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 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EBV+DLBCL)是其中的一种特殊亚型。本研究旨在探讨EBV+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7例EBV+DLBCL患者及75例EBV-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EBV+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预后,并对比研究EBV+与EBV-DLBCL患者的细胞表面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0、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情况。结果:EBV+DLBCL占DLBCL患者的2.3%(27/1 168),年龄为65(29~88)岁,男女比例为1.25?1。胃是结外发病的好发部位(6/14,42.9%)。17例患者Ann-Arbor分期为III~IV期(65.4%,17/26)。7例患者死亡,20例生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BV+DLBCL患者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P53)与EBV编码RNA(EBV encoded RNA,EBER)和CD30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BV+DLBCL中P53表达>50%的患者预后更差(χ2=7.374,P<0.01),27例EBV+DLBCL患者与同期获得随访的194例EBV-DLBCL患者整体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EBER阳性细胞占比≥50%的EBV+DLBCL患者预后差于同期EBV-DLBCL患者(P<0.05);EBV+DLBCL患者中CD30阳性率为76.9%,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χ2=31.166,P<0.01);EBV+DLBCL患者CD30阳性表达率中位值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χ2=4.33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还显示CD30表达对EBV+、EBV-和整体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BV+DLBCL患者中PD-L1阳性率为50%,PD-L1表达在EBV+与EBV-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1表达对EBV+DLBCL患者的预后无影响,在EBV-DLBCL患者(χ2=8.418,P<0.01)和DLBCL整体患者(χ2=7.921,P<0.01)中,PD-L1阳性患者预后更差。结论:EBV+DLBCL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老年男性患者多为高侵袭性淋巴瘤,胃是结外好发部位。P53阳性表达>50%的患者预后更差。老年患者EBV+DLBCL的预后差于EBV-DLBCL。EBV+DLBCL患者CD30表达显著高于EBV-DLBCL患者,EBV-DLBCL和DLBCL整体患者中PD-L1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正>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 PT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甲状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常见于老年女性,临床上以短期内迅速增长的颈前肿物为主要表现,可能导致气管或喉的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发生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患者42例,综合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其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2例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PCNSL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脑脊液蛋白量及替莫唑胺、利妥昔单抗应用与否对患者总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而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及治疗中常规鞘注、应用甲氨蝶呤能有效延长PCNSL患者总生存期。结论:尽早明确PCNSL诊断及积极规范化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常规鞘注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整理8例PCNSL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利用免疫组化明确其具体病理类型,总结形态学特点与临床·86·表现的关系。结果8例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变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的额叶、颞叶等部位,影像学为低密度灶。病理类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例为血管内生长的特殊亚型。结论按照WHO新版淋巴瘤分类,多数淋巴瘤为侵袭性的DLBCL,其临床表现多样与其发生部位有关,病理学是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结果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2~64岁;1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行走不稳。CT检查均发现颅内占位,4例发生了转移,分别转移到睾丸、肝脏、肺脏和乳腺,其余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均未见全身其他部位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表现为弥漫性生长,特征性的分布于血管周隙;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与反应性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以及反应性星形细胞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及B细胞系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其中3例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10(CD10),7例均表达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及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MUM1),余5例均表达MUM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指数70%~90%。 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弥漫性分布于血管周隙的中心母细胞样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及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将采用伊达比星及甲氨蝶呤联合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A组(观察组),将采用甲氨蝶呤单纯药物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B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表明,A组CR 34例,PR 5例,总缓解率72.2%;B组CR 10例,PR 4例,总缓解率41.2%;A组较B组生存曲线有明显上升,而且A组平均生存期33.172个月,显著性高于B组的26.305个月(P〈0.05)。结论:伊达比星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罗华又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体外实验证明,此药可提高耐药的人体淋巴细胞对某些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为减少输液反应,每次输注时间一般为3h~4h。最近Tuthill等报道快速输注利妥昔单抗是安全的。为提高此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浓度,我科采用了安全的非常规的快速输注方法,未发生不良反应。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造血淋巴组织肿瘤(WHO 2016年修订版)将"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定义为独立病变实体。是一种与EB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差、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及潜在的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郑涵露  赵小英 《临床荟萃》2020,35(3):282-288
