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烟台市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1:1配对原则,选择101例原发性肝癌病例和对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人肝病史(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史)、家族肝病史(一系三代、本人及上下各一代,肝病史包括急慢性肝炎史、肝硬化史及肝癌史)、吃咸鱼史、饮酒史、HBaAg、HBsAb、HBcAb、HBcAbIgM、HBeAg、HBeAb、HBV总感染率与原发性肝癌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本人肝病史(OR=25.9141)、家族肝病史(OR=16.2822)、HBsAg(OR=10.1362)、HBcAb(OR=14.2186)、HBeAg(OR=4.9308)、HBeAb(OR=9.0879)、HBV总感染率(OR=6.3566)是烟台市居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而HBsAb(OR=0.2842)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因子。结论 原发性肝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其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等策略来控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9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以同期住院的41例HBV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各指标对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长期吸烟和饮酒史(OR=2.980)、未抗病毒治疗(OR=2.111)、合并糖尿病(OR=1.782)、HBV DNA(+)(OR=1.791)、抗-HBe(+)(OR=2.010)、HBs Ag(+)(OR=2.131)、肝癌家族史(OR=1.811)等是HBV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肝硬化患者若伴有HBV DNA(+)、抗-HBe(+)、HBs Ag(+),或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及糖尿病,则存在较高的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广东顺德地区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癌发生的家庭相关模式以及HBV感染对肝癌家庭相关的影响。方法20062008年在广东顺德进行原发性肝癌的病例对照家系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危险因素与肝癌的关联,父母受累、同胞受累与先证者肝癌关联的OR值描述肝癌的家庭相关。结果在未考虑HBsAg状态时,同胞表型与肝癌的关联OR值为3.34(95%CI:1.149.75);父母表型与肝癌关联的OR值为0.92(95%CI:0.332.56)。考虑HBsAg状态后,同胞表型和肝癌关联的OR值有所降低,为2.94(95%CI:0.949.25);HBsAg阳性可增加肝癌的风险,调整的OR值为4.38(95%CI:2.447.87)。结论广东顺德地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癌具有家庭聚集性,主要表现为同胞间的相关,且受HBV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福州地区388例肝癌新发病例和388例对照,使用多因子降维法(MDR)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根据MDR模型结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交互项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危险度。结果 MDR最佳模型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吸烟和饮酒的交互作用,该模型的检验样本平衡检验准确度为82.73%,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3/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肿瘤史、吃霉变食物和喝茶,HBV感染主效应〔OR=5.722,95%CI(1.809,18.418)〕和交互作用〔OR=5.646,95%CI(1.655,19.259)〕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HBV感染是主要因素,吸烟和饮酒是辅助因素,它们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肝癌的病因预防和人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23例和同时期住院的其他非肝癌患者443例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中,HBV感染、吸烟、剩饭菜、腌制食品、饮酒、饮茶、蔬菜的OR值及95%CI分别为33.532(13.943~80.644,P<0.001)、4.180(1.808~9.667,P=0.001)、4.173(2.205~7.901,P<0.001)、2.915(1.178~7.218,P=0.021)、1.378(1.011~1.878,P=0.042)、0.199(0.075~0.525,P=0.001)、0.053(0.026~0.106,P<0.001);女性中,HBV感染、饮酒、油多的饭菜、剩饭菜、文化程度、蔬菜、饮茶的OR值及95%CI分别为41.949(8.548~205.857,P<0.001)、37.012(1.266~108.246,P=0.036)、5.375(1.297~22.271,P=0.020)、4.254(1.727~10.480,P=0.002)、0.098(0.029~0.334,P<0.001)、0.011(0.002~0.055,P<0.001)、0.010(0.001~0.194,P=0.002)。结论:HBV感染、吸烟、饮酒、吃剩饭菜、吃腌制食品及油多的饭菜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常吃蔬菜、饮茶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中国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其双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探讨Gibbs抽样方法在meta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订meta分析的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经分析筛选,有16个研究纳入。在WinBUGS上由二项分布建模,拟合3个Logistic模型,通过Gibbs抽样得到3组(HBV感染,HCV感染及双重感染)参数的后验分布。结果 HB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01为2.86(合并优势为OR为18.05,95%可信区产CI为10.71-28.80),HC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01为2.49(合并OR13.11,95%CI为5.28-27.02),双重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11为4.49(合并OR为93.54,95%CI为49.44-167.30)。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HBV,HCV感染均为中国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双重感染大大增加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Gibbs抽样能灵活地地复杂问题进行meta分析,特别是当经典方法不适用时。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HBV和HBV—M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②方法利用酶免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进行HBV—M检测,采用PCR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进行HBV的检测,分析各组病例发病年龄与乙肝病毒的关系。③结果HBsAg、HBsAb、HbcAbFn性较易发生原发性肝癌,HBsAbFn性患发生肝癌的年龄较早。