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谭敏华  雷伟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3):236-236,i0019
患者女性,29岁。因咳嗽、咳痰10天伴咽痒、胸痛入院。查体: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X线正侧位片示右下肺第9后肋重叠处见一2·2 cm×1·5 cm致密影,侧位于中叶,考虑肺肿瘤。胸部CT示右中下肺野见一约2·5 cm×1·4cm软组织密度肿块,略呈分叶状,边缘较清,考虑:①炎性假瘤;②早期肺癌,建议随诊。行右中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肺中叶有一个肿块,大小1·2 cm×1 cm×1 cm,边界清,质硬。病理检查巨检:送检5 cm×3·2 cm×1 cm肺组织一块,部分已切开,其内见一1·2 cm×1 cm×1 cm大小的肿物,无包膜,分界清,切面灰白色、鱼肉状、质脆,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胎儿型肺腺癌(FLAC)因其由类似于胎儿肺的冠状腺体构成而得名,分为低级别胎儿型肺腺癌(L-FLAC)和高级别胎儿型肺腺癌(H-FLAC),其发病率仅占肺腺癌的0.5%,本文报道1例高级别胎儿型肺腺癌合并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1个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多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 1.14 ng/m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20.15ng/ml,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胎儿肺型肺腺癌(FLAC)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对4例FLAC病资料和2个妊娠3个月胚胎肺,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电镜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结果 4例FLAC具有复杂分枝管状或乳头腺体,腺上皮柱状或高柱状,胞浆透明富含糖原,类似于胚胎肺的气道结构;腺体间为良性纤维增生的间质;其中例1例体较规则,腺上皮核小、圆或卵圆、分裂相少,见光亮核上皮细胞呈桑椹状凸人或占据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共收治的167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纤支镜活检及CT指导下进行肺穿刺,穿刺活检后HE染色,然后运用显微镜进行判断,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67例肺腺癌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阵发性咳嗽与胸痛胸闷,还有37.72%(63...  相似文献   

6.
高分化胎儿型肺腺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因间断性咯血伴胸闷近2周来我院就诊。胸部X摄片及CT显示:食管奇静脉窝内见一软组织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大小为38cm×28cm×70cm。考虑“右后下纵隔肿瘤可能性大”。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食管腔内超声示:距门齿25~30cm食管壁外有一偏强回声肿块,边界尚清,与食管关系不密切。术中探查胸腔无粘连及胸水,肿瘤位于右肺下叶背段,大小为8cm×6cm×4cm,紧贴纵隔邻近食管,中间段支气管旁见数枚肿大淋巴结,互相融合成团,行右中、下肺叶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2 病理检查2.1 巨检 送检右肺…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肺原发性黏液腺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常见于成年人,病变主要分布于肺的外周部。形态学表现为分化好的黏液性上皮性病灶,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核位于基底部,胞质透亮呈分泌状态,亦可增生呈2~3层,中度异型,部分核大深染,核分裂象罕见,组织形态类似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或胃肠道黏液腺癌结构,冷冻切片诊断易误诊为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结论 肺原发性黏液腺癌是肺变异型腺癌中罕见的恶性肿瘤,形态特征与乳腺黏液腺癌相似,冷冻切片常难以做出可靠的病理诊断,要与肺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肺黏液性囊腺癌等鉴别。诊断主要是依赖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预后相对较好,不同于胃肠道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9.