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少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近来不少研究发现CD5阳性DLBCL预后较CD5阴性DLBCL差,且极易出现中枢复发。本文将总结目前有关于CD5 阳性DLBCL在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及治疗预后方面的研究,以期对CD5阳性DLBCL有更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磁共振及功能成像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PCNS-DLBCL MRI资料。51例患者中,行平扫+增强+DWI共42例,单行平扫1例,直接增强6例,行1H-MRS共11例,PWI 4例。结果 51例患者中,单纯发生于幕上45例(88%),单累及幕下3例(6%),幕上、幕下均累及3例(6%);30例单发(58.8%),21例多发(41.2%)。平扫共43例,病灶T1WI、T2WI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发生囊变5例(11.6%);出血2例(4.7%);周围重度水肿13例(30.2%),中度水肿21例(48.8%),轻度水肿7例(16.3%),无明显水肿2例(4.7%)。增强扫描48例,呈不规则强化14例(29.2%),团块、结节状强化26例(54.2%),环形强化15例(31.3%),强化病灶均可见深浅不一之凹陷征或缺口征(100%),出现角征23例(47.9%),开环样强化10例(20.8%),偏心性结节或肿块样强化8例(16.7%),厚环样强化3例(6.3%),并于其内见低信号裂隙征。DWI均可见不同程度高信号;1H-MRS均有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降低,Cho/NAA=2.11~28.37,均出现高耸脂质(Lip)峰;PWI示病灶强化区呈低灌注。结论充分认识磁共振及功能成像表现特征,可明显提高PCNS-DLBCL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原发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皮肤受累。病理类型与系统淋巴瘤继发的皮肤改变相似,但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2005年,WHO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将原发皮肤淋巴瘤分为T细胞及B细胞淋巴瘤,临床以T细胞淋巴瘤多见,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又分4个亚型: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PCFCL)、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PCMZL)、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36岁,左耳听力下降2个月。外院超声检查:肝左叶占位,可见2个肿物,较大者大小2.4 cm×1.8 cm,较小者大小1.5 cm×1.3 cm;肝MRI检查:肝左叶占位,肝癌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5.3 ng/ml,癌胚抗原5.2 ng/ml,肝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我院超声检查:肝左叶探及2个低回声肿物,大小分别为4.1 cm×3.6 cm和2.7 cm×2.0 cm(图1),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癌,而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认识p63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可减小临床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病历摘要:患者男,79岁,2012年10月4日因"心悸1h"急诊收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心室率122次/min,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后(具体不详)心悸好转,以"心房颤动"收入我科.近2个月来饮食差,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2010年曾因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83次/r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剑突下及左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质韧,无触痛,边界不清,肝肋下未触及,莫菲征阴性,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滤泡淋巴瘤(FL)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疗效及预后的特点。方法: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条件的45例FL转化为DLBCL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诊断时即发生转化的27例,选择观察等待之后发生转化的7例,FL治疗后发生转化的11例;男23例,女22例;中位年龄56(27-76)岁。低级别转化8例,高级别转化37例,26例出现结外侵犯,骨髓累及16例,贫血17例,高肿瘤负荷(GELF标准)32例,伴B症状12例,Ki-67≥50%患者38例。43例转化为GCB型DLBCL。4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初始化疗疗效评估总有效率(ORR)为80.0%,完全缓解(CR)率为60.0%,部分缓解(PR)率20%;R-CHOP和其他方案组患者ORR分别是86.11%和55.55%(P=0.063),CR率分别是66.67%和33.33%(P=0.126)。诊断时即转化组患者ORR(85.18%)及CR率(74.07%)最高。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4-120)个月,中位PFS未达到...  相似文献   

19.
脾脏的原发恶性肿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临床上较罕见,根据文献报道,脾脏的原发肿瘤仪占人体恶性肿瘤的0.6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侵袭性较强,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弥漫大?细胞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HDLBL)行腹腔镜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针对一例PHDLBL行腹腔镜下肝脏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护理,总结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出血、感染、胆漏等并发症,对手术治疗效果和护理干预满意 。结论: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淋巴瘤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在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