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肺的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的损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气管滴注染毒,测定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同时,取右肺组织,提取RNA,PCR检测MIP-2和IL-1β的表达量。结果:对照组体重逐渐增加,而各染毒组体重逐渐减少,LDH、AKP、白蛋白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CP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均有剂量-反应关系。MDA、SOD各指标,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肺部MIP-2和IL-1β的表达量也相应增加。结论:PM2.5对肺组织中产生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对肺组织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2.
于2015年秋季(1月)、夏季(8月)对贵阳市五个区的大气颗粒物(PM10、PM2.5)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发现,贵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很轻,8月和11月PM10、PM2.5的超标率都为0;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季节变化大,11月PM10和PM2.5浓度明显大于8月;2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5个区PM10和PM2.5日均值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个区中南明区的PM10和PM2.5浓度最高,花溪区的PM10和PM2.5浓度最低。PM10中PM2.5比重较大,PM2.5粒径小,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与泰州市居民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泰州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大气颗粒物化验结果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分别拟合单污染物模型和双污染物模型来分析泰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每日非意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 2016—2020年期间,PM2.5、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3.60μg/m3和71.58μg/m3。单污染物模型研究表明四日移动平均滞后的PM2.5(lag03)和PM10(lag03)对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82%和0.54%,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40%和0.88%。PM2.5当日浓度PM2.5(lag0)和PM10两日移动平均滞后的PM10(lag01)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PM2.5、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镇江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短期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大气颗粒物对镇江市居民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PM10和PM2.5对人群死亡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对女性和≥65岁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PM10和PM2.5分别在累积滞后1 d和2 d时效应最大,PM10和PM2.5每升高10μg/m3,居民死亡率分别增加0.52%(95%CI:0.10%~0.94%)和0.79%(95%CI:0.14%~1.43%)。结论镇江市大气颗粒物与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元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气颗粒物PM10与PM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元素的主要组成及其浓度。方法在北京市城区设置1个采样点,于2006年6月16—18日和6月20—22日采集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PM10和PM2.5中8种水溶性离子(SO42-、NO3-、Cl-、NH4 、K 、Na 、Ca2 和Mg2 )的浓度;采用"酸提"法测定其中Ca、Mg、Al、As、Zn、Pb、Cu、V、Mn、Co、Fe、Se、Mo、Ni、Cr和Cd的浓度;采用"水提"法测定其中Zn、Pb、Cu、V、Mn、Co、Fe、Ni、Cr和Cd的浓度。结果PM2.5和PM10中8种水溶性离子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44~9.16μg/m3和0.69~12.61μg/m3。PM2.5中SO42-和NO3-浓度分别占离子总浓度的30.2%和26.5%。PM10中SO42-和NO3-浓度分别占离子总浓度的29.7%和25.6%。PM2.5和PM10中,"酸提"元素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6~6607.30ng/m3和1.92~12455.50ng/m3;"水提"元素平均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1~189.80ng/m3和0.48~187.45ng/m3。结论水溶性离子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多种检测原理和观察终点的细胞毒性试验综合评估提取PM2.5的细胞毒性效应,为深入研究PM2.5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去离子水提取PM2.5,溶于二甲亚砜获得PM2.5悬液。不同浓度PM2.5染毒支气管上皮(HBE)细胞24 h,采用噻唑蓝比色(MTT)、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法)、台盼蓝拒染法、吖啶橙-溴化乙锭双染法(AO-EB双染法)4种细胞毒性实验评估PM2.5的细胞毒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结果去离子水提取的PM2.5溶于二甲亚砜后呈黑褐色,肉眼可见颗粒成分。不同浓度的PM2.5处理HBE细胞24 h后,台盼蓝拒染法(IC_(50)=815.5μg/m L)、LDH释放法(IC_(50)=827.3μg/m L)及AO-EB双染法(IC_(50)=887.5μg/m L)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MTT法的细胞存活率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1.5~4.0倍(P0.05),与细胞实际生长状态不符。结论用去离子水提取PM2.5可减少溶剂带入,能够最大程度反映空气污染实际情况;实验采用的4种方法都可检测出水提PM2.5细胞毒性,但由于样品颜色的特殊性,MTT实验不能准确检测本研究中PM2.5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保定市城区居民针对PM2.5采取措施的状况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需求与途径,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六个居民区91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在出行时是否会根据PM2.5污染状况采取防护措施的分布在文化程度、月收入、日常出行方式、是否认为PM2.5对呼吸或心血管系统有害、是否患有呼吸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对PM2.5相关信息比较需求的问题是"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希望获取PM2.5相关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网络"。结论保定市城区居民在出行时针对PM2.5采取相关防护措施的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帮助保定市城区居民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增强他们对PM2.5的健康危害认识,以减少PM2.5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急性暴露与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2015年成都市大气PM2.5、PM10、SO2和NO2的日平均浓度、气象因素(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及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建立单污染物、多污染物模型,分析大气PM2.5、PM10浓度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的影响。