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的精神障碍。是心脏外科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1996—02~2004—06我院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665例,其中出现精神障碍16例。占2.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4岁 ,藏族 ,体重 14kg。因活动后胸闷、乏力 2年入院。诊断 :室间隔缺损。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方法 :术前 3 0min肌注咪达唑仑 2mg ,阿托品 0 2mg。诱导静注芬太尼 0 1mg ,维库溴铵 3mg ,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用芬太尼、维库溴铵、咪达唑仑分次间断静脉注射。Drager 80 8型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CBP期间应用威达 89型心肺机。术中麻醉平稳 ,手术顺利 ,持续时间 3 .5h。术后 2h 4 5min清醒 ,16h拔出气管导管 ,14d痊愈出院。例 2 女 ,5岁 ,汉族 ,体重…  相似文献   

3.
对本院1981—2002年1286例年龄≤5岁的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时间段分为两组。组I(1981—1997)为管道不定型组(n=883),ECC管道是临时改装的,直径及长度均不等,膜肺使用率17.2%。组Ⅱ(1998—2002)为管道定型组(n=403),ECC选择配置成型的婴幼儿管道,直径6mm,长度100cm,膜肺使用率76.2%。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衡,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结果显示,组Ⅱ与组Ⅰ相比,ECC中晶体预充量和全血预充量以及总液量显著降低(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引流量减少(P<0.05)。虽然组Ⅱ的预充血量明显减少,由于规范了ECC管道,两组相比稀释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细Ⅰ死亡17例(1.9%),组Ⅱ死亡6例(1.5%)。提示采用规范的体外循环管道、选用优质婴幼儿膜肺以及减少预充量是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曾志勇  陈龙 《人民军医》1999,42(5):267-268
常规心内直视手术多在中度低温和体外循环及心脏停搏下进行,而心脏停搏对心肌细胞造成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有时会影响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随着近期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1],我们自1996年4月起,在常温体外循环的基础上,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71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2~48岁;体重9~64kg。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47例(其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及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各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其中1例为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行第2次手术),肺动脉瓣狭窄2例,法洛三联症、…  相似文献   

5.
自1999—07~08,我们经右胸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例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22岁,平均12.6岁。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均为膜周部),其中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  相似文献   

6.
自1997-05~1999-12,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和胸部正中部分劈开两种手术切口入路,在体外循环下为10例先天性心脏患者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人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5~32岁,体重19~52kg。手术病种: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3例(其中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采取右前外侧切口8例(6例房缺、2例室缺),胸部正中部分劈开2例(1例室缺,1例房缺)。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气管插管:①患者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2008-01~2012-01间收治的500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均在全身麻醉CPB下完成,CPB为中低温(28~32℃),中高流量60~80 mL/(kg·min),心肌保护为4℃(1∶4)冷血(BC)、冷晶体停搏液(CC)和康斯特心肌保护液(HTK液),总量20~30 mL(kg·30 min),其中先心病223例,后天性心脏病277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40~17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2 min;术后30 d内死亡8例,(1.6%),并发症17例(3.4%),220例随访3~6月均恢复较好.结论 地级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小切口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3例,死亡串1.28%。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42例患者心内畸形矫正后应用正性肌力药。96.17%(226/235)患者术后4h内拔除气管导管。术后无空气栓塞、神经系统并发症或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是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术中应注意彻底排气、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循环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700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患者10例,其中藏族6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4例;年龄3岁-11岁,平均7.4岁-2.3岁;继发孔型房间隔(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VSD合并ASD1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6例;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2例;均经右腋中线纵向小切口,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行ASD修补术5例、VSD修补6例,其中直接缝合5例、补片修补1例,三尖瓣改良De Vega成形术6例;结果:无早期死亡。均未出现心、肺和神经等系统严重的并发症;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残余漏;术后7天-10天均痊愈出院;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技术,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切口隐藏、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8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68例,均使用婴儿型膜式氧合器,常温浅低温中流量35例,中低温中低流量19例,深低温低流量10例,深低温停循环4例。采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液58例,4:1含血心肌保护液10例。术中和术后采用超滤技术。结果ECC时间39~1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9~87min,心脏自动复跳率100%,尿量排出满意,ECC过程平稳,均顺利脱机。66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婴幼儿应根据病种及手术难易度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结合术前血液检查指标采取相应的血液稀释度,使ECC过程趋于生理状况。重视心肌和血液保护,合理应用激素和采用超滤技术,减轻ECC后炎性介子的释放和组织水肿是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不良是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跳状态下,为多种心脏病人施行了心内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8个月至47岁,体重4~60公斤。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6例,Ⅲ-Ⅳ级1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14 例,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伴主动脉瓣病变5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2例,法乐氏四联症(TOF)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 例。  相似文献   

