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胰岛素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1 ~ 52岁,平均(32±15)岁.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性、定位检查确诊,并进行手术干预和随访观察.结果 7例为单纯性胰岛素瘤,3例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相关的胰岛素瘤;9例为良性肿瘤,1例为交界性肿瘤.10例均有典型的Whipp1e三联征.肿瘤直径<2 cm者占79.5%.手术切除肿瘤16个,其中12.5%位于胰头部,6.25%位于胰颈部,25%位于胰体部,56.25%位于胰尾部.术前定位检查发现的胰岛素瘤敏感性:经腹超声检查30.5%,多排螺旋增强CT 68.9%,薄层CT灌注扫描79.5%.术中定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术中多普勒超声检查100%.81.25%的病例可行肿瘤的局部摘除术.随访6个月~5年,10例病情稳定,血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 手术切除是胰岛素瘤的最佳治疗方式.薄层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是目前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首选方法,术中多普勒超声显著提高手术切除率.加强对胰岛素瘤的认识,早期诊断并合理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已被医患所认可。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5月笔者所在单位行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11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就诊时年龄21~62岁,平均44.8岁;病程8 d至4年,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均为胰岛素瘤。10例在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肿瘤,其中行胰岛素瘤切除术8例(胰腺颈部2枚,体部5枚,尾部2枚);2例行胰体尾切除术(胰腺体部1枚,尾部1枚)。11例均行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10例患者发现肿瘤,共11枚,1例腹腔镜超声未探及肿瘤,终止手术。手术时间85.0~380.0 min,术中出血量10.0~530.0 mL。肿瘤切除30 min后,血糖升高1.5~2.3 mmol/L;术后第1天清晨血糖3.9~10.4 mmol/L,出院时血糖2.4~12.8 mmol/L。术后病理均为良性胰岛素瘤。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出现胰瘘(A级),2例出现反跳性高血糖。术后住院时间5.0~15.0 d。随访10~43个月,完整切除肿瘤的10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无肿瘤复发。结论:胰颈、体尾部表面及适合胰体尾切除的良性胰岛素瘤,腹腔镜下手术切除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监测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3例行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连续外周静脉血胰岛素检测的方法,直至确认胰岛素瘤完全切除。结果:3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直径1.0~2.5 cm,位于胰头钩突1例,胰尾2例。2例行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行胰体尾部分切除后胰岛素瘤切除术。通过术中胰岛素监测判断胰岛素瘤完全切除的准确率为100%,其中2例与术前影像学定位相符,1例通过术中胰岛素监测确认肿瘤定位。3例患者术后胰岛素、血糖均恢复正常,无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6~16 d,随访11~26个月,均未见胰岛素瘤复发。结论: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中,胰岛素监测的方法在判断胰岛素瘤定位、切除完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切除胰岛素瘤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胰岛素瘤围手术期的处理要点。方法:2002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胰岛素瘤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28~71岁,平均41.3岁,均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围手术期予以相应处理以保证安全施术。结果:29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至少有1项阳性;1例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前发生低血糖昏迷,经输注葡萄糖液抢救成功。2例肿块位于钩突者行开腹切除术,27例行腹腔镜手术,25例成功找到肿瘤并一次性于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肿瘤。3例术后发生轻微胰漏,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2~17d,平均4.6d。随访1~23个月,2例仍有发作性低血糖,1例血糖高(发病前有糖尿病),需口服降糖药,其余26例血糖正常。结论: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功能性胰岛素瘤的定位检出率。围手术期应注意监测和调控血糖,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瘤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对肿瘤行局部切除术11例,胰体尾切除3例(近期1例采用保脾术式),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结果 本组15例病例中,平均年龄40岁,其中1例异位胰岛素瘤;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体尾5例,胰颈2例,肠系膜1例.术前影像诊断明确肿瘤定位10例(67%),其余5例不能定位,经术中超声定位.