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振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2-3323
目的:根据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测量值与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女性骨密度测量值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对观察组(206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206例正常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两组SOS值,T值和Z值。结果:观察组SOS值、T值和Z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33例(16.02%),对照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1例(0.49%),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该阶段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进行骨密度测量,及时发现估量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入组对象的腰椎、髋关节骨密度以及身高、体质量、激素水平,并分析骨密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受检者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842±0.150)g/cm~2,骨质疏松60例(24.19%),骨量减少97例(39.11%),骨密度正常91例(36.69%)。按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产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BMI、闭经、吸烟、运动、豆类摄入及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_2)、促黄体激素(LH)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H及闭经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运动及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问题,年龄增长、LH升高、BMI偏低、豆类摄入少、运动少及闭经均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207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84-118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OP)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试者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BMD)。以骨密度低于峰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推算杭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杭州市207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作率为29.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新都区人民医院就诊46~55岁的75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35例,年龄46~50岁,B组40例,年龄51~55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检测雌二醇(E2)以及骨代谢指标[I型羧基末端肽(CTX);I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同时采用螺旋CT机检测骨密度值(BMD)。采用Pearson法分析E2与骨代谢指标及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E2和BMD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的骨代谢指标(CTX,PINP,NMID)则低于B组(P0.05)。所有研究对象的E2水平与CTX,PINP,NMID水平均具有负性相关性(r=-0.312、-0.437、-0.571,均P0.05),与BMD水平具有正性相关性(r=0.412,P=0.034)。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能够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密度降低,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8.
郭俊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33-263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06例41~60岁围绝经期女性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前臂1/10和1/3部位的骨密度(BMD),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E2水平快速下降(P<0.01),随之前臂远端1/10和1/3部位的骨量均出现快速丢失(P<0.01),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46~50岁和51~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BMD的快速下降及OP患病率的升高与围绝经期血清E2的快速下降关系密切。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更年期门诊经骨密度(BDM)测量诊断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年龄在55~75岁之间的67例绝经后女性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 000mg/d,阿法骨化醇0.25μg/次,一天两次;对照组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 000mg/d。两组均连续服药48周。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及腰椎L2-4骨密度;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25羟维生素D3[25-(OH)D3]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及L2-4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部位BMD治疗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仅L2-4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TRACP及25-(OH)D3水平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血清BALP、TRACP及25-(OH)D3水平分别为(26.52±6.07)μg/L、(2.84±0.97)U/L、(53.91±19.04)nmol/L,治疗后分别为(21.85±5.96)μg/L、(2.37±0.88)U/L、(57.87±19.24)nmol/L,BALP、TRACP均呈显著降低,25-(OH)D3有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骨代谢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方法:对门诊或住院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骨质疏松情况调查。结果: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27.98%,患病率居中等偏下。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随着Kupperman评分的增加而降低,而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越高。结论: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情况有利于采取合理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运动等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 (BMD)与绝经年限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为防止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 5 0~ 75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185例询问其绝经年限 ,测定 T4 - L5椎体侧位摄片 ,并计算出楔形指数 ,检测其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率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和骨钙素 (BGP)成负相关。骨折年龄与非骨折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 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显示尿磷 /肌酐比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其它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D对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一定价值。BGP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是一项较敏感的生化指标。绝经年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预测和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与血清维生素D及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该院接诊的80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41~50岁组和51~60岁组。两组均行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并分析血清维生素D、雌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BMD的相关性。结果 41~50岁组的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总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低于51~60岁组(均P0. 05)。41~50岁组患者的Ⅰ型羧基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氨基酸中段骨钙素(NMID)水平均显著低于51~60岁组,BMD水平显著高于51~60岁组(均P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维生素D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E_2与CTX、PINP、NMI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BMD呈正相关关系(均P0. 05);血清FSH与CTX、PINP、NMID均呈正相关关系,与BMD呈负相关关系(均P0. 05)。结论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着密切联系,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BMD降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促进骨质吸收,降低BMD,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晓明  袁丽  李进军 《预防医学论坛》2005,11(4):F002-F002,38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2004年9~11月,随机选取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职工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148人,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为26.35%。腰椎低骨量检出率50~60岁为48.44%,40~49岁为9.52%;绝经者为61.70%,未绝经者为9.90%;体重低于60kg为36.92%,体重在60kg以上者的18.07%;身高160cm以下者为44.18%,160cm以上者为21.53%;以上各组间低骨量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社区内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骨密度测量和重要激素水平的检测。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720份。在接受调查的720名围绝经期女性中,骨质疏松173人,非骨质疏松547人。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雌二醇(E2)水平、体重指数(BMI)、年龄、末次月经时间、绝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4.86、16.06、21.04、10.52、13.0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H水平异常增高(OR=2.70,P<0.05)、已绝经(OR=1.76,P<0.05)是影响骨质疏松患病的危险因素;BMI高(OR=0.65,P<0.05)、个人月收入高(OR=0.72,P<0.05)、户外日照时间长(OR=0.69,P<0.05)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结论

绝经、PTH水平的异常升高是影响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女性应加强骨密度监测,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施以治疗过程中,分析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4月~2016年02月收治的10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分组通过随机数表法展开;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对骨质疏松症疾病治愈率以及观察组骨转换指标差异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骨质疏松症患者疾病治愈率(96.23%)同对照组骨质疏松症患者(60.38%)比较,增加程度显著(P<0.05);观察组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后骨转换生化指标表现同治疗前比较,改善程度显著(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施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患者的骨形成情况以及患者的骨吸收情况可以有效加以敏感反应,从而对于骨质疏松症疾病疗效的提高可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普拉封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法将60例绝经期妇女分为治疗组(Ⅰ组、Ⅱ组)和对照组。治疗Ⅱ组20例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维生素AD滴剂及依普拉封,治疗Ⅰ组20例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和维生素AD滴剂,对照组20例服安慰剂与复方氨基酸螯合钙,3组分别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评估围绝经期症状,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治疗Ⅱ组潮热和骨痛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增加,血清钙上升,ALP、PTH、TRAP下降,显著优于治疗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依普拉封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骨质疏松,可以作为激素替代疗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以及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来论述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质疏松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女性患者和232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左股骨上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Colles骨折组为31.82%,对照组为12.16%。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更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以避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