12.
张宜明  李文芳 《人民军医》1999,42(7):380-380
1997年6月~1998年7月,我们采用微创外科技术,经右侧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34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6例,女18例;年龄1~14岁;体重8~37kg,平均15kg。心胸比例0.48~0.57,平均0.52。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3例,均无其他畸形。手术中未发现误诊、漏诊。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垂直向下切开第3~6肋皮肤8~10cm,下端稍向前斜至腋前线。经第4肋间进胸,显露较满意。在膈神经前剪开心包,缝数根牵引线将心包向胸壁切口牵拉,同时用纱布将肺压在下面。升…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期间生长抑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例体外循环心脏病人在低温CPB期间的血浆内生长抑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其结果:CPB开始后SS明显下降,随后逐渐升高,至术后24hSS分泌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14.
邓兰玉 《高原医学杂志》1995,5(2):F003-F003
高原海拔地区435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人工呼吸机的应用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邓兰玉高海拔地区因其气候和环境特点,心脏病患者手术后给于人工辅助呼吸比平原地区更为必要。我院自1981年6月以来,共做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435例,其中男性191例,女性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35例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 35例房、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是一种微创、简单、美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4年4月~1999年8月行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21例,现将其体外循环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8个月~41 岁,成年病例14例,14岁以下者4例,婴幼儿3例。体重7~55kg。其中室缺3例,房缺5例,二尖瓣置换7例,二尖瓣 主动脉办置换4例,右室双出口1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1994~1998年所做的心脏直视手术病例中随机抽取200例进行总结。在这200例中无1例因直接体外循环故障造成严重并发症和死亡者。现就有关预充液成份、心肌保护方法以及体外循环管理等方面情况总  相似文献   

18.
心脏跳动下施行ASD和VSD手术113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心脏跳动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以减少因低心脏停跳造成的心肌损伤。采用全身浅低温(31-34摄氏度),CPB,心脏缓慢跳动(50-60次/分),头低位,停止呼吸,保持MAR>8kPa(60mmHg)的方法,自1995年6月-1999年6月,施行继发孔ASD和直径在0.5-2.0cm的VSD手术113例。4例VSD因术野显露不良无法完善修复,术中改中低温心脏停 跳下完成手术。术后24h内轻度血红蛋白尿12例。残余VSD1例。全组无气栓发生,无手术死亡。随访95例身体恢复健康。此法较依温心脏损伤小,减少了低温心脏停跳过程,较适合于继发孔ASD和膜部、膜周部中、小VSD的修复。与心脏停跳下手术相比易发生气栓,但是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19.
郭好学  林武英 《武警医学》1999,10(3):144-145
我们从1996年6月~1998年12月,在常温下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88例中,男35例,女53例,年龄4~53(平均1680)岁。病种为:房间隔缺损(ASD)12例,室间隔缺损(VSD)42例,肺动...  相似文献   

20.
Swan -Ganz导管是应用心导管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一种技术 ,是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先心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和现代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监测技术已逐渐成为心脏外科术后监护的重要护理内容之一[1、2 ] 。此外 ,通过Swan -Ganz导管还可方便地抽取混合静脉血进行分析 ,抢救病人时间用药起效快 ,能通过输液泵和微泵进行有效的治疗 ,维持方便 ,病人可自由活动。我科于 2 0 0 1年 6月— 2 0 0 1年 1 1月在海拔 3 658m高原成功地实施了 5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现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