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优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64层CT冠状动脉CTA成像时合理的对比剂注射时间及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338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256例,根据触发时间不同分为三组:<15 s组、15~19 s组及>19 s组,探讨触发时间与对比剂注射时间的相关性.自动跟踪手动触发组82例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15~19 s组106例(最佳组)对照,评价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2)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70 mg I/ml),按1 ml/kg体重给药,剂量多在55~85 ml,适当调节剂量与速率保证对比剂持续注射时间为17 s,注射速率按剂量/17计算.(3)自动跟踪智能扫描组阈值设为120 HU;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组阈值设为500 HU.结果 (1)256例受检者叶84%降主动脉起始部对比剂达到阈值的时间在13~18 s,平均为15.8 s,加上3.3 s的屏气时间,再减去2 s的盐水排空时间,对比剂的注射时间为17 s最合理,智能触发组中触发时间为15~19 s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和0.040).(2)手动触发能克服智能触发启动过早或过晚的问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1)CTA检查时最佳的对比剂持续注射时间为17 s.(2)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自动触发者,应普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和三维DSA(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重建成像在颈内动脉瘤构型分析中的意义,对比其在颈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MSCTA和3D-DSA检查,其重建成像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构型,比较研究颈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颈内动脉瘤瘤颈开口与载瘤动脉的连接方式、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开口的相互空间结构关系。并以3D-DSA重建成像结果为标准,计算MSCTA重建成像对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结果 3D-DSA重建成像证实为颈内动脉瘤78例,其中单发59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8枚动脉瘤;所有颈内动脉瘤可分型为三类:(1)单泡型动脉瘤74枚(68.52%)。(2)双泡及多泡型动脉瘤33枚(30.56%)。(3)梭型动脉瘤1枚(0.93%)。MSCTA重建成像检出颈内动脉瘤77例,单发58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6枚动脉瘤;其中单泡型86枚(81.13%),双泡及多泡型19枚(17.92%),梭形动脉瘤1枚(0.94%);两者检查均为阴性13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所有颈内动脉瘤根据3D-DSA重建成像还可分型为:颈内动脉分支开口无关型动脉瘤、颈内动脉分支开口相关型动脉瘤和分支泡上发出型动脉瘤,分别有52枚、37枚和19枚;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以上各型颈内动脉瘤分别是51枚、36枚和19枚;以3D-DSA重建成像为标准,MSCTA重建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14%、92.86%、97.54%,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83,P<0.05)。3D-DSA重建成像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为30.56%(33/108),高于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阳性率17.92%(19/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1)。结论 MSCTA重建成像为诊断颈内动脉瘤提供一个可靠的筛选、早期诊断的手段;而3D-DSA重建成像则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瘤的结构形态、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开口的空间结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256-MSCTA)诊断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的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147例的256-MSCTA检查资料,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图像,纳入研究总计1071个动脉节段,其中两种检查可评估动脉节段965个。256-MSCTA动脉显影评分(3.34±0.21)分,与DSA动脉显影评分(3.43±0.3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MSCTA诊断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具有准确性高及无创等特点,可替代DSA成为该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小儿冠状动脉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螺旋CT自问世以来,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查工具。大量的文献证实其在成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查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其在儿科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文献国内外甚少,笔者总结我院35例川崎病患儿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结果,以资对多层螺旋CT小儿冠状动脉扫描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 造影血液循环速度与增强效果的关系、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案.方法:用小剂量团注法测量主动脉根部对比剂达峰值时间,根据循环时间分为循环较快组(A 组)、中等组(B 组)、缓慢组(C 组).C 组随机分为C1、C2、C3 组,C1 组对比剂碘浓度、注射速率与A 组和B 组相同,均使用300 mgI...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 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联合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TIA的患者40例进行头颈部联合64-MSCTA和DSA检查,观察头颈部血管病变显示情况。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64-MSCTA检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并比较64-MSCTA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结果。结果:40例TIA患者有440支血管得到评价,其中有36例DSA及64-MSCTA均发现血管狭窄。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64-MSCTA对TIA患者头颈血管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1%、98.5%和98.2%,64-MSCTA及DSA对病变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66,P=0.798>0.05);64-MSCTA目测法对血管狭窄率的评估与DS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31/32)。结论:头颈联合64-MSCT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对TIA患者头颈血管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对TIA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的CTA图像均明确显示责任血管,显示肺栓塞的部位、形态;经相应治疗,症状有改善.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可发现病变、确定病变范围与分型,以及除肺栓塞外还患有的其他疾病.