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国家培育各类创新型青年人才、推动国家科技源头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1])。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实践科学~([2])。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免疫学也是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与支  相似文献   

2.
建立全方位能力培养的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国际教育中,把知识(Knowledge,K)、能力(Ability,A)、素质(Quality,Q)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面对新世纪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生全方位能力培养是一流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与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从某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科技部将采取4项措施,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加快推进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速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联盟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尖子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正冯元桢(Yuan-Cheng Fung)先生是国际著名力学家,现代生物力学的创始人,有"生物力学之父"美誉。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力学和生物流变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从建设之初就得到了冯元桢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979年秋天11月9~22日,冯元桢先生在重庆大学举行了生物力学讲习班,着重讲解了生物力学的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校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最好的本科教育"为首要目标培养新世纪本科人才的主要策略。本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医学通识教育课程"瘦身新概念"中引入跨学科课程建设,采用PBL结合TBL的教学手段,取得初步进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24(4):F0003-F0003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整合和组建的新学科,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为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现拟建立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面向海内外诚聘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7.
蔡力民 《医学信息》2008,21(12):2191-2193
医学科学研究是打造优势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对促进单位学科发展和卫生人才梯队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实力和科技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谢谨  李涛  陈明  杨靖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1):173-174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要素与实施路径,提出办好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一流医学本科专业必须紧抓"三个建设导向"(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全面发展导向、学生德才兼备产出目标导向)和"四个一流"支撑(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教研科研、一流教学条件)的观点,从而为进一步推进省属医学教育教学创新和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提供实践方略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是我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每三年举办一届,其宗旨是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学科发展。该系列会议经过2001(首届,北京)、2004(第2届,上海/成都/北京)、2007(第3届,广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医药生物技术的繁荣与发展,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深圳国际生物技术创新论坛暨展览会"将于2012年12月13–1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以"生物产业链上的高成长机会"为主题,将组织国际一流的、具代表性的生物企业参展,推动生物产业链上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多学科交叉贯通式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手段."口腔医学-化学"创新性学科交叉平台的构建基于学科交叉创新的思想,顺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进行学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实践过程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模式.实施效果显示,创新性平台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参与的各专业学生综合科研能力及实验安全意识."口腔医学-化学"创新性学科交叉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有望为未来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与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着力推进"以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今天,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应密切结合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保证基本技能与技术培养的基础上,侧重点应该是与运动实践相  相似文献   

13.
正"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是我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每三年举办一届,其宗旨是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学科发展。该系列会议经过2001(首届,北京)、2004(第2届,上海/成都/北京)、2007(第3届,广州)、2010(第4届,重庆)和2013(第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充分利用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精品课程工程的关键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是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在我国生物力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该系列学术会议对我国生物力学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关交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血管学科的前身是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学科。1974年丁文祥教授率先在我国建立了小儿心胸外科,在小儿心内科的配合下开创了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先例。30余年来,在丁文祥教授、苏肇伉教授和徐志伟教授三代学科带头人的率领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与美国HOPE基金会建立了儿童心脏病诊治培训中心后,建成国际一流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学科在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学科,1995年又被列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997年列为高校“211”工程,2001年又被上海市卫生局列为临床医学诊治中心,重点投入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该学科要求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对该学科研究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背景与培养侧重点不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异。本文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征与现状分析人手。介绍了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并结合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强大的工程背景、夯实的医学研究与实践发展平台,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跨学科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同时从科研选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对培养过程管理进行了展开讨论。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恰逢<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第五届编委会成立.本届编委会是本刊创刊以来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一届编委会;年龄梯次更加合理,特别注意遴选了学术研究活跃、热爱期刊工作的中青年专家进入编委会;学术水平更加突出,均为国内外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相信有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共同参与,<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一定能得到突破和创新,使本刊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本文通过加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梯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实验平台基地建设、完善学科教学和科研制度,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医学教育与人类生命休戚相关,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教育模式也在创新中不断完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不仅要反映学科最新进展,还要生动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所以医学生对教材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1])。人体解剖学是一门讲授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古老学科,被视为其他医学学科的奠基石,本文对目前国内解剖学教材特点、现状和建设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旨在为加强解剖学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