④结论HBsAg与HBsAb的转化非常重要,而前C基因、X基因,甚至S基因等结构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为预防肝癌的发生,必须对乙型肝炎患积极进行一期和二期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国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其双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 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 ,探讨Gibbs抽样方法在meta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订meta分析的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 ,经分析筛选 ,有 16个研究纳入。在WinBUGS上由二项分布建模 ,拟合 3个Logistic模型 ,通过Gibbs抽样得到 3组 (HBV感染、HCV感染及双重感染 )参数的后验分布。【结果】HB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 μ10 为 2 86 (合并优势比OR为 18 0 5 ,95 %可信区间CI为 10 71~ 2 8 80 ) ,HC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 μ0 1为 2 4 9(合并OR为 13 11,95 %CI为 5 2 8~ 2 7 0 2 ) ,双重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11为 4 4 9(合并OR为 93 5 4 ,95 %CI为 4 9 4 4~ 16 7 30 )。【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 ,HBV、HCV感染均为中国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双重感染大大增加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Gibbs抽样能灵活地构造模型对复杂问题进行meta分析 ,特别是当经典方法不适用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CV、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84例原发肝癌患者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肝癌组HBV感染率为84.52%,对照组为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b(+)、HBcAb(+)、HBsAg(+)感染模式最多,达50.00%;HBV—DNA阳性率64.29%。原发性肝癌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原发性肝癌组HCV感染率4.76%。结论HCV、HBV感染是发生原发肝癌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应定期对HCV、HBV感染患者行血清AFP、B超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主要的病原学因素[1].慢性HBV 感染者中PHC的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高约200倍[2].本文分析了76例PHC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AFP.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与AFP含量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原发性肝癌 (HCC)发生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HCC患者血清HBV、HCV及TTV标志进行检测 ,并与 68名健康对照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 5 3例原发性肝癌中 ,乙肝病毒感染为 77.4% (4 1/ 5 3 ) ,TTV、HCV及HBV与HCV重叠感染分别为 7.5 5 %、3 .77%和5 6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TTV、HCV及HBVHCV重叠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肝癌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刘涛  孙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8-3859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模式与AFP定量变化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方法:对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RIA法进行AFP检测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后每2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2a~5a追踪随访。结果:189例中146例AFP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升高。随访中HBsAg、抗-HBe及抗-HBc3项阳性(即"小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11例(15.5%)均发展为肝癌;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即"大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3例(4.8%)发展为肝癌;HBsAg、抗-HBc2项阳性组中1例AFP稳定上升型发展为肝癌。一过性升高和一直未升高型均未出现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感染模式动态监测AFP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结局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基因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乙型肝炎(AHB)7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38例,肝细胞癌(HCC)34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R基因型。结果:HLA-DR1基因型频率在LC和HCC组显著高于AHB组(χ^2=8.495,P=0.004),较CHB组也显著升高(χ^2=5.667,P=0.017);HLA-DR8基因型发生频率在CHB、LC和HCC三个HBV慢性感染组间无显著差异(P=0.034),而在AHB组显著低于HBV慢性感染组(χ^2=8.830,P=0.003);HLA-DR13基因型频率在AHB组显著高于CHB组(χ^2=26.876,P=0.000)及LC和HCC组(χ^2=6.413,P=0.011),而LC和HCC组又高于CHB组(χc^2=6.479,Pc=0.011)。结论:HLA-DR1基因型可能与HBV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而HLA-DR8基因型则对HBV感染的慢性化有促进作用,HLA-DR13基因型可有助于HBV的清除,但在HLA-DR13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麦强才  罗婷  颜幸杰  孟南南 《海南医学》2014,(10):1423-1426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状况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8例,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HBV DNA。