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解剖一约15岁女性尸体时,发现右侧前臂桡动脉高位起于肱动脉,且位置表浅与头静脉伴行,无掌浅支加入掌浅弓。桡动脉与头静脉伴行,极为少见。现将本例观察与测量结果报告如下:右侧前臂桡动脉高位发起于肱动脉,于肱动脉的前壁发出,起点高,接近腋动脉,由起点到髁间线的距离为16厘米。桡动脉在臂部走行正常,在肘窝部无吻合支与尺动脉相连,亦无桡侧返动脉,只发出三个细小肌支供应肱二头肌。桡动脉行至前臂位置特别表浅,在肱桡肌表面下降,与头静脉伴行。桡动脉的口径于髁间线以上为0.38厘米,髁间线以下为0.3厘米。该动脉本干  相似文献   

2.
1.本文报告350具成人尸体(700侧)臂动脉及其终支的观察结果,并将700侧标本分为正常型(582侧,占83.14%)、臂浅动脉型(64侧,占9.14%)和双干型(54侧,占7.72%)。其中双侧变异的有31例,占8.86%;单侧变异的有56例,占16.00%。右侧变异70例,占20.00%,左侧变异48例,占13.71%。2.变异的臂动脉(118侧)中,可分为双臂动脉和单臂动脉两类,其中单臂动脉计64侧,占变异总数的54.24%,双臂动脉计54侧,占变异总数的45.76%。3.在118侧变异的标本中,有臂浅动脉者114侧,占16.29%,臂浅动脉的下续动脉有下列几种情况:(1)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者67侧,占58.77%。(2)下续为桡动脉者40侧,占35.09%。(3)下续为尺动脉者2侧,占1.75%。(4)保持臂浅动脉者5侧,占4.39%。4.本文重点对臂动脉的分型及命名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右侧尺侧浅动脉一例,此种变异较少见。女性标本,14岁左右,身高156cm,体形略胖,四肢无畸形。左侧尺、桡动脉及骨间总动脉未见异常。变异的尺浅动脉,在右侧髁间线上,离桡骨颈约4.0cm处,从肱动脉发出。尺浅动脉外径2.3mm,穿肱二头肌腱膜,于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浅面与深筋膜下之间下行,沿尺侧腕屈肌的桡侧,伴尺神经至腕部,沿途发出数支皮支,肱动  相似文献   

4.
逆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选用30例成人干燥股骨测量股骨内外侧髁、内外上髁、髁间窝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②20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动脉及隐神经髌下支的分支、分支等及两者的关系。结果:髁间窝呈U型占35%,V型占65%,此窝最宽处横径:左侧(1.98±0.36)cm, 右侧(2.06±0.29) cm;内侧髁后关节面宽,左侧(2.21±0.23) cm,右侧(2.34±0.29) cm;内、外上髁的距离,左侧(7.30±0.60)cm,右侧(7.43±0.57)cm。膝降动脉髌下支和隐神经髌下支呈紧密的伴行关系。隐神经在缝匠肌中下1/3交界点穿出,有上、下两支分布到膝关节前外侧皮肤。结论:术中注意这些解剖位置特点,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减少手术出血,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解剖的研究价值。方法:对144例支气管动脉CTA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层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后处理,观察并记录支气管动脉的分支类型、起源及开口位置等解剖信息,并将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图像融合,更加直观、立体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空间结构。结果:144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93支,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177支,左侧支气管动脉216支,支气管动脉分支类型以R_1L_1型最多,占45.8%;右侧支气管动脉多与肋间动脉共干,占54.2%,左侧支气管动脉多起自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占87.5%;右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和前壁,左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气管隆突定位时,左右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气管隆突上2 cm至隆突下1 cm区间内,分别占88.1%和84.7%。结论:320排CT容积扫描可以在满足低剂量的同时,很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始、分支数目、开口位置等情况,为经支气管动脉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三维影像解剖信息,具有很好的解剖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雷秀兵  杨阳 《解剖学杂志》2019,42(6):638-638
<正>笔者在指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局部解剖操作时,发现2例右侧高位桡动脉变异。正常情况下肱动脉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如果桡动脉分叉部位在肘窝边界线以上则叫高位桡动脉。本院近7年共解剖52具尸体,只发现了2例(成年男性)右侧桡动脉高位情况,为积累相关解剖学数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在解剖上肢(女尸,身长155cm)的过程中,发现其双侧肱动脉干罕见变异,此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将观测结果报道如下。在臂前区,左侧肱动脉在距髁间线15.3cm处延为双干,其中外侧干(下延为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1mm,内侧干(下延为尺动脉)起始处外径为6.5mm;肱深动脉在内侧干起始处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的超声解剖及血流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膈下动脉的起源、直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并提出正常值范围。结果:超声能够显示起始于腹腔动脉干和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右侧膈下动脉显示率(83%)较左侧(62%)高。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直径左侧为(2.03±0.28)mm,右侧(2.07±0.30)mm,95%可信度上限值左侧2.58mm,右侧2.66mm;最大流速左侧为(45.95±12.65)cm/s,右侧(42.85±10.31)cm/s,95%可信区间左侧21.16~70.74cm/s,右侧22.64~63.16cm/s;阻力指数左侧为(0.78±0.04)cm/s,右侧(0.77±0.04),95%可信区间:左侧0.70~0.86,右侧0.69~0.85。结论: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膈下动脉,评价膈下动脉起源及其血流参数.  相似文献   