<正>肺腺癌是肺癌的常见类型,不同分型的肺腺癌在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性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1]。美国肺癌组织病学类型流行病学特点显示,肺腺癌患病率为40%,肺鳞癌为25%,大细胞肺癌为9%,小细胞肺癌为24%[2]。肺腺癌发病年龄在逐渐年轻化,女性发病所占比率更高,早期可发现血性转移,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不如肺鳞癌。本研究就肺腺癌临床病理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肺腺癌的基本内容1.1肺癌组织学的分类情况二十一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不同类型的肺癌患病率情况,其中占首位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278例肺腺癌患者,采用荧光PCR法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的EGFR基因,分析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浸润性腺癌不同组织亚型EGF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278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为61.9%,女性(69.4%)、无吸烟史(67.3%)、肿瘤直径≤2.4 cm(66.9%)、浸润性腺癌(65.9%)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52.1%)、有吸烟史(42.6%)、肿瘤直径2.4 cm(54.5%)、浸润性腺癌变异型(10.0%)患者(P0.05),低分化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44.2%)低于中分化(67.7%)和高分化腺癌(80.0%)(P0.05);中分化腺癌(OR=1.534,95%CI:1.056~8.274,P=0.032)、浸润性腺癌(OR=6.588,95%CI:5.879~32.316,P=0.001)是肺腺癌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浸润性腺癌不同组织亚型中腺泡型(71.3%)、附壁生长型(68.8%)、乳头型(61.1%)、微乳头型(57.1%)、实体型(29.2%)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 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有无吸烟史、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组织学亚型有关;中分化腺癌、浸润性腺癌是影响肺腺癌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因素,腺泡型为主肺腺癌的EGFR突变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014年1月收集的1例肺原发性肝样腺癌的临床表现、大体及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4岁吸烟男性,因咳嗽、咯血8 d入院。肿物大体呈卵圆形,切面灰白,境界清楚;镜下具有肝细胞癌样和腺癌分化特征,间质可见丰富的血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Hepatocyte、AFP、CK8/18、CK19、CK(pan)阳性;而CK7、CK14、CK5/6、TTF-1、CEA、Vimentin等阴性。结论肺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诊断的确立主要依赖发现相似于肝细胞癌的形态(肝样结构),并通过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检测除外肝细胞癌等疾病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提高对伴微乳头结构肺腺癌侵袭性及临床预后差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299例,参照2011版肺腺癌分类标准对其组织学亚型进行判别,将其分为微乳头结构阳性组(97例)和阴性组(202例)。按微乳头结构含量多少分为微乳头(1+)(5%~10%),微乳头(2+)(11%~30%),微乳头(3+)(30%)。结果微乳头结构为主的肺腺癌患者预后较以腺泡样为主的肺腺癌患者、乳头状为主肺腺癌患者差(P0.01,P0.01),而与实体型为主的肺腺癌患者和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相比(P均0.05),生存无差异。微乳头结构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易于发生脉管瘤栓(P0.01)、胸膜侵犯(P0.01)及淋巴结转移(P0.01),并且肿瘤体积较大(P0.01)。微乳头结构含量多少与发生脉管瘤栓具有相关性(P0.01),即微乳头含量越多,发生脉管瘤栓的几率越高。微乳头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PFS分别为12个月和24个月,P0.01),预后差。分层分析,两组在临床早期(Ⅰ+Ⅱ期),PFS分别为18个月和37个月(P0.01);中期(Ⅲa期),分别为8.3个月和13.6个月(P0.01),微乳头结构阳性组预后差;而临床晚期患者(Ⅲb+Ⅳ期),PFS为7.7个月和11.3个月(P0.05),生存无差异。微乳头结构含量多少与PFS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微乳头结构(HR,1.467;95%CI,1.089-1.975;P0.05)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肺腺癌中的微乳头结构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提示预后不良。尤其是在早期伴微乳头结构肺腺癌患者,复发率高和预后差。因此,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肺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肺嗜酸细胞腺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病理学特点:肿瘤无包膜,浸润性生长,明显坏死,瘤组织由含有嗜酸性颗粒胞质的细胞构成,细胞和核显著多形性。免疫组化:CK(+)、EMA、Syn、CgA和S-100(-)。电镜:瘤细胞胞质内充满大量线粒体,无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肺嗜酸细胞癌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应与肺的嗜酸细胞性类癌、嗜酸细胞腺瘤、转移性嗜酸细胞腺癌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T1期浸润性肺腺癌5种常见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肺腺癌临床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行肺癌手术,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分别选取贴壁状为主型、腺泡为主型、乳头状为主型、微乳头状为主型、实性为主型各24例,5组共计120例。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病理亚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组不同病理亚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组间的胸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TNM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进展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肺腺癌亚型中,微乳头状为主型的淋巴结转移率(62.5%)和术后复发转移率(41.6%)最高。进一步行生存率分析显示,贴壁状为主型患者的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为96.0%,微乳头状为主型患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66.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TNM分期是影响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情况还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均>1)。结论: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其病理亚型有关,而其中微乳头状为主亚型患者有着较高的淋巴转移率和更差的预后,对于该亚型的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在术后可能需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5.