取145例患者的HBV DNA均值即5.877 lg copies/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两组的病例组成、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三组患者的年龄、ALT、Alb、TG、CHO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的年龄、ALT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 Alb、TG、CHO比慢性乙型肝炎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HBV DNA组和低HBV DNA组比较,只有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48,OR=7.673)、年龄(P=0.007,OR=1.099)、ALT (P=0.013,OR=8.343)、Alb (P〈0.001,OR=12.431)、TG (P〈0.001,OR=4.212)、CHO (P=0.001,OR=3.332)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TG、CHO水平降低,乙型肝炎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程度加大,临床上对低水平的TG、CHO患者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海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基因型在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这些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转氨酶谱、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63例就诊有HBV感染的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临床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HBV基因型;同时收集患者的民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检测了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44例未获得有效的基因型数据。在检测出具体基因型的163例HBV感染者中,HBV B基因型25例占15.3%,HBV C基因型132例占81.0%,HBV B/C混合型6例占3.7%。HBV基因型之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疾病状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BV C型感染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ic 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HBV B型感染者。所有HBV C基因型患者中,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占的比例最高。患者ADA数值与HBV基因型的状态有明显关联,ADA值升高的患者,感染HBV B型病毒的可能性增加(P=0.044)。结论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 C型为主,HBV C型感染者的肝脏功能更容易受损,ADA数值较低,临床上易向肝硬化及肝癌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李钢 《医学综述》2012,18(11):1666-1669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也是诱发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HBV的慢性感染,而约有1亿人死于HB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由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编码的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反式激活蛋白,在病毒的复制和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HBx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CHI3L1)表达水平的关联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359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108)、乙肝肝硬化组(n=92)、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n=98)和乙肝相关肝癌经治组(n=61),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CHB组、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组的血清CHI3L1表达水平分别为47.57(32.74,54.75)ng/ml、80.45(56.69,126.80)ng/ml、143.92(94.97,287.87)ng/ml、149.36(68.75,273.4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血清CHI3L1鉴别诊断CHB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06(0.632~0.780)(P<0.001),与血清AFP相仿;但其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的AUC为0.484(0.400~0.567)(P=0.698),显著低于血清AFP。在校正了HBeAg、肝癌个数和大小、有无癌栓和远处转移、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等混杂因素后,HBV-DNA、年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为影响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相关肝癌初发患者血清CHI3L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P=0.046),但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P=0.003),而与复发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血清CHI3L1表达水平随着慢性HBV感染疾病的进展而上调,特别是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显著升高。对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其表达水平与年龄、病理学、病毒学、治疗手段以及是否复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新发感染的行为影响因素,为降低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 58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随访观察期内新发生HBV感染的114名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按年龄±2岁,从队列人群中以1∶2的比例匹配228名同期未发生HBV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队列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问卷内容包括乙肝家族史、外伤史、受/献血史、个体相关行为特征、糖尿病严重程度和糖尿病治疗管理相关行为等,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队列人群的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检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相关行为因素。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4岁和6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乙肝家族史(OR=13.052,95%CI:3.799~44.847)的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风险增加;规范使用采血/注射装置(OR=0.189,95%CI:0.082~0.436),使用安全锁卡式血糖针(OR=0.142,95%CI:0.073~0.276)、静脉采血针(OR=0.019,95%CI:0.001~0.262)和在家自检血糖(OR=0.466,95%CI:0.222~0.980)的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风险降低。  结论  乙肝家族史是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管理过程中,规范使用采血/注射装置,使用更安全的采血针类型和自检血糖能够降低其发生HB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