9.
尺浅动脉是臂和前臂动脉主干变异之一。这种异常的分型及临床意义已有报道。我们将在实习中遇到的1例右侧为高位尺浅动脉,左侧为低位尺浅动脉,报道如下:中年男性标本。右侧尺浅动脉在胸小肌下缘处起自腋动脉,直径2.8mm,跨过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结合浅层,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穿肱二头肌腱膜深层至前臂深筋膜深层,沿前臂肌肉浅层斜行向下内到豌豆骨外侧,直径1.5mm,于腕掌侧韧带深层进入手掌。左侧尺浅动脉的起点在髁间线以下2.5mm处起自肱动脉,在前臂行程同右侧(图1)。左侧腋动脉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结合处浅层向作者单位:266021 青…  相似文献   

10.
正作者在解剖成人上肢时,发现2例右侧高位桡动脉变异。根据体质调查委员会的数据统计显示,高位桡动脉的出现率为6.15%,其中起自腋动脉的仅占1.09%~([1]),本次解剖的上肢共有6例却发现了2例右侧桡动脉起至肱动脉的高位分支情况,为收集相关解剖学数据,报道如下。经观察并测量解剖学数据如下:2例桡动脉高位分支均在臂的中上三分之一处,发自肱动脉内侧壁。以肱骨内、外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解剖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3月—2016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健康体检成人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30~65岁。在基于MRA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观察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走行。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χ2检验比较健康人群基底动脉弯曲在椎动脉优势、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变异间的分布差异性。结果 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中,104例(65.0%)基底动脉右侧凸弯,56例(35.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基底动脉右侧凸弯型占比多于左侧凸弯型。104例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中84例(80.8%)为左优型椎动脉,56例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中23例(41.1%)为右优型椎动脉,不同基底动脉弯曲类型间左优型与右优型椎动脉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不伴左侧椎动脉优势型20例中,双侧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13例(65.0%)、对称者7例(35.0%),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8例(40.0%)、偏右2例(10.0%)、居中10例(50.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不伴右侧椎动脉优势型33例中,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23例(69.7%)、对称者10例(30.3%),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13例(39.4%)、偏右6例(18.2%)、居中14例(42.4%),两组间双侧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的健康成人多伴发椎动脉优势变异;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椎动脉优势可能是引发基底动脉弯曲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成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岁。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2MHz,对两侧共60条颈横动脉进行观测。结果颈横动脉主干起始自甲状颈干占68%,直接起自锁骨下动脉占32%;颈横动脉背段分出深、浅两支占54%,深支单独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占30%,深支缺如占16%。颈横动脉起始处内径左侧为(2.00±0.17)mm,右侧为(2.12±0.23)mm。血流频谱呈单向双峰等形态。结论超声可较好地显示颈横动脉起始位置、走行、背段分支等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参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超声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肝固有动脉起点变异的情况临床较常见。多见肝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或肝固有动脉与胃左动脉共干[1-3]。作者在尸体标本肝动脉应用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有2支不同起源的肝固有动脉,现报道如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0%福尔马林固定成年男尸1例,年龄约70岁,常规方法解剖显露肝门区,发现该标本有左右2支肝固有动脉,仔细追踪动脉来源,观察记录其行程及毗邻关系,数码相机拍照,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外径和长度。2结果右侧肝固有动脉(图1 a):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管径a:右侧肝固有动脉起源;b:左侧肝固有动脉起源;1:腹主动脉;2:肠系膜…  相似文献   