结果 大气污染物PM2.5、PM10浓度分别为75.9、119.7μg/m3,PM2.5高于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级标准。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lag1)和PM10(lag01)浓度每增加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29%(95%CI:0.01%~0.56%)和0.27%(95%CI:0.09%~0.45%)。PM2.5和PM10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基本呈线性。多污染物模型中,PM2.5和PM10单独或同时引入SO2、NO2时,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的影响消失(P>0.05)。结论 成都市大气PM2.5和PM10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大气PM_(2.5)与气温交互作用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居民逐日死亡资料、大气污染资料和气象资料,利用基于Pois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建立双变量响应曲面模型和温度分层模型,探讨气温对PM_(2.5)死亡效应的修饰作用。【结果】2016—2017年期间浦东新区非意外总死亡共43 345例。大气PM_(2.5)日平均浓度39.1μg/m~3,日平均温度17.7℃,相对湿度75.0%。基础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死亡前1日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56%(95%CI:0.11%~1.01%)、0.49%(95%CI:-0.19%~1.18%)和0.22%(95%CI:-1.14%~1.60%),且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中效应更显著。温度分层模型显示,中等温度时PM_(2.5)每增加10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59%(95%CI:0.04%~1.14%)、0.51%(95%CI:-0.32%~1.35%)和0.51%(95%CI:-0.32%~1.35%);较高温度时,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别增加1.04%(95%CI:-0.60%~2.70%)和1.13%(95%CI:-1.40%~3.73%),效应约是较低和中等温度分层时的2~4倍;在较低温度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增加1.05%(95%CI:-1.15%~3.30%),效应约是中等温度分层时的2倍。但气温与PM_(2.5)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温对PM_(2.5)的死亡效应可能存在修饰作用,且在不同疾病别死亡中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PM2.5的知、信、行,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7月1日至15日期间,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每日17:30—19:30在地铁口、公园、居民社区、广场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地点对在广州居住超过3个月、年龄介于18—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街头拦截匿名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知识认知情况、对政府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态度及在空气污染时是否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及方式。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714人,有效应答605人,应答率84.7%(605/714),其中男310人、女295人,年龄介于18—65岁,中位数38岁;以中学及中专文化程度者为主(44.5%,269/605)。PM25知识知晓率为27.9%(169/6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1.36)、年龄、职业是影响PM2.5知识知晓的因素(P〈0.01,P〈0.05),其中30~39、50—59、40一49岁组人群的PM,,知识知晓率(OR=2.24、3.17、2.98)高于18—29岁组。无业人员、服务业、干部职员(OR=2.76、3.16、3.37)PM2.5,知识知晓率高于个体经营者。57.0%(166/291)的受访者关注政府公布PM:,监测数据。88.3%(257/291)的人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监测数据。居民对PM25监测布点设置支持率居前3位是居民区73.5%(214/291)、工业区65.3%(190/291)、街道64.6%(188/291)。受访者认为加强治理工业污染(89.4%,260/291)、控制汽车尾气排放(86.9%,253/291)是控制PM2.5污染的主要措施。受访者在空气污染严重时有采取防护措施者占77.5%(469/605)。PM2.5知识知晓的人群在空气污染严重时主要应对措施是减少出门(66.3%,112/169)、佩戴口罩(58.6%,99/169)、紧闲窗户(44.4%,75/169),均高于不知晓人群(43.6%、38.5%、29.9%)(均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后,居民PM2.5知识知晓率越高,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越高(OR=2.35,P〈0.01)。结论被调查的广州市居民对PM2.5的认知水平不高。居民支持政府公布PM25监测数据,对PM2.5监测点设置要求与自身密切相关,要求政府落实减排降污措施、降低PM2.5健康危害的意愿强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估北京市朝阳区大气PM2.5中的重金属经吸入途径对人群健康造成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方法 于2019年在朝阳区采集大气PM2.5并测定其中12种重金属的含量,按照我国《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WS/T666-2019),评估重金属对居民健康的风险.结果 2019年朝阳区PM2.5平均值为48 μg/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对人肺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 于冬季采暖期采集颗粒物样品PM10和PM2.5,实验细胞为传代培养的人肺成纤维细胞,用剂量分别为25、50、100、200μg/ml的PM10和PM2.5对人肺成纤维细胞染毒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放射免疫法测定炎性因子TNF-a、IL-6和IL-8.结果 25、50、100、200μg/ml的PM10作用于人肺成纤维细胞24 h后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低剂量时刺激细胞增殖,高剂量时抑制细胞增殖,各浓度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18.80%,120.47%,107.42%,95.97%.25、50、100、200μg,/ml的PM2.5作用24 h后亦对人肺成纤维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亦表现为低剂量时刺激细胞增殖,高剂量时抑制细胞增殖,各浓度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7.81%,101.48%,91.86%,81.35%.PM10和PM2.5能刺激人肺成纤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TNF-a、IL-6和IL-8,尤其200μg,/ml浓度时与对照组相比,各炎性分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对人肺成纤维细胞有一定毒性作用;PM10和PM2.5染毒24 h后能诱导人肺成纤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TNF-a、IL-6、IL-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唐山市PM2.5污染对唐山市市区人口造成的健康危害,估算由于PM2.5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方法 收集唐山市2013—2017年基本社会人口资料与大气PM2.5浓度。选择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等为健康效应终点,选用适当的暴露-反应关系,采取疾病成本法与支付意愿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估PM2.5造成的健康效应的经济损失。结果 2013—2017年PM2.5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13年最高,为6.57亿元,占当年GDP的0.27%,2017年最低,为2.97亿元,占当年GDP的0.13%。结论 唐山PM2.5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数字仍然非常可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PM2.5污染的监控与治理。  相似文献   

