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估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为能尽早的盆底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产后6~8周超声复查的初产妇9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经阴道分娩48例为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50例为剖宫产组;选取体检的30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3组女性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val动作时前腔室结构的改变,测量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观察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结果静息状态顺产组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val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观察组均增大,其中顺产组较剖宫产组增大多,尿道漏斗形成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可用于观察产后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经会阴部三维盆底超声动态评估孕期、产后盆底结构、功能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经阴道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行三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比较分析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及产后42 d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 产后42d,在静息、收缩、Valsa...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80例产妇,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8周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的前腔室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尿道旋转角与膀胱颈移动度高于剖宫产组,膀胱膨出率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两组静息状态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剖宫产与阴道分娩都会影响产后女性盆底功能,但剖宫产造成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杨粟芬  赵倩 《医疗设备信息》2013,(6):168-169,138
目的利用经会阴二维超声对自然分娩女性产后100例常规体检观察膀胱颈、子宫颈及直肠、肛管,探讨经会阴超声初步筛查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价值。方法对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女性,将腔内探头置于阴道下段及会阴处,观察平静呼吸及乏氏(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及子宫颈活动度及直肠形态变化,观察肛管形态及结构,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肛门括约肌血流分布情况。结果 100例女性经会阴处观察均可清晰显示膀胱颈及宫颈位移、尿道膀胱颈角度、直肠壶腹部活动及肛管回声,并可显示肛管内的血流分布。结论经会阴二维超声对产后女性盆底的观察可初步筛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直肠脱垂及膨出、肛门括约肌损伤,操作简单,具备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102例产后来我院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组,分析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并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选取同时间段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剖宫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高于顺产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和顺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顺产产妇这3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顺产产妇经过康复训练后,盆底功能仍弱于剖宫产产妇(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优于顺产产妇,通过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产妇盆底功能,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43例)和剖宫产组(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进行盆底康复锻炼,为期2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康复疗效。结果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肌力V级比例高于剖宫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自然分娩组总有效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盆底肌损伤,应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自然分娩产妇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人们对分娩镇痛的需求越来越热切。分娩镇痛分为药物性镇痛和非药物性镇痛。作为一项新型的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模式,水中分娩具有缓解孕妇紧张情绪,减轻分娩疼痛,降低会阴侧裂率及剖宫产率、减少产时麻醉药物用量及提高孕产妇对分娩的满意度等优点。水中分娩是否可以缩短产程,增加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俯卧位分娩对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孕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盲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孕妇采取俯卧位分娩,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的平卧位分娩,两组孕妇均按现行产程标准进行管理,观察俯卧位分娩对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98例,中转剖宫产2例,对照组自然分娩77例,中转剖宫产23例(P<0. 05);初产妇中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317. 41±76. 51) min、(37. 50±16. 09) min、(365. 03±78. 54) min,短于对照组的(402. 62±198. 63) min、(51. 42±31. 37) min、(464. 32±209. 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产妇中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分别为(316. 47±208. 18) min、(21. 82±15. 30) min、(349. 18±217. 12) min,研究组分别为(259. 13±79. 71) min、(18. 74±9. 05) min、(289. 57±80. 8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初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别降低48例、46例,对照组分别降低64例、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降低的例数、两组产妇产后尿失禁、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俯卧位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初产妇产程时间缩短,且盆底肌力优于常规体位组,未增加母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盆底超声对不同BMI及孕周产妇进行盆底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接受初次产前检查的132名孕妇(孕周≤8周)为研究对象,依据BMI指数分为3组:A组(BMI<16.85 kg/m2)42人,B组(16.85 kg/m2≤BMI≤23.81 kg/m2...  相似文献   

12.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郭小兰 《医疗装备》2021,(8):180-181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仪联合延续性护理对经阴道分娩经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遂川县妇幼保健院行经阴道分娩的158名经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名.对照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仪,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再生育妇女盆底功的影响,为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654例二胎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根据分娩方式及初产后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分为顺产未治疗组330例,顺产治疗组70例,选择性剖宫产未治疗组204例,选择性剖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超声指标及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分娩方式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8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选择性剖宫产组44例,经阴道分娩组44例,均于产后6~10周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检查。比较两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倾斜角(UTA)、宫颈外口的位置(CMP)、膀胱颈的位置(BNP)、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宫颈外口移动度(CDD)以及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结果静息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UTA、BNP高于经阴道分娩组,CMP低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UTA、BNP低于经阴道分娩组,CMP高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状态下两组PU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阴道分娩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6. 35±8. 22) mm、(42. 78±32. 48) mm、(13. 94±9. 68) mm,选择性剖宫产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5. 01±9. 00) mm、(32. 10±28. 34) mm、(12. 14±10. 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选择性剖宫产组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高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与选择性剖宫产相比,经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损伤以及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大,临床应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分娩方式,预防PFD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周回院复查且行盆底康复治疗的2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仅产后6周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WHOQOL-BREF)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PFDI-20、PFIQ-7评分等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性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包括60例,对照组产后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进一步联合盆底功能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指标[阴道静息压(VRP)、收缩压(VSP)、阴道收缩的持续时间]、中文版女性性功能量表(CVFSFI)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RP、VS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38.43±7.11)cm H2O、(42.54±7.62)cm H2O、(6.69±1.31)s和(34.22±6.48)cm H2O、(36.68±6.53)cm H2O及(5.54±1.20)s,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VFSFI量表中性欲、性高潮及性满意度等维度得分分别为(4.24±1.01)分、(3.46±0.88)分、(3.63±1.11)分、(3.4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剖宫产与经尿道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资料为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按照其选择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产妇经阴道分娩,实验组产妇进行剖宫产,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后的子宫和阴道脱垂和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张力状况。结果:实验组分娩后的子宫和阴道脱垂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后3和6个月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剖宫产手术对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小,同时明显降低子宫与阴道的脱垂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9月~2009年9月该院妇保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77例,其中初产为剖宫产者36例、阴道顺产者41例,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阴道检查法对盆底肌力及有无阴道萎缩进行评价并对比研究。结果:剖宫产组盆底肌力≤3分者达77.8%(28/36),≥4分者占22.2%(8/36);阴道分娩组≤3分者达78.0%(32/41),≥4分者占22.0%(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萎缩率剖宫产组为38.9%(14/36),阴道分娩组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盆底肌力影响不明显,但阴道分娩者阴道萎缩的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提示阴道分娩对围绝经期女性的阴道萎缩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disease,PFD)是指因盆底支持构造缺损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prolapse,SUI)、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性功能障碍等[1]。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放开,P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生率可达41%[2]。相关研究发现,妊娠和分娩可造成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是导致PFD的独立危险因素[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