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每组106例.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华法林抗凝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7.5%(8/106),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的17.0%(1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106)和8.5%(9/1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预防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陆先生:半年前,我因心悸胸闷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房颤。医生说为了防止房颤引起血栓风险,要我开始服用抗栓药华法林,但我听患脑梗塞的朋友说,为了预防再栓塞,医生让他服用阿司匹林。请问预防不同病因的栓塞要用不同抗栓药吗?抗栓药分两大类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都要用抗栓药物治疗。抗栓治疗目的是要阻断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高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140例高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78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年龄>75岁者INR为1.6~2.5]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联合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100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6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6例,周围动脉栓塞2例,轻微出血3例,无严重出血病例.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2.7%(2/75)比13.3%(8/60),P<0.05];出血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8/75)比5.0%(3/60),P>0.05].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高危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当INR>3.0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严密监测下(INR 2.0~3.0)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近5年离退休老干部发生心房纤颤(Af)及抗栓治疗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患有Af的离退休老干部患者273例,记录其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选择及5年内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73例患者中共发生血栓栓塞事件60例,严重出血事件6例,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32例,随访期间停用华法林5例,阿司匹林治疗107例,氯吡格雷治疗95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5例,抗栓时间平均在3个月至3年;华法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相比抗栓效果显著(P0.01),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事件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组或联用氯吡格雷组(P0.05),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心房纤颤患者,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情况下,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毗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出血危险性。方法14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服用华法林服用从1.5mg开始,1次/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INK达标为2.0—3.0,持续服药,并随访1年;对照组66例,持续服安慰剂,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剐为o%和2.7%,对照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和0%。两组比较差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K值在2。0—3.0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任振芳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30-2432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纤颤(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1年年龄大于75岁持续性房颤患者232例。依据CHA2DS2系统评分大于2分栓塞风险较高,建议口服抗凝药抗栓治疗,HAS-BLED评分系统大于3分相对出血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将所有病例(23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5例)、阿司匹林组(103例)与氯吡格雷组(39例)。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冠心病史等),观察各组间基本资料分布情况和口服药物6个月内定期随访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华法林组有高血压59例(62.1%),阿司匹林组75例(72.8%),高于氯吡格雷组7例(2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基本临床资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CHAD2S2-VASc评分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1 vs 3.9±0.9,3.6±0.7,P0.05);栓塞发生率氯吡格雷组4例(11.8)、阿司匹林组9例(8.7),与华法林组1例(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AS-BLE评分、轻微出血、大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栓塞及出血风险均相对较高的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之间可明显降低栓塞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是深静脉血栓、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瓣膜病等血栓栓塞性疾病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但华法林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影响药效因素多,因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离不开良好的监测管理与护理.本文通过对一例华法林中毒病例和华法林药理特性的分析,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可以从患者教育、INR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组建抗凝门诊、患者自我管理以及对患者生活饮食指导等方面的护理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其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房颤的最佳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窦性心律。然而,有较多的患者由于病程过长等原因已不适合转复窦性心律,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转复后会出现房颤复发,故控制心室率的同时预防血栓栓塞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目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 收集11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 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潜在危险在于可引起血栓栓塞,并且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房颤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证明,房颤抗凝治疗主要应针对凝血途径而不是血小板途径,故应选择华法令而不是阿斯匹林作为房颤的标准抗凝药物。然而,对出血并发症的过分担忧,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而使其在临床上未能普遍应用。本文通过观察121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后对出血及栓塞事件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华法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华法令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40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发生栓塞和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57.1%),且观察组患者发生脑栓塞、脑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可明显缓解其心房颤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出血风险。方法该院收治的高龄房颤患者5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为70~79岁组11例,80~89岁组35例,90岁以上组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控制心律、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共有38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以及心房血栓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华法林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发生,但存在出血风险,需注意患者出血情况,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适用范围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1-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别嘌醇对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影响。方法 收集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慢性永久性房颤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治疗组(120例)维持原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嘱低嘌呤饮食;联合治疗组(120例)在常规华法林抗栓治疗,低嘌呤饮食的基础上,加用别嘌醇1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NR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INR较华法林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别嘌醇会增加华法林的抗栓作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的原因,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华法林是目前明确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死亡率的药物,2006年房颤治疗新指南将华法林应用从严,建议应用于具有一项高危因素(既往卒中、一过性脑缺血或栓塞、风湿性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或一项以上中等危险因素(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的房颤患者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现针对笔者曾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出血并发症的4例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