术后胰瘘2例,术后昏迷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胰岛素瘤均表现Whipple三联征,定性诊断不难,关键在于术前及术中定位.术前不能明确定位者,应联合术中超声明确肿瘤部位.胰岛素瘤手术方式多为单纯肿瘤摘除;在单纯肿瘤摘除中常规使用超声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创性检查方法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的88例胰岛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48例;年龄15~74岁,平均46.5岁.结果 B超、增强CT、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磁共振成像、奥曲肽显像、超声内镜、腹腔镜超声和术中超声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9.3%(17/88)、52.4%(11/21)、95.5%(64/67)、1/6、30.0%(6/20)、83.9%(26/31)、8/8和5/5.其中8例多发胰岛素瘤患者共切除肿瘤31个,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术中超声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8.4%(15/31)和100%(14/14).结论 目前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诊断已进入无创检查时代,应首选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对于多发性胰岛素瘤的患者,术中超声在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B型超声检查(IOUS)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共收治胰岛素瘤32例,均采用IOUS进行胰岛素瘤定位及指导手术。结果:术中触摸定位胰岛素瘤病灶27例(84.4%),IOUS定位31例(96.9%)。结论:IOUS能准确定位胰岛素瘤,并显示肿瘤与重要结构(如胆总管、胰管及重要血管等)的毗邻关系。IOUS不仅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了不必要的盲目胰腺切除,并由此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胰岛素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我科2008年1月~2012年9月住院的对13例胰岛素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主要技术环节。结果 13例患者在腹腔镜超声指导下成功实施镜下胰岛素瘤切除术,其中行单纯肿瘤切除术7例,胰体尾+脾切除4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2例,过程顺利,血糖监测提示手术效果满意,术后胰漏3例,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严重腹腔感染和大出血发生。随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行胰岛素瘤切除安全、微创、可行,尤其是结合腹腔镜术中超声可有助于胰岛素瘤的的准确定位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检查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胰岛素瘤术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采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术中采用超声检查定位肿瘤,并依据肿瘤的不同位置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施行手术.分析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检查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血糖值等指标.术后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7月31日.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用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20例患者中共检出21个肿瘤,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0.0%(18/20),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定位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0%(20/20).正常胰腺组织血流量值为(97±37)mL/(100 mL·min),血容量值为(20±14)mL/100 mL,渗透性值为(38±22) mL/(100mL·min).肿瘤组织血流量值为(170 ± 50) mL/(100 mL·min),血容量值为(26±14) mL/100 mL,渗透性值为(51 ±42) mL/(100 mL·min).其中肿瘤组织血流量值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血流量值(=5.58,P<0.05),而血容量、渗透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1.18,P>0.05).21个肿瘤位置分别位于:胰头部11个、胰体部6个、胰尾部4个.20例患者中,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岛素瘤摘除术19例(1例中转开腹手术),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例.手术时间为(146±54)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50 mL(20~1 000 mL),患者无术后出血、感染、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1例患者发生A级胰瘘、9例发生B级胰瘘.患者术前血糖为(3.8±1.0) mmol/L,术后60 min血糖为(6.4±1.8)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截至随访日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临床症状缓解率达100.0%(20/20).