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对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初步探讨丹参川芎嗪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从受伤第1天开始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第14天结束;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以及D-二聚体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抗血栓和降低D-二聚体作用,可能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股骨骨折保守治疗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指标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妇产科就诊的82例妊娠期高血压(HDCP)孕妇纳入HDCP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孕妇78例纳入正常组。检测所有孕妇产前与产后第1、3、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孕妇产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对D-二聚体值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DCP组产前与产后第1、3、7天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DCP孕妇分娩前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凝血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D-二聚体、凝血指标能够检测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对孕妇的病情观察与诊断以及妊娠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稽留流产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70例为稽留流产组;稽留流产且既往有2次以上稽留流产史的患者50例为复发性流产组;选择同期行人流术且既往无流产史的患者60例为正常早孕组。对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稽留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与稽留流产组及正常早孕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蛋白C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检测可预测其血栓形成事件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内毒索诱导兔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non-overt DIC)指标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2组耳缘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HBO对照组;第3.4组由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100 μg/kg制作non-overt DIC模型,第3组为non-overt DIC组,第4组为non-oven DIC+HBO组.第2、4组给予HBO处理,2次/d,共6次.每组在注射生理盐水或内毒素前和注射后6、12、24、48、72 h抽取耳中央动脉血,检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DIC凝血指标.结果 Non-overt DIC组血小板、FIB与对照组和HBO对照组比较,相应时间点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non-overt DIC+HBO组较non-overt DIC组降低幅度小,但2组高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on-overt DIC组PT、APTT、D-二聚体与对照组和HBO对照组比较,相应时间点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non-overt DIC+HBO组较non-overt DIC组上升幅度小,2组高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BO可促进non-overt DIC兔的异常凝血指标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肝功能衰竭病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TA升高,3个月近期随访治疗组好转23例,好转率为60.53%,比对照组高,其中早期90.0%,中期56.81%,晚期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BIL、缩短凝血酶时间,对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更适宜,且安全可行,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早期诊断. 方法 对62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测和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发生DVT及无DVT间对相关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DVT的早期诊断. 结果 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8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术前,也显著高于未并发DVT组(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显示术后7 d显著性增高(P<0.05). 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血浆D-二聚体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DVT.  相似文献   

7.
江吕泉  高坤祥  郑建  陈建  吴昊  陈林松 《武警医学》2013,(5):414-416,4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2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2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对其术后D-二聚体及FIB变化进行随访监测。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随分期增加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中15例术后出现血栓性疾病前其D-二聚体及FIB水平或一过性下降后突然升高。结论监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FIB浓度,有助于术前筛查血栓高风险人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在一般急救处理同时加用血浆救治的效果,为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犬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用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血浆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同时输注血浆.记录各组生存时间、体温、平均动脉压、血浆渗透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等变化以及脏器病理特点.结果 海水浸泡后动物PT、K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增加,凝血因子Ⅱ减少.动物生存时间,血浆组(45.6±12.5h)明显长于对照组(13.6±2.8h)和普通治疗组(18.6±3.2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伤后12h平均动脉压,血浆组(105.33±31.81mmHg)高于对照组(49.29±31.89mmHg)和普通治疗组(73.50±27.02mmHg),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组与对照组、普通治疗组比较,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纤溶激活减少.结论 腹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小血栓形成,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血浆可以改善预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轻休克,是减少早期死亡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术后凝血功能变化、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4年4月—2019年2月中核404医院骨科采取手术治疗的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PFNAⅡ组、DHS组各50例,PFNAⅡ组采用PFNAⅡ治疗,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或α 角(α 角)]和Harris评分.结果 PFNA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3.0±10.4)min、术中出血量(114.9±21.0)mL、切口长度(6.2±1.8)cm均少于DHS组[(104.9±17.3)min、(158.0±30.7)mL、(9.4±2.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FNAⅡ组和DHS组患者的Hb、Hct、TT、APTT、P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复查,PFNAⅡ组患者的Hb(123.8±8.4)g/L、Hct(38.3±3.4)%、TT(18.2±1.1)s、APTT(32.2±1.9)s、PT(12.4±0.9)s高于DHS组[Hb(118.7±9.1)g/L、Hct(36.5±2.8)%、TT(17.3±1.0)s、APTT(31.1±2.0)s、PT(11.8±1.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患者的D-D值(0.4±0.2)mg/L低于DHS组(0.6±0.2)mg/L(P<0.05);术后3d复查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PFNAⅡ组患者的R值(4.9±0.6)min高于DHS组(4.6±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患者的α角(68.1±5.7)°小于DHS组(7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PFNAⅡ组和DHS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患者隐性失血更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牵引复位组(n=59)和关节置换组(n=59)。牵引复位组进行常规牵引和手法复位治疗,关节置换组给予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活动度、屈曲挛缩评分、关节稳定性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关节置换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牵引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活动度、屈曲挛缩评分、关节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关节置换组各项评分均优于牵引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8.3%(58/59),明显高于牵引复位组的80.0%(4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疗程,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