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文汇 《北京中医》1998,17(1):59-59
临床中,许多疾病都以汗出为主症或兼症出现,在辨证过程中,能分清“汗证”的寒热虚实,往往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环节。所以临床医生对有汗(如自盗汗、冷汗、黄汗、绝汗等)的鉴别治疗普遍关注,而对无汗与疾病的关系则重视不够。临床常提“无汗”之症,首选太阳伤寒...  相似文献   

2.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的病因学,渊源于《内经》,奠基于《金匮》,完备于《三因方》。宋代陈言创立的三因病学,是以相对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病因学分类法,由于比较切合临床实际的运用,从而多被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仍不断有人对此提出非议。即“三因统属外因,可用邪气来概括,至于内因则是正虚而不是七情,再如金刃虫兽所伤,则更是外因起着绝对作用,根本与内因无关,又何言不内外因?”其意乃三因病学是不能成立的,笔者庶难苟同。  相似文献   

4.
论太阳病汗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正>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十分重视温病过程中汗液排泄的特点,以之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全书有近四十条论及汗的辨治,涉及上、中、下焦三篇,卷四“杂说”中还首列“汗论”,专门阐述汗的生理病理、治疗原则,内容丰富、翔实,读后颇有启发,故笔者不揣浅陋,就《条辨》中有关“辨汗”之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8.
9.
病机司其属辨汗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解释人体脏气平衡的生理和病理模式.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疾病的病机关键,汗证即是阴阳失衡的临床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生理性汗、病理性汗、五脏之汗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0.
“辩证”与“辨病”朱邦贤有病始有证,惟辨病方能识证,惟识其病证而后可以施治,故病之与证密不可分,两位一体者也。病者为本、为体,证者为末、为象;病不常变而证多变,病有定分而证无定。医者但能辨识其病,把握疾病之本质及其传变规律,即可洞察因人而异、诸般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从病机角度进行辨析,并以临床易怒疾病的为依据,阐明“易怒”病机当以肝阳升动太过为主,以及治疗立法,遗方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3.
“怒”是人类的神志活动反映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情绪表现。鉴于近年来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对“易怒”的解释颇存殊异,故有必要加以辨析如次。1 问题的由来远在《内经》中,即有不少篇章从肝论怒,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素问·脏气法时论》称  相似文献   

14.
周银香  刘锦灿 《光明中医》2009,24(3):412-413
《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汗”精辟独到的论述及对与汗相关的临床经验见解,成为后世医家的辨治准绳。篇中明确提出汗法的用法要点,如以汗出辨虚实、应汗当汗、汗法有度等,或论汗与血津液、阳气密切相关,现阐述如下:1汗与营卫相关《素问&#183;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反映体内阴阳的平衡与否。汗乃人体阴津阳气互相作用的产物,为阳气所主,阴津所化。营属阴,卫属阳,汗与营卫密切相关。外邪袭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太阳病,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辨治头汗出的常见证型有阳明湿热发黄证、气血两燔证、实热结胸证、少阳胆热夹饮证、阳明血热出血证、阳明热郁证、产后郁冒证,以及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等,以此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汗,是阳气阴精蒸化而成,正常时通过卫气司毛孔开合的作用排出体外。病理状况下,因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可导致无汗或多汗、自汗、盗汗等。1汗证基本治法概述早在《内经》中有关汗的论述有100余处,而《针灸大成》对汗的论述增加了相应的治法,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便是合谷、复溜。但其所述却令人费解,如:"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无汗更将合谷  相似文献   

17.
“病”和“证”是相联系的,“病”是“证”的基础。“证”是“病”的产物和机体病理的真实反映。所以,在诊断上不能以提出病名为满足而得到治法的依据。“辨证”的特点是整体观。而辨证与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辩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判断和治疗的过程。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依靠西医诊断,选用中医方药治病。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现对此提出个人如下看法。一、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辨病”,主张从“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凡“疾病”都有病因、发病机理、证候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并非只靠祖国医学的辨证,也不是仅凭现代医学的辨病,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现就如何认识并应用这两者的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并非只靠祖国医学的辨证,也不是仅凭现代医学的辨病,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现就如何认识并应用这两者的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