结论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定位能显著提高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提高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胰岛素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1988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8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38例患者均表现Whipple三联征.术前定位检查发现胰岛素瘤阳性率分别为:经腹超声 78.95%,CT 54.17%,MRI 33.33%,EUS 100.00%,DSA 40.00%.术中B超联合扪诊检查阳性率90.00%.其中34例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37次,包括胰岛素瘤局部摘除术28次,胰体尾 (或胰尾)切除术5次,胰体尾 (或胰尾)加脾切除3次.术后病理证实单发良性肿瘤32例,多发1例,有恶性倾向1例.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术后低血糖症状消失.术后胰瘘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Whipple三联征和反应性胰岛素/血糖>0.3是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术前诊断阳性率较高的是EUS、经腹超声和CT,术中扪诊联合术中超声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手段,肿瘤摘除术仍为胰岛素瘤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来治疗的30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0例均表现Whipple三联征。术前B超,CT,MR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34.8 %(8/23), 58.3 %(7/12),71.4 %(5/7),术中B超诊断的阳性率为87.5 %(7/8)。单个肿瘤27例,多发性肿瘤3例。单发者,位于胰头8例,胰体7例,胰尾12例;多发者,1例2枚肿块均位于胰体,另2例均为2枚肿块分别位于胰体和胰尾。行肿瘤局部摘除术21例,胰体尾切除术6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良性肿瘤29例,恶性1例。术后胰瘘4例,均经充分引流后治愈。30例术后低血糖症状均消失,随访27例,良性肿瘤术后4年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胰体肿块后治愈,恶性肿瘤术后3年复发,因腹腔转移死亡。结论:Whipple三联征,测定IRI/G比值是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术中扪诊联合术中B超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手段,肿瘤摘除术仍为胰岛素瘤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均表现Whipple三联征.术前BUS、CT及强化CT、MRI、DSA诊断阳性率分别为46.9%(30/64),58.2%(23/39),66.7%(18/27),91.7%(11/12).IOUS诊断阳性率为92%(23/25).单个肿瘤58例,多发肿瘤6例.单发者位于胰头19例,其中直径4cm 1例,胰体17例,胰尾22例;多发者6例均为2枚肿瘤,4例位于胰体,2例分别位于胰体和胰尾各1枚.治疗行肿瘤局部切除39例,胰体尾切除13例加作脾切除6例,胰尾切除8例加作脾切除4例,胰体表面肿瘤直径2cm行腹腔镜下单纯肿瘤摘除1例,自左向右分段切除(盲切法)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1例.良性肿瘤62例,恶性2例.术后胰瘘3例、急性胰腺炎4例均经非手术治愈.64例术后低血糖症状消失.62例良性胰岛素瘤术后随诊1~5年血糖正常,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4年和5年复发,再次手术发现胰尾近脾门处分别有直径1cm和1.5cm肿瘤,经胰尾切除后治愈.45例随访8年血糖正常,17例失访.2例恶性胰岛素瘤分别于术后3年和4年复发,因肝转移死亡.结论 Whipple三联征和测定IRI/G>0.3是定性诊断的依据.术中触诊联合IOUS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诊断方法.胰岛素瘤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31例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3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病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64例有不同的精神症状表现.空腹或发作时血糖均<2.8 mmol/L;胰岛素释放指数检测88例,均>0.3;术前B超75例,检出肿瘤8例;腹部CT68例,检出17例;腹部MRI 10例,检出5例;术中B超44例,明确肿瘤定位43例.手术方式:肿瘤摘除术88例,胰体尾切除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活检1例.130例术后血糖渐恢复正常,术后胰瘘20例,急性胰腺炎32例;常规应用术中B超后无胰瘘和胰腺炎发生.结论 根据Whipple三联征、胰岛素释放指数等明确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不难;手术探查联合术中B超是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诊断采用CT,MRI,SAOG,术前B超,IRI/G和术中B超(IOUS),敏感性分别为64.71%,50%,42.86%,15.38%,94.74%和100%。术前确诊率54.55%,手术探查的阳性率为90.91%;治疗采用肿瘤局部摘除术24例,远段胰腺切除术9例。治愈率为90.91%,并发症发生率33.33%,病死率3.03%。