<正>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手术、化疗和放疗的总体疗效仍不尽人意[1]。近年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是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  相似文献   

16.
<正>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GAC)2007年最早由Kojima等[1]描述。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2]中正式增加为宫颈黏液性腺癌新亚型,定义为一种显示胃型分化的黏液腺癌,其中既往被称为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属于高分化的GAC。GAC的发病率低,目前国内外报道多为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型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动态CT变化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4例炎症型PIMA患者的系列CT影像征象及病灶动态变化特点,并观察镜下病理切片有无气腔播散(STAS)现象。结果:2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男16例(6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其中11例咳白色泡沫痰;18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双肺多发病灶。CT均表现为片状实变影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并见支气管充气征、肺叶膨隆征及血管造影征。动态CT观察病灶实性成分周围可出现游走性GGO及结节影,且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12例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STAS现象。结论 :炎症型PIMA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病灶周围出现结节影或远处肺组织出现新发病灶时,应考虑到STAS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FG)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与其他相似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GA-FG,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与2例泌酸腺腺瘤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GA-FG和泌酸腺腺瘤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2例均以上腹部不适就诊,临床内窥镜下均诊断为息肉。病理组织学GA-FG和泌酸腺腺瘤均有两种细胞组成:一种类似主细胞,另一种类似壁细胞,胃底腺部位的主细胞带及壁细胞带腺体排列紊乱,多数腺体分支状,迷路状,融合,并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胃壁组织分界明显,细胞轻度异型性。2例GA-FG浸润至黏膜下,而2例泌酸腺腺瘤局限于黏膜层。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组织MUC6、pepsinogen-Ⅰ,H~+/K~+-ATPase、Syn(+),Ki-67增殖指数5%,β-catenin胞膜或质(+)。2例行ESD治疗,平均随访1~18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胃底腺型腺癌是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新增组织学类型,其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伴有明确黏膜下浸润,预后较好,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肺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少见 ,现报告 5例如下。1 材料与方法病例选自 1984~ 1998年间手术切除标本 ,3例来自本院 ,2例来自淮北市人民医院。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并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esmin ,Actin ,vimentin ,CD6 8,EMA及S 10 0 )。免疫组化染色用ABC法 ,所用试剂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 结果2 .1 临床资料 男 4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49 6岁。其临床病理资料见表 1。表 1 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资料n 年龄(岁 ) 性别术前病程临床症状肿瘤部位 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1(FAT1)在肺腺癌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性肺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9例癌旁组织、21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组织,130例原位腺癌组织、178例浸润性腺癌组织中FAT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FAT1蛋白在4种组织内呈不同程度表达,在癌旁组织、AAH、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9%(105/329)、100%(21/21)、100%(130/130)和100%(178/178),其表达强度呈递增趋势。在原位腺癌与浸润性肺腺癌之间FAT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FAT1在不同类型浸润性肺腺癌中的表达率以附壁型最高,腺泡型及乳头型,微乳头型及实性型最弱(P0.05),分别为87.1%(27/31)、80.1%(97/120)、55.6%(15/27),并且与脉管侵犯及胸膜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5)。结论 FAT1从正常肺组织到AAH再到原位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可能是肺腺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潜在的癌基因。在实性及微乳头亚型中FAT1表达较低且患者生存时间最短,FAT1可能提示预后较差。因此,我们推测FAT1在肺浸润性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可能为肺浸润性腺癌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