14.
桡动脉起自腋动脉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2 76侧统计 ,高位桡动脉占6 .15 % (17侧 ) ,其中 14侧起自肱动脉 ,3侧起自腋动脉。作者在教学中遇到 1侧桡动脉发自腋动脉 ,报道如下 :该标本为一老年男性的右侧头、颈、上肢。桡动脉的发出点与肩胛下动脉发出点齐平 ,略偏前方。发出部位位于臂丛内侧束与外侧束合成正中神经点之上。腋动脉发出肱动脉后 ,走行于合成点之后 ,而桡动脉则在走行于合成点之前。桡动脉起点外径 2 .1mm ,向下行于肱二头肌内侧 ,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肱动脉的前方 ,并在肘窝处逐渐向外侧方走行 ,达肱桡肌深面。高位桡动脉在臂部未见分支 ,进入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  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相似文献   

16.
徐云  孙煦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2):187-187
笔者在解剖身高168 cm 的老年男性大体标本时,发现双侧睾丸动脉起源变异1例,报道如下. 双侧睾丸动脉变异,均未从腹主动脉壁前面发出,双侧动脉均起始于同侧肾动脉:右侧睾丸动脉 (直径0.15 cm、长度41.00 cm)在其距肾动脉起始1.52 cm 处以锐角起自于右侧肾动脉 (图1) ;而左侧睾丸动脉 (直径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输尿管腹盆腔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征,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安全游离输尿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女性盆腔CTA数据65例,对盆部动脉、输尿管、子宫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输尿管到盆腔动脉、子宫的间距,观察输尿管腹盆段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结果 输尿管跨越髂动脉有3种类型:左侧:髂总动脉(33.84%)、髂总动脉分叉处(13.85%)、髂外动脉(55.38%);右侧:髂总动脉(27.69%)、髂总动脉分叉处(20.00%)、髂外动脉(52.30%)。“输尿管隧道”入口处对应宫颈旁占66.15%,输尿管进入膀胱处对应阴道占70.7%。腹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32.45±6.24)mm,右侧(39.3±5.78)mm;髂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10.55±4.85)mm,右侧(13.34±5.49)mm;输尿管隧道入口处与宫体间距:左侧(16.94±6.83)mm,右侧(18.11±6.53)mm;输尿管与宫颈内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9.26±7.62)mm,右侧(22.5±7.41)mm;输尿管与宫颈外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7.06±6.19)mm,右侧(22.49±4.94)mm。以上左右两侧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熟悉腹盆段输尿管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中预防输尿管损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输尿管腹盆腔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征,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安全游离输尿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女性盆腔CTA数据65例,对盆部动脉、输尿管、子宫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输尿管到盆腔动脉、子宫的间距,观察输尿管腹盆段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结果 输尿管跨越髂动脉有3种类型:左侧:髂总动脉(33.84%)、髂总动脉分叉处(13.85%)、髂外动脉(55.38%);右侧:髂总动脉(27.69%)、髂总动脉分叉处(20.00%)、髂外动脉(52.30%)。“输尿管隧道”入口处对应宫颈旁占66.15%,输尿管进入膀胱处对应阴道占70.7%。腹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32.45±6.24)mm,右侧(39.3±5.78)mm;髂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10.55±4.85)mm,右侧(13.34±5.49)mm;输尿管隧道入口处与宫体间距:左侧(16.94±6.83)mm,右侧(18.11±6.53)mm;输尿管与宫颈内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9.26±7.62)mm,右侧(22.5±7.41)mm;输尿管与宫颈外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7.06±6.19)mm,右侧(22.49±4.94)mm。以上左右两侧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熟悉腹盆段输尿管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中预防输尿管损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观察胸廓内动脉上4个穿动脉时,在25具成人尸体中,见一例男性标本,其右侧第Ⅰ穿动脉进入浅层后,跨过胸前正中线,在左侧行走并分布左侧胸前内侧区上分,还成为左侧诸穿动脉中的主支,特记录如下。本例(见图)右侧第Ⅰ穿动脉起自右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肾蒂的解剖结构,为肾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丰富体质与形态学数据。方法解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66例,分离解剖肾蒂内结构,对相关结构进行观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蒂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3.15±1.17)cm;肾动脉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6.22±1.44)cm;肾动脉管径左侧(0.77±0.48)cm,右侧(0.74±0.18)cm;肾静脉长度左侧(6.88±1.34)cm,右侧(3.15±1.17)cm;47侧出现副肾动脉,占35.6%;肾静脉管径左侧(1.76±0.38)cm,右侧(1.34±0.31)cm;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角度左侧(77.9°±16.3°),右侧(66.8°±22.9°);肾蒂内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为静脉、动脉、肾盂者占59.8%,肾动脉位于最前面占40.2%。结论肾蒂内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各结构位置关系类型复杂,变异多样,临床手术中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