结论:术中触诊联合IOUS基本上可定位诊断;根据胰岛细胞瘤的大小、部位、数目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5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为无功能性,48例(87.27%)功能性胰岛素瘤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且血胰岛素/血糖比值(IRI/G)0.3。术前超声,CT,MRI,内镜超声(EUS),术中超声和选择性动脉造影(DSA)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83.64%(46/55),62.07%(18/29),40.00%(4/10),100%(8/8),90.00%(9/10)和40.00%(2/5)。胰岛素瘤剜除术48例次,胰体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3例,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 cm者占95.00%(57个)。23.33%(14个)的肿瘤位于胰头部,33.33%(20个)位于胰体部,43.33%(26个)位于胰尾部,3例(5.46%)为多发性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胰岛素瘤,无恶性者。术后无低血糖症状发作,发生胰瘘1例。结论 Whipple三联征和IRI/G0.3可作为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依据。联合应用超声,CT,MRI和内镜超声多种方法进行术前定位。内镜超声在胰岛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阳性率最高;术中超声是有效的定位方法。肿瘤剜除术是胰岛素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胰岛素瘤的诊治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9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2例功能性胰岛素瘤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前空腹血糖值和胰岛素阳性率分别为92%和89%,IRI/G和C-肽的阳性率达100%.术前腹部超声、CT和MRI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是75%、36%和0%,而术中扪诊结合术中超声的定位准确率达100%.术中血糖监测,10例在肿瘤切除后1 h内血糖上升1倍以上,2例1.5 h后上升1倍以上.随访7例,均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3例胰瘘.结论 对疑有功能性胰岛素瘤的病例,除检测血糖、胰岛素外还应检测IRI/G、C-肽.术中扪诊及超声是肿瘤定位的有效手段.监测肿瘤切除后血糖变化,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判定肿瘤是否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胰岛素瘤的诊治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9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2例功能性胰岛素瘤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前空腹血糖值和胰岛素阳性率分别为92%和89%,IRI/G和C-肽的阳性率达100%.术前腹部超声、CT和MRI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是75%、36%和0%,而术中扪诊结合术中超声的定位准确率达100%.术中血糖监测,10例在肿瘤切除后1 h内血糖上升1倍以上,2例1.5 h后上升1倍以上.随访7例,均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3例胰瘘.结论 对疑有功能性胰岛素瘤的病例,除检测血糖、胰岛素外还应检测IRI/G、C-肽.术中扪诊及超声是肿瘤定位的有效手段.监测肿瘤切除后血糖变化,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判定肿瘤是否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瘤误诊探讨和诊治--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避免胰岛素瘤误诊 ,总结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4~ 2 0 0 3年 12月收治的 17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从发病到确诊 1~ 10年 ,平均 2 .5 4年 ,一年内确诊着 3例。占 17.6 4 % ,均有被误诊病史 ,最常见的误诊原因分别是反应性低血糖 (占 4 7.0 5 % )、癫痫、颅内病变。 5 2 .94 % (9/ 17)在确诊时有智力减退或反应迟钝 ,Whipple三联征 [胰岛素与血糖比值(I/G) >0 .3]。CT、MRI、术前B超、术中B超 (IOUS)诊断 ,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剜除术 9例 ,胰体尾切除 5例 ,楔形切除 3例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无低血糖发作。术后胰瘘 2例。结论 Whipple三联征I/G >0 .3是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术前MRI、B超 ,术中详尽扪诊联合IOUS可取得较为满意的定位诊断 ,据胰岛素瘤大小、部位、数目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是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年余诊治的72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4.72%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80.56%血浆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血糖(IRI/G)比值>0.3。术前定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腹部超声78.13%,CT(平扫或增强)60.97%,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100%,MRI 37.50%,内镜超声(EUS)72.73%,选择性动脉造影(DSA)28.57%。术中超声联合扪诊诊断阳性率92.31%。肿瘤最大直径≤2 cm者占88.75%。37.5%的肿瘤位于胰头颈部,27.50%位于胰体部,35.0%位于胰尾部。81.58%的病例可行胰岛素瘤局部剜除术。病理诊断均为胰岛素瘤,65例(90.28%)为功能性胰岛素瘤,7例(9.72%))为无功能性胰岛素瘤;4例(5.56%)为多发性肿瘤,2例(2.78%)恶性倾向,1例(1.39%)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结论:Whipple三联征和IRI/G>0.3可作为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应联合应用超声,CT,多排螺旋CT胰腺灌注,MRI,内镜超声和DSA多种方法进行术前定位。术中超声联合扪诊是简单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肿瘤的局部剜除术是多数胰岛素瘤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