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国西部地区消除风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效果。方法在5个西部省(直辖市)选择35个乡镇作为风疹相关健康教育的干预组,选择14个同类型乡镇作为对照组,选择两组儿童家长开展项目实施前后的基线和终期问卷调查,比较风疹和含风疹成分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 RCV)知晓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儿童家长终期、基线风疹知晓率分别为87.8%(1 586/1 806)、24.0%(434/1 809)(χ~2=1493.36,P0.01),RCV知晓率分别为86.3%(1 555/1 806)、16.3%(294/1 809)(χ~2=1 774.44,P0.01);对照组终期风疹、RCV知晓率分别为45.6%(271/715)、41.7%(248/715)(与干预组终期相比,χ~2=454.61,P0.01;χ~2=345.85,P0.01)。倾向于通过接种医生、临床医生、微信新媒体获得风疹相关知识的儿童家长分别占81.5%(4 018/4 930)、55.4%(2 729/4 930)、68.4%(3 372/4 930)。结论消除风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可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儿童家长的风疹和RCV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2.
金坛市小学生膳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江苏省金坛市小学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方法 选取金坛市2所小学307名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膳食指南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选择其中1所学校为干预学校,进行相关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另1所学校作为对照,3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4.51±2.32)、(9.82±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4,P<0.05);对照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5.18±1.98)、(5.86±1.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学校小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营养知识明显提高,饮食行为趋于合理,听说过膳食指南的学生由15.5%(17/109)提高到84.4%(92/109)(χ2=103.21,P<0.05),每天吃早餐的学生由59.8%(65/109)上升到72.5%(79/109)(χ20=4.01,P=0.045),每周不吃膨化食品的学生由16.5%(18/109)上升到35.7%(39/109)(χ2=10.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可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其饮食理念和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法对小学生各年级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常州市钟楼区2所办学规模与硬件设施相当的小学,在2014年4月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基线视力检查,选择基线、终期视力检查均有效的一至五年级学生3 159人,其中干预组1 480人,在开展正常防近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1 679人,按照区里及学校的安排正常开展各种防近活动,2015年5月初进行终期视力检查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除一年级学生外其他年级学生干预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年级轻度及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下降,学生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至四年级学生1 a后视力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P0.01),五年级学生视力1 a后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度及重度视力不良学生比例均有明显提高,各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2,P0.01)。结论综合干预对控制小学生视力下降有明显作用,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开展学校减盐宣传与教育工作,以学生为纽带,将减盐干预活动辐射到整个家庭,提高学生及其父母低盐膳食和高血压防治的知晓率以及定量盐勺的正确使用率,探索、完善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推广家庭减盐的干预模式。方法以334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目标人群,干预组有168对学生及家长,对照组166对。干预组于2014~2015年实施减盐干预8个月,同时对照组观察8个月,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以KAP问卷调查、食盐摄入情况、体格检测和24h尿钠检测结果为依据,评价"小手拉大手"学生及家长减盐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学生口味适正确比例、高血压防控知识知晓比例、接受低盐膳食教育比例均低于对照组(85.12%、92.17%;5.95%、54.22%,14.29%和60.48%,P0.01);干预组家长接受低盐膳食教育比例低于对照组(37.50%、6.63%,P0.01);干预组家长实施减盐措施、使用低钠盐比例均低于对照组(48.81%、67.47%;55.36%、79.52%,P0.01);干预后终末评估时,干预组学生膳食习惯正确构成、盐与高血压防控知识知晓构成均大于同时期对照组(98.81%、97.59%;92.06%、61.85%;P0.01);干预组家长膳食习惯正确构成、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构成均大于同时期对照组(93.85%、91.97%,91.47%、56.83%,P0.01);干预组家长减少吃盐量、定量盐勺及低钠盐使用、实施减盐措施等控盐情况均大于同时期对照组(97.47%、72.44%,P0.01)。干预组干预前中后自身比较,终末评估干预组学生膳食习惯正确构成、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构成均大于基线调查(98.81%、90.48%,92.06%、24.21%,P0.01);终末评估干预组家长膳食习惯正确构成、盐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构成均大于基线调查(93.85%、74.60%;91.47%、39.68%,P0.01);干预组家长终末评估减少吃盐量、定量盐勺及低钠盐使用、实施减盐措施等控盐情况均大于基线调查(97.47%、49.85%,P0.01)。干预组人均食盐摄入量降低1.69g/(人·d)。干预组24h平均尿钠降低29.54mmol/L。结论 "小手拉大手"人群减盐干预系列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学生为纽带、学校为基础带动家庭减盐的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天津市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初中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方法以天津市初中生家长为调查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核心编制调查问卷。于2016年4—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将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综合性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对照组保持校方常规健康教育,如心理健康知识展牌和宣传单。于2016年4—12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2017年1—3月对调查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基线调查例数为11 689例,干预后调查例数为11 549例,失访率为1.20%。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χ~2=6.564、12.379、24.933,均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均低于干预前(χ~2=56.083、29.097、6.841,均P0.01)。