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溶栓治疗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分析,在CPR图像上测量血管管径,测量斑块的CT值,判断斑块性质。并与临床危险因素检验结果及头颅CT对照分析。结果研究了60例中的360支动脉,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52例阳性病例,在252支不同程度狭窄的动脉中,其中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闭塞10例。脂质斑块22处、纤维斑块36处、钙化斑块81处和混合斑块165处。结论 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对于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率变化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和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心率变化患者1100例,正常无明显心率变化患者500例,根据心率变化幅度分组,无明显心率变化患者500例为对照组,即A组,心率变化2~6次/min患者500例为试验组B组,心率变化7~12次/min患者500例为试验组C组,心率变化12次/min以上患者100例为试验组D组,均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将试验组各组结果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判断二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电编辑前试验组各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心电编辑功能处理后试验组B组、C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试验组D组与对照组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64层螺旋CT心电编辑功能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率变化患者冠状动脉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计算夹层组和非夹层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将两组的图像质量按优、良、差和失败进行分级并行比较。结果非夹层组与夹层组真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夹层组假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夹层组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团注追踪法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主动脉CTA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4月同时行DSA与CTA检查的临床脑血管病患者398例。采用NASCET标准,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398例共796条椎动脉进行CTA与DSA测量,以远心端椎动脉作参考,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价值,用卡方检验评价CTA与DSA检测椎动脉斑块的差异有否显著意义。结果:①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6%,93.9%。②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3%,82.1%,100%。③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50%向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100%,100%,99.5%;CTA诊断<50%偏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3%,98.1%,79.4%,97.9%。阳性预测值较低与DSA假阴性有关。④CTA检测椎动脉斑块较DSA有显著差异,χ2=27.26,P<0.05。结论: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对偏心性狭窄和斑块的评估能力优于DSA,是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及数字减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3DCTA及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Vi11is环及其周围动脉瘤的诊断,及数字减影(DSA)在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2004~2007年间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3DMSCTA的同时行DSA检查。结果:CTA,3DMSCTA可清晰显示颅内1~4级脑血管结构,DSA是一种有创检查,对血管内治疗手术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结论:CTA,3DMSCTA观察颅内外血管病变可获得更多诊断信息,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内镜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对比分析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CT诊断出血部位的准确率为88.5%,出血原因的准确率为88.5%,高于内镜检查的73.1%、73.1%,DSA检查的80.7%、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可准确了解出血的部位和出血的原因,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模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对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心脏动态冠脉体模,在心律整齐的条件下,改变不同的心率;在心律变化的条件下,改变心率波动的范围,采用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图像质量最佳心率为≤70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左右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当心率较快时(≥80次/分),在R-R间期45%左右相位能够获得相对好的图像质量.心率较慢而波动小,冠状动脉成像采用segment(单扇区)重组算法,图像质量比较好;而心率快、波动比较大时,冠状动脉成像采用plus(四扇区)重组算法,图像质量比较好.结论 心率、重组算法和图像重组相位窗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主要参数,在应用中应适当运用以上的参数,才能获得优质的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3例同期进行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和经皮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结果:64层螺旋CT和经皮冠脉造影相比,诊断冠脉狭窄≥50%的非闭塞病变的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92.1%,阳性预测值87.9%,阴性预测值88.7%,准确度为88.4%。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对非闭塞病变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冠心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64排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detector CT,MDCT)冠状动脉(冠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因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5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MD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评价MDCT冠脉血管成像对冠脉的显示能力,分析影响图像质量因素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55例均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图像质量1级48例(87.3%),2级6例(10.9%),3级1例(1.8%).图像质量1级者79.2%心率<60/min,图像质量3级的1例心律不齐且心率变化> 10/min.40例在75%的相位窗重建中冠脉显示最佳.结论 MDCT冠脉血管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及冠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在75%的相位窗重建中冠脉显示最佳,但心率和心律等对其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