热出汗,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胸闷心悸、失眠多梦等更年期症状;提出"治肝必及肾,益肾须疏肝",肝肾为纲,肝肾同治的观点。同时考虑本病对更年期妇女精神情绪的影响较大,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注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真正让妇女怡然自得、神情愉悦地摆脱更年期烦恼,此乃"怡情更年汤"怡情之本意。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肺、肾三藏关系最密切,小便的形成除了直接由膀胱主司之外,还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正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司前后二阴".但肝在小便的代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达在<医学求是>中说:"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肾为胃之关,故司二便,肝为风木,专主疏泄",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和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也都提出来"肝主小便".  相似文献   

9.
吴同玉  李宇涛  李灿东  朱龙 《中医杂志》2011,52(22):1976-1978
"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在理论上,涎和唾可以分主于脾肾,又可以为脾肾共同所主,或者与全身脏腑均有联系;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和肾,病性性质以气阴两虚和湿热、瘀血为主,多为虚实夹杂。就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脏腑部位与病变性质探讨唾液的性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史氏中医儿科诊治遗尿症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睡眠中不自觉排尿,醒后方知,可为遗尿。林佩辣琴《类证治裁》说:"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也就是小便之所以能维持其正常的排泄,有赖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若三焦气化不足,使之膀胱不能约藏,则有遗尿或不禁,多与肺脾肾不足,膀胱  相似文献   

11.
<正>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所致,笔者用补肾健脾法治疗先兆流产收效满意,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难经》云:"肾有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着为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肾主胞宫,若先天不  相似文献   

12.
《傅青主男科》为傅青主先生的杂病著作,该书论证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书中"呕吐篇"分十证,其中有六证从肾立论,在治疗用药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善用古方,灵活加减;用药平和,慎用峻品;主次分明,重补轻疏;治肾用"大方","治下焦如权"。  相似文献   

13.
"经水出诸肾"是<傅青主女科>中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妇科临床实践.<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主水,合三焦,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如期,是发育正常的标志之一.若先天肾气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导致妇科多种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哮喘的治疗 ,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 ,以“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 ,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哮喘病位在肺 ,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 ,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 ,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 :“痰之本 ,水也 ,原动于肾 ;痰之动 ,湿也 ,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的…  相似文献   

15.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生殖、发育;主骨生髓通脑;为作强之官,主水,靠气化开合作用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以及外邪犯肾,便出现肾阴或肾阳的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病症。一、消渴季某,男,49岁,干部,1983年9月初诊。  相似文献   

16.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3,34(5):414-416
肾位于人体腰部,俗称"腰子",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尚书》有"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把肾与心腹对举,以言其重要。小篆写作,《说文》:"肾,水藏也。"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主要有二:一藏精,二主水。藏精是指肾中蕴藏着"先天之精",又称为肾精,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并维持正常功能的根本。《黄帝内经》说: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1学术思想1.1五脏相关论治方宝华主任曾于20世纪80年代出席中华医学会第5、6届中医肾病会议,其发表的《中医相关学说论证:治疗肾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获得好评。方宝华主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水火之宅,与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之联系。生理方面可归纳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肺为气之主,肾为  相似文献   

19.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在临床中被众多医家奉为圭臬。然而痰饮的形成、为患绝非仅仅关乎脾、肺两脏,更与肝、肾、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全赖肾的主司和调节,若肾脏功能发生异常,痰饮则可伺机而生,故肾亦为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20.
探求"肺受气于肾"理论内涵,认为其体现了治未病思想、整体观念及治病必求于本等重要的中医特色理论。"肺受气于肾"为从肾治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肾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提前了疾病的辨治环节,对预防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均有重要意义。在"肺受气于肾"理论指导下,从肾经循行、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元阴元阳四方面论证了肾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并归纳了特发性肺纤维化与肾相关的常见证型,加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