对照组干预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的检出率也低于干预前(χ~2=46.338、5.361,均P0.05),但焦虑的检出率高于干预前(χ~2=6.397,P0.05)。结论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提高。与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够改善初中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以牛奶和鸡蛋为主的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对广西贫困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影响,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随机抽取4所小学作为干预学校,每个学习日给学生发放牛奶和鸡蛋;在同一乡镇选取4所规模相当的小学作为对照学校,不采取上述干预措施。8所小学的1~5年级共97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两年后测量学生的50米×8往返跑、立定跳远和体成分。结果干预两年后,干预组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平均增长25.8cm和25.2cm,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0.8cm和16.5cm(P0.01)。干预组8岁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绩提高26.2s,高于对照组的19.7s(P0.05)。干预组男生和女生的瘦体重较基线有所增加,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牛奶和鸡蛋为主的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可以促进小学生身体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的提高,是改善贫困农村小学生营养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学校和家庭共同干预学生与家长合理营养模式的可行性,以便为纠正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63名高一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干预组,343名高一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对照组,应用各种干预措施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 a的合理营养知、信、行干预,最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家长的营养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早餐、零食、快餐、购买食品依据及对待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行为改变上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校和家庭共同干预的措施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对用餐小学生营养素养、食物消费及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为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台州市一所小学作为干预组,另一所条件相当的小学作为对照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所学校五年级320名学生(干预组163名,对照组157名),干预组在学校开展为期5个月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包括健康就餐环境打造、菜品改良、厨师培训、营养健康教育等;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技能均值及营养素养总得分、多种食物摄入频率、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每天摄入蔬菜、奶制品、鱼/禽/蛋/瘦肉的比例分别提高19.63,15.95,19.63百分点(χ2值分别为15.25,9.14,13.93,P值均 < 0.01);干预组看过宣传材料的比例(95.71%)高于对照组(84.71%)、非常赞同提供低盐低油低糖菜品的比例(74.85%)高于对照组(48.41%)(χ2值分别为11.04,23.73,P值均 < 0.01)。  结论  基于营养健康食堂的综合干预能够提高学生营养素养,改善学生饮食结构,建议采取“家校联动”形式开展大样本、多地区、长期的营养健康食堂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年的营养干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小学生体成分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4所瑶族聚居的乡镇小学作为干预小学,从每个学校的二年级至四年级(7~12岁)中各随机抽取1个班,另选择本地区4所与干预小学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学校作为对照。干预组共计190名学生,对照组共计146名学生,对照组予以营养膳食补助,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牛奶和鸡蛋,观察与分析实施营养干预两年后的不同体重组小学生体成分变化,基线调查在2015年9月(T0)开展,2016年9月(T1)和2017年9月(T2)进行了两次随访调查。结果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重复测量数据,在T0时间段,两组研究对象男生、女生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T1、T2时间段男生的瘦体重(χ~2=7.253,P0.05)、体脂(χ~2=6.181,P0.05;χ~2=5.226,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4.284,P0.05;χ~2=2.227,P0.05)均增加明显;女生在瘦体重(χ~2=3.287,0.05;χ~2=2.788,P0.05)、体脂(χ~2=3.261,P0.05;χ~2=2.135,P0.05)上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相对于T0时间段,干预组、对照组在T1、T2时间段的瘦体重(χ~2=5.381,P0.05;χ~2=3.278,P0.05)和体脂(χ~2=5.987,P0.05;χ~2=3.921,P0.05)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可见,控制年龄、身高、体重后,男生的瘦体重、体脂的组间时间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水平体重组而言,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T1、T2时间段低水平组、中水平组的瘦体重(χ~2=6.234,P0.05;χ~2=4.076,P0.05)和体脂(χ~2=5.479,P0.05;χ~2=2.315,P0.05)均增加明显。组间比较,相对于T0时间段,干预组、对照组在T1、T2时间段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的瘦体重(χ~2=5.784,P0.05;χ~2=3.679,P0.05)和体脂(χ~2=4.783,P0.05;χ~2=2.784,P0.05)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小学生予以牛奶、鸡蛋的营养干预,可较好地促进男生体成分改变,对于女生获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城镇化农民营养干预方法与措施.方法 在临港新城周边4个乡镇中单纯随机抽取2个镇,把每镇的城镇化农民动迁定居点作为调查点.一个作为干预点,一个作为对照点.对干预组社区城镇化农民,开展合理营养知识宣教,对体检中发现的肥胖农民进行重点行为干预,对对照组社区农民,除了常规的健康干预以外,不对其进行特殊化的营养干预活动.干预1年后,再对两组城镇化农民进行终期的问卷调查和体检,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终期时超重率及肥胖率均较干预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血糖率较干预组及基线调查为高(P<0.05).结论 营养干预活动可以使城镇化农民对营养健康问题加以关注,能有效的控制体重增长,对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防止营养健康问题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1.
