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3.
5.
6.
7.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8.
9.
病机司其属辨汗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解释人体脏气平衡的生理和病理模式.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疾病的病机关键,汗证即是阴阳失衡的临床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生理性汗、病理性汗、五脏之汗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0.
12.
13.
14.
《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汗”精辟独到的论述及对与汗相关的临床经验见解,成为后世医家的辨治准绳。篇中明确提出汗法的用法要点,如以汗出辨虚实、应汗当汗、汗法有度等,或论汗与血津液、阳气密切相关,现阐述如下:1汗与营卫相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反映体内阴阳的平衡与否。汗乃人体阴津阳气互相作用的产物,为阳气所主,阴津所化。营属阴,卫属阳,汗与营卫密切相关。外邪袭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太阳病,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辨治头汗出的常见证型有阳明湿热发黄证、气血两燔证、实热结胸证、少阳胆热夹饮证、阳明血热出血证、阳明热郁证、产后郁冒证,以及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等,以此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病”和“证”是相联系的,“病”是“证”的基础。“证”是“病”的产物和机体病理的真实反映。所以,在诊断上不能以提出病名为满足而得到治法的依据。“辨证”的特点是整体观。而辨证与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辩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判断和治疗的过程。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做法,依靠西医诊断,选用中医方药治病。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广泛开展,对“辨病”和“辨证”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现对此提出个人如下看法。一、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辨病”,主张从“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凡“疾病”都有病因、发病机理、证候表 相似文献
19.
王翔艳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60-2361
笔者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并非只靠祖国医学的辨证,也不是仅凭现代医学的辨病,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现就如何认识并应用这两者的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翔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60-2361
<正>笔者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并非只靠祖国医学的辨证,也不是仅凭现代医学的辨病,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现就如何认识并应用这两者的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