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艳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592-1593
目的:分析护士心肺复苏术考核结果,提出整改措施,达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及效果。方法对163名护士进行分批培训、考核,统计每名护士的考核成绩。结果中专、大专、本科护士心肺复苏技术考核成绩分别为(94.45±3.44)分、(95.88±3.03)分、(96.33±1.78)分,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心肺复苏掌握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28,P<0.05);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心肺复苏技术考核成绩秩均值分别为65.11、102.32、114.70,不同职称的护士之间心肺复苏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52,P<0.05);练习次数<5次、≥5次护士的心肺复苏技术考核成绩分别为(93.90±3.67)分、(96.27±1.39)分,不同练习次数的护士的心肺复苏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5,P<0.05)。结论护理部在以后的技术操作培训中,应结合护士教育层次的不同及自身特点,提倡成立临时学习帮助小组;有针对性、分层次培训;引入奖励机制,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  相似文献   

2.
许利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69-1270
目的探讨急救技能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确立心内科护士应掌握的相关技能和急救设备使用能力,分层次进行培训和考核。结果提高了心内科护士对急诊、急救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结论加强对心内科护士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心内科护士的一项重要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9月笔者在本院急诊科接诊的1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呼吸循环骤停患者5例复苏成功(其中院外1例,院内4例),复苏有效2例,其余5例无效.结论 胸外按压技术的确是心肺脑复苏的第一措施.抢救成功与否与原发病有关外,还与抢救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方法、抢救药物及仪器的合理应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护士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方法 38位新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岗前培训,每组19人。对照组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CPR的培训。结果在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进行CPR培训和考试的新护士在抢救患者的速度和效果上明显优于单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的新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士进行CPR培训有助于提高抢救患者的速度和抢救效果,医院应对护士进行定期CPR培训。  相似文献   

5.
系统培训心肺复苏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效果。方法对培训前后护士在心肺复苏术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强化培训心肺复苏术增强了护士的急救意识及对急救现场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提高了护士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技能。结论对心肺复苏术进行专题的培训学习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提高了真正有效救治急危重症伤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临床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后,复苏技能的保持时间,探讨复苏培训的最佳时间周期。方法随机抽取医院内8个科室共80名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及培训后12个月对受试者进行相关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参照2010复苏指南制定,考核小组由高年资护师组成。结果受试者在培训前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较低,培训后即刻成绩最高,在培训6个月后理论及操作成绩同培训后即刻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操作成绩降至培训前水平。培训后12个月时,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进一步下降,与培训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组比较后,急诊科护士在培训前、培训后6个月、培训后12个月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培训后6个月的成绩与培训后即刻相比无明显下降,而至培训后12个月时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水平(P<0.05),操作成绩降至培训前水平。结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最佳周期宜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具体制定,通常在首次培训后3~6个月,急诊科的培训周期在首次培训后6~12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55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和优化组(32例),常规组按常规护理流程、化化组按优化护理流程行心肺复苏抢救.对比两组急救效率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 优化组急救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心肺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化护理流程使心肺复苏抢救工作更具有条理性和程序性,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情景模式下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设计模拟急救的程序,具体方法为:(1)设计不同场景下的模拟患者;(2)科学编写心肺复苏医护配合抢救程序,制定三套配合抢救方案,进行临床心肺复苏的模拟演习。结果全院126名急诊护士均参加考核,最高97分,最低76分,平均92.5分,以85分为合格线,合格率达95%。结论情景模式模拟急救配合的培训,使急救程序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从而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CPR)技能是抢救生命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4—6min为10%,如超过6min仅为4%。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护理部根据本院临床护理人员配备情况,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对临床一线护士行之有效的双人CPR操作流程,首先对内科线急诊科、老年内科病房、ICU三个病区58名护士6个月培训考核,使护士们在工作中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院前心肺复苏 (CPR)成功的因素。方法 院前急救中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1 2 96例 ,心跳呼吸骤停主要由心脏疾患和颅脑损伤、重度创伤、中毒、过敏等病因所引起。抢救中最先均给予CPR、吸氧、畅通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 ,部分患者进行了早期电除颤等复苏的常规方法。结果 :本组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1 2 96例 ,成功3 6例 ,成功率占 2 77%。在复苏成功的 3 6例中小于4分钟开始复苏者 1 9例 ;早期进行除颤 1 9例全部获得成功 ;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 1 0例都能很快恢复自主循环。结果 :凡早期发现、早期复苏、采用CPR、开放气道、早期除颤、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的应用 ,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与先理论授课再实践操作的常规培训模式在低年资护士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工作1~3年的女护士84人,随机分为A、B组,各42人,A组以操作训练为主,B组先理论授课再实践操作,比较两组护士的考试成绩。结果 A组成员在正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掌控心脏按压频率、正确的吹气方法及有爱伤观念所占百分率观念等方面均高于B组成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整套操作的完成时间和正确的打开气道方法两方面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对提高低年资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1~2012年见习期轮转护士在急诊科培训心肺复苏前后效果的对比,探讨CPR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水平及急救意识。方法应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进行培训前后操作成绩对比,提出常见操作缺陷。结果培训后操作合格率明显提升。结论通过培训考核,提升了见习期轮转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增强了急诊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跳骤停是患者最紧急的状态,病死率高。及时、有效地施行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2005年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及美国心脏协会(AHA)重新修订的CPR推荐方案》(简称新指南)[2]是全球心肺复苏领域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76例心跳骤停的患者,观察组89例,采用普通的心肺复苏方式;对照组87例,采用护士三人定位法,进行心肺复苏。记录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89例患者复苏成功47例,对照组87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64例,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5a来院前与院内心肺复苏(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将2004-01/2009—05收治的236例院前和院内进行CPR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6例患者复苏成功32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抢救地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71-172
目的:总结院内心肺脑复苏的经验。方法:选择104例院内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进行院内心肺脑复苏术。结果:心肺脑复苏成功24例,死亡80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是提高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对抢救心肺复苏患者时站位分工准确率的有效性。方法组成品管圈,制定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及护士站位分工图,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培训前后经历过心肺复苏抢救的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研究,各发问卷80份。结果经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站位分工明确,医护配合、护护配合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站位分工的规范性,避免了护士无效走动及工作冲突,增强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配合的协调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护配合、护护配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缺血修饰蛋白变化对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真定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1960-1961
目的研究缺血修饰蛋白(IMA)和丙二醛(MDA)变化对早期评估心肺复苏效果的价值。方法对50名心搏骤停患者及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在施行心肺复苏术5min以内采集血液标本,测定IMA、MDA。同时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分组评估。结果心肺复苏效果不理想组平均IMA水平为(0.26±0.05)ABSU,高于效果理想组的(0.18±0.07)ABSU(P〈0.05)。也高于对照组(0.16±0.04)ABSU(P〈0.05)。复苏效果理想组与对照组I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效果不理想组MDA水平(0.78±0.28)nmol/ml,与复苏效果理想组(0.76±0.18)nmol/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O.61±0.11)nmol/ml(P〈0.05)。复苏效果理想组与对照组M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A可以作为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