探讨营养健康教育对提升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改善饮食行为的作用,为制定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所民工小学的720名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进行基线调查.随机选择其中的2所学校作为干预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营养健康教育,具体包括营养与专题讲座、营养知识征文、制作宣传册,另外2所学校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教育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7.6%提高到干预后的83.3%(x2=273.568,P<0.01),对营养健康的积极态度率由干预前的85.2%增加到干预后的99.1%(x2=49.677,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由干预前的60.7%增加到干预后的76.4%(x2=16.826,P0.05).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民工小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饮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某贫困县中小学生零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困地区中小学行之有效的零食营养教育模式,以增强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贫困地区4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和1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目标人群。基线调查四~六年级823名小学生和661名初中生的零食营养KAP,采用综合性的营养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仅有4.2%的学生听说过《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干预后有60.6%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或看见过该指南(χ2=1 078.24,P0.01)。干预后,调查对象对牛奶营养价值的回答正确率提高22.1%(χ2=193.38,P0.01)。对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回答正确率提高43.0%(χ2=554.04,P0.05)。干预前后学生对奶类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掌握均较好,干预后提高2.1%(χ2=2.78,P0.05)。干预后,大部分学生对零食相关知识有正确认识。调查对象干预后选择零食主要考虑是营养因素的正确认知率提高23.2%(χ2=208.01,P0.01)。86.39%的学生认为了解零食消费指南的相关知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94.15%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89.4%的人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及他人;而对在了解零食消费指南之后,有91.91%的人将严格按照或基本按照该指南来做。结论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方法对贫困农村儿童少年进行零食的营养知识教育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值得在贫困地区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评价学校对肥胖儿童进行群体性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条件基本相同的两所小学,1所为干预学校,1所为对照学校。干预学校开展"中国/WHO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照学校不开展相关活动。2004年4月完成基线调查,然后对两所学校各820名学生进行持续4年的跟踪监测,并于每年的4月分别对两所学校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和全体教职工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身高测量和体重测量。结果厦门市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营养过度和饮食行为偏差,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干预校学生的肥胖率和超重率显著下降,分别从原来的28.3%和17.4%下降到9.9%和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22,P0.01);知识、态度、行为的正确率显著提高,分别从原来的51.5%、82.7%和59.4%提高到95.3%、99.1%和9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结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肥胖儿童进行群体性干预的效果显著,为儿童肥胖干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上海市初中学生中开展由校外医学专业人员进行的性生殖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模式,探讨该干预模式对青少年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上海市2个区的4所初级中学作为研究现场,选择其中2所为干预组,另2所为对照组,以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研究。在考虑基线水平的情况下,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差异。结果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的分布较为均衡。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基线调查时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上大部分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终末调查时干预组较对照组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效避孕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明显为高(χ2值分别为4.557、3.947、4.195、4.478、5.830,均P<0.05)。在对待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也存在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12.445、7.326、9.303、5.971,均P<0.05)。结论由校外医学专业人员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模式可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性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态度,在当前性教育师资缺乏、家长性教育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是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波市初中生吸烟相关知、信、行水平,为评价"无烟学校清风行动"的项目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宁波市6个区的初中生,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群进行基线和终期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和编制的"宁波市中学生控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调查表"。结果干预组学生的终期知识知晓率、态度和信念持有率和吸烟尝试率分别为81.49%,89.75%和15.14%,较基线的69.66%,85.46%和7.11%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学生的终期与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策略和措施是有效的,学校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有效场所,需注意传播控烟知识的全面性和控烟正向功能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814-817
