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在诊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司马迁的史记中说:“今之言脉者、由扁鹊也。”虽然也有人认为脉学不是扁鹊的创造,但是到了扁鹊时代,脉学已经应用于临床,这是无可非议的了。扁鹊的诊法与内经诊脉法大致相同,是以三部九候为基础的,也就是遍诊人体表露之各动脉,与此同时还存在有人迎与气口的诊法,及诊寸口脉法。三部九候虽然是非常精细了,但是应用起来不方便,有些动脉波动较小,诊查起来也有一定的困维,除了某些特殊的疾病以外,这种遍诊全身动脉的方法,意  相似文献   

2.
卢敬之《脉学指南》引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脉诊的相关论述,对脉诊的形成原理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深入阐释五运六气内在机理的同时,强调了人身秉天地之气而生,亦受天地之气变化的影响,临证察脉当天地人同参,才能明晰脉象变化的内在原因。对脉象分类、脉形特点以及各脉象的所主病证,卢敬之则结合陈修园脉诗八首,并进行细致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卢敬之取法仲景,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脉诊的临床运用进行分条论述,叙述唯恐不周,临证注重胃气的强弱,辨证讲求方脉相应。纵观全书,《脉学指南》为一部理、法、用一体的脉学专著,书中所阐发的脉学思想对脉诊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临床诊疗的准确性都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脉学管见     
脉学在中医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缺乏客观上的标准,文献记载又往往不一致,故学习时也就只能“按图索骥”地各自领会,自不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使这一在唯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诊断方法,在学习和理解方面增添了难度。现就数十年临床摸索,结合物理原理,包括血液流变学和力学等,略谈管见于下。脉象的出现受心力因素、血管因素、血液因素、血管外因素等的综合支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四诊”之一,是我国诊断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独特的创造。我国的脉学发源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籍《内经》、《难经》中都有记载。但将脉学作为专门学问进行研究并作出成绩的,是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晋王叔和,方脉之科;撰成要诀,普济沉疴”。这是明代陈嘉谟在他纂辑的《本草蒙荃》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来赞颂王叔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药复方脑脉通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进行分离,采用MS和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组分F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20(S) -人参皂苷-Rg3、芒柄花素、齐墩果酸、芹糖基葛根素、1,3-二羟基-2-甲基葱醌.结论:鉴定出的化合物均为首次自脑脉通复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法主要有古遍诊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和太素脉法,并相应形成不同的脉学流派。以秦越人、淳于意为核心的齐派医家倡立、西晋王叔和发展并完善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对中医脉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医学的主要脉学流派。  相似文献   

8.
金氏脉学致力于脉诊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脉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思想,提出了脉应与脉相、脉动与脉点等基本要领及病脉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以脉诊为手段,以数学为量化工具,对疾病基本做到了定位、定性、定量诊断,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难经》承《内经》学术思想之说,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内经》的脉学理论,对脉诊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法及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生理脉象随四时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各种病理脉象的描述及其包含的病理信息和意义、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的辨证关系等问题的记述奠定了中医学经典脉学理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早期脉学文献研究上,运用和发挥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同时阐明了二重证据法对早期脉学文献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脉象图与脉学研究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脉象图研究的历史,脉象图原理和研究方法,中医脉象研究的近期成果及脉象图研究展望。重点在于综合介绍我们“脉图及脉图仪科研协作组”在中医脉象研究方面迄今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材料来源于协作组各成员单位,主要是南昌市第二医院、解放军九二医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和江西中医学院。一、脉象图研究的历史回顾脉诊是中国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医学家已经懂得以手指触觉在人体整体条件下获取脉搏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医》2021,39(12):221-222,封3
  相似文献   

13.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14.
仲景论脉在其著作中占很大的比重,是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于其诊脉的规律性之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现就笔者学习的粗浅体会,不揣鄙陋,分述如下: 合二书,以溯洄《内》、《难》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简明详实的资料纵览脉学的研究进展,客观地评述了脉学的现状,从而肯定地指出了脉学研究中存在的症结,并因此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医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基本诊断技术,对脉诊的研究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把握阴阳气血以及人体内气化过程的规律是研习脉学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将干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和能量代谢作为人体生命现象中两个核心的生理过程,并且作为阴阳概念的生理学基础。在以血管为核心的局部组织器官中,能量代谢过程和干细胞分裂分化过程仍然是组织器官生理代谢和细胞更新的核心所在,并构建了血管、血管内容物以及血管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血管内的能量物质被氧化成能量的代谢终产物,同时血管内的干细胞迁徙到细胞血管外分裂分化以替代死亡细胞。因此,对脉象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桡动脉波形、节律,更需要关注桡动脉三维空间、血管壁、血管内容物以及血管同周围组织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临床常见脉象,而且还能够通过上述脉象揣度人体内气血运行状态从而形成对病机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脉学三议     
一中医脉学导源于《内经》。其中《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三篇,顾名思义是脉学的专论。此外,《玉机真藏论》《大奇论》中,论脉的内容也不少。对诊脉的方法,脉诊的意义,脉象与人体生理变化,与病证发展,与患者体质、情绪等的关系,论述颇详。根据医生指头下的主观感觉,描述了浮、沉、滑、涩、大、小、长、短、虚、实、微、细、软、弱、弦、洪、缓、急、  相似文献   

18.
<正>5月1 6日~17日,第四届国际扁鹊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国际中医养生技术交流会议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象思维与扁鹊脉法研究交流平台。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国医大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杨阳作主题报告,国内外知名象思维与扁鹊脉法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专家认为,加强  相似文献   

19.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脉象的宽度与脉象的长度、深度、力度、频率、节律、流利度、紧张度以及均匀度等统称为脉象的八大要素。如何把脉象的宽度客观地表达出来是近年来脉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所介绍的研究方法就是以古代中医典籍对脉象宽度的认识为理论依据,以目前国内外对脉象宽度的研究成果为参考,在充分考虑宽度类脉产生原因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脉象宽度检测装置,对脉象的宽度进行客观化、定量化检测。通过检测,力求建立一套针对脉象宽度的新型检测方法,在临床采样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初步建立脉象宽度的量化指标,将脉道粗细客观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