15.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又称为细颗粒物,是评估大气污染与疾病负担的重要指标。PM2.5可以深入肺部,沉积在肺泡区域,通过触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加快血管和心脏功能受损,危害人体健康。长期和短期暴露于PM2.5浓度的环境中,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持续增加,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伤残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大气污染,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降低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公园晨练人群对空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 2.5)健康危害的认知现状,为指导该人群的健康锻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晨练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2年12月对该人群进行面对面匿名调查。结果共调查460人,其中天坛公园240人,陶然亭公园220人;384(83.5%)人为年龄≥60岁老年人。282(61.3%)名调查对象表示知晓PM 2.5,其中248(87.9%)人认为PM 2.5对人体有危害;知晓PM 2.5的人中,仅95(33.7%)人表示会根据PM 2.5污染情况决定是否去晨练。136(29.8%)人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时晨练采取防护措施,防护措施主要为戴口罩、推迟外出锻炼时间、减少运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出锻炼之前关注空气质量(OR=3.23,95%CI:1.57~6.63)、认为PM 2.5对呼吸系统有危害(OR=2.64,95%CI:1.24~5.63)、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等疾病(OR=2.46,95%CI:1.45~4.18)为是否会根据PM 2.5污染情况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公园晨练人群对空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 2.5)健康危害的认知现状,为指导该人群的健康锻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晨练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2年12月对该人群进行面对面匿名调查.结果 共调查460人,其中天坛公园240人,陶然亭公园220人;384(83.5%)人为年龄≥60岁老年人.282(61.3%)名调查对象表示知晓PM2.5,其中248(87.9%)人认为PM 2.5对人体有危害;知晓PM 2.5的人中,仅95(33.7%)人表示会根据PM 2.5污染情况决定是否去晨练.136(29.8%)人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时晨练采取防护措施,防护措施主要为戴口罩、推迟外出锻炼时间、减少运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出锻炼之前关注空气质量(OR=3.23,95% CI:1.57~6.63)、认为PM 2.5对呼吸系统有危害(OR=2.64,95% CI:1.24~5.63)、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等疾病(OR =2.46,95% CI:1.45 ~4.18)为是否会根据PM 2.5污染情况决定晨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公园晨练人群对PM 2.5的认知度不高,应加强空气质量的宣传,尤其是PM 2.5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指导该人群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银川市冬季大气PM_(2.5)浓度与居民尿液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暴露-反应关系,为定量评价大气PM_(2.5)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探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银川市为研究地点,采用前瞻性的定群研究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分5个周期采集大气PM_(2.5),随访50名居民并于5个周期测定其尿液中金属元素含量,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_(2.5)浓度与居民尿液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共采集PM_(2.5)34 d,采样78份,其中21 d的日均浓度超标,超标率为61.76%;PM_(2.5)质量浓度呈供暖前低、供暖后升高、供暖结束后降低的变化特征。5个随访周期共采集尿样250份,尿中金属元素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lAsSeMnNiCrBeCdTlSb。采样点大气PM_(2.5)质量浓度对研究对象尿中Al、Se、Be含量的升高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尿中As、Mn、Ni、Cr、Cd、Tl、Sb含量的升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研究对象尿中Al、Se、Be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PM2.5的暴露与人类健康危害之间存在持续的统计学相关性,大气PM2.5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受到国内外学的普遍关注。本综述了大气PM2.5的来源和组成、对人体的危害及毒理学研究的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济宁市居民对PM2.5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4月对40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居民对PM2.5的主要来源、化学成分、健康危害等的认知情况,对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济宁雾霾天气的好发季节,在雾霾天气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对如何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数据类型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放问卷400份,实际收回369份,有效问卷369份,回收率为92.3%。被调查的369名居民中,关于PM2.5主要来源完全了解的70名,占19.0%;非常了解的107名,占29.0%;一般了解的163名,占44.2%;完全不了解的29名,占7.8%。关于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12名,占3.3%;非常了解的42名,占11.4%;一般了解的256名,占69.4%;完全不了解的59名,占15.9%。对PM2.5的健康危害认知平均得分(3.01±1.87)分。不同性别的居民对PM2.5健康危害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居民对PM2.5健康危害认知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32、3.906、3.409,均P0.05)。被调查的369名居民中在雾霾天气时绝大多数人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仅42名,占11.4%。结论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雾霾天气危害的宣传力度和采取相关措施,引起社会各方重视,提高居民在雾霾天气时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