为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北京、烟台小学生和教师知识水平、饮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基于学校的科学的营养教育模式,以北京市西城区、烟台市福山区2个城市地区8所学校(干预组5所、对照组3所)的小学生1 072名、教师374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开展营养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教师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的变化。干预组、对照组营养知识得分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营养知识知晓率、饮食行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对营养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营养知识得分均有提升(P0.05)。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在干预后早餐营养状况有所改善(P0.05)。小学生及教师西式快餐的消费比例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营养知识教育很有必要,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宣教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促进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某市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某市在校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和行为,为开展小学生的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从每所小学的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9人,对有效调查的238名小学生进行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洗手行为中,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最高;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6.5,10.8,9.5,P值均<0.01);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的频次高年级高于低年级(H=9.0,P<0.05),女生高于男生(Z=-2.6,P<0.01);对洗手可防疾病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P值均<0.05);对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高于低年级(χ2趋=15.4,15.9,34.0,7.9,P值均<0.01);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结论 小学生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应通过学校和家长2个途径深入开展,重点人群是低年级小学生.  相似文献   

18.
评估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学生洗手行为的改变,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洗手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于2016年上海市17个区各选择1所中小学作为干预校,并同时各选择1所学校作为对照,共有17所干预学校和17所对照学校,每所学校分别观察20名学生.干预学校从硬件改造、制度的建立和卫生管理、健康教育3个方面开展干预.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观察学生的洗手行为并记录,分别在2016年5,11,12月和2017年5月开展4次观察(分别视为基线、评估1、评估2、评估3).采用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基线时干预组便后洗手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在评估1、评估2、评估3时便后洗手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0,24.23,38.88,21.71,P值均<0.05).基线时干预组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后洗手、课后洗手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在评估1、评估2、评估3时课后洗手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2,33.79,54.64,13.99,P值均<0.05).基线时干预组与对照组饭前洗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在评估1、评估2、评估3时饭前洗手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1,42.19,27.82,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之后在不同的季节干预效果显著,并且干预的效果持续1年之后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武汉市洪山区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及膳食结构状况,进行膳食营养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社区干预方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某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218名)和对照组(222名),基线调查后,对干预组进行以“营养课堂”和知识讲座为主的膳食干预,干预时间为2个月,同时对干预组看护人也进行干预。  结果  基线时,两组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钙、硒、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入达标率均低于5%;蔬菜类、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达标率不足5%。干预后,膳食营养素方面,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2~8.65,2.62~8.46,P值均 < 0.05)。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谷薯及杂豆类摄入达标率由55.5%增加至68.8%,畜禽肉类摄入达标率由45.9%增加至56.4%,同时也均高于对照组(56.3%,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3.25,4.39~14.13,P值均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营养素摄入达标率低、膳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今后可多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营养教育,通过营养课堂、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同时对儿童及家长开展营养教育,有效改善流动儿童膳食结构及其他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对改善4~6年级小学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整群随机试验,在我国西部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抽取12所小学,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以学生自填的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进行基线调查,在其基础上根据当地情况编制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的辅助材料,对干预组全体学生实施每周0.5学时共2学期的试点教学干预,以相同的调查工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终期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个体及群组水平的随机效应及处理因素的固定效应。结果 基线调查共抽取4~6年级学生378人,两组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无失访群组。终期调查共抽取478人,干预组在个体水平上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群组水平上知识与行为得分的前后变化均高于对照组,但态度得分变化差异较小。混合效应模型参数显示,干预是终期调查时影响知识得分的显著因子(P=0.015)、但对态度和行为得分无明显效应(P>0.05)。结论 教学干预可提高4~6年级小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的认知,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还需更长时间和更大样本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