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并多平面重建(MPR)在孤立性肺结节(SPN)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1例和良性SPN 29例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并MPR。结果 MPR图像比常规横断位扫描更能显示病灶的特殊征象,如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小钙化、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等。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并MPR发现SPN的特殊征象更多,对区分SPN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69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69例中心型肺癌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可采用64排螺旋CT来对中心型肺癌患者予以诊断,其可将患者的支气管壁异常、支气管腔异常、肺气肿和肺炎等情况较为准确的检出,且无任何副作用影响,是一种针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较为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58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经病理证实50例为良性脑膜瘤,5例为非典型脑膜瘤,3例为恶性脑膜瘤;其中54例诊断准确,准确率为93%.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门诊SPN患者29例,64排螺旋CT胸部平扫后三维重建,并与常规胸部CT平扫对比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良性结节11例,恶性16例,排除诊断2例。毛刺和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在胸部CT三维重建中均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均P<0.05)。结论:胸部CT三维重建在观察SPN形态学方面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对SPN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实施64排螺旋CT扫描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研究对比64排螺旋CT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分析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64排螺旋CT扫描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83.33%,准确率为89.39%,将其准确率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00.00%)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检查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PN患者73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原发性肺癌者50例(A组)、炎性结节者10例(B组)、结核瘤者13例(C组)。所有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比病理结果。结果 A组和B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高于C组(P0.05);B组的BF、BV略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S高于B组(P0.05)。SPN时间-密度曲线形态:A组在30 s内出现明显的上升,在30 s后达到平衡,一直到180 s,其峰值的维持时间为30~180 s;B组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逐上升型,60 s后达到高峰,仍有继续升高的趋势;C组的时间密度曲线呈平坦型,无明显的高峰。结论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SPN的诊断中,不仅能准确、有效地求出病灶的灌注值,还能获取病灶的动态增强值,其鉴别诊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薄层螺旋CT容积生长率联合最大密度投影(MIP)对孤立性肺小结节(SPN)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经常规螺旋CT或临床检查疑似SPN患者82例,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行薄层螺旋CT扫描,计算容积生长率,并进行MIP重建。统计病理结果,比较良恶性SPN容积生长率,统计MIP重建图像SPN良恶性结果及分布特点,评估薄层螺旋CT容积生长率联合MIP重建对SPN的诊断价值。 结果82例疑似SPN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恶性21例,其中腺癌9例、鳞癌6例、支气管肺泡癌2例、转移瘤1例、小细胞癌1例、类癌1例、大细胞癌1例;良性61例,其中结核球25例、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病变2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9例、错构瘤3例、肺曲菌球2例、动静脉瘘1例。82例疑似SPN患者共进行284次薄层CT检查,平均3.46次/例,恶性SPN患者平均结节容积、容积生长率均大于良性SPN患者(P<0.05);82例疑似SPN患者经MIP重建图像检出恶性26例,随机分布结节14例,小叶中心结节9例,淋巴管周围结节3例;良性56例,随机分布结节30例,小叶中心结节17例,淋巴管周围结节9例。 结论薄层螺旋CT容积生长率与MIP有助于SPN的诊断,二者联合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应用于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对可疑肺动脉栓塞而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256层螺旋CT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图像质量、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平均扫描时间、肺动脉平均CT值及造影剂使用剂量等.结果 两种检查设备对老年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0%;其中39例患者为多发栓塞,包括双侧多发29例,右侧多发6例,左侧多发4例.两组均获得了满意的影像,256层螺旋CT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64排CT(P<0.05).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的检查中,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放射剂剂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清扫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通过容积再现三维血管成像了解腹腔干3大动脉及其分支(肝总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的解剖走行情况,用分组定位法检出淋巴结,进行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相对照.结果:38例胃癌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通过容积再现三维血管重建成像评估3大动脉分支及其属支走行情况,术中探查验证,准确率为100%;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在判断胃癌胃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2.1%(35/38);对胃癌N0-N3b分期及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1.4%(5/7)、62.5%(5/8)、81.82%(9/11)、75%(6/8)、25%(1/4)及68.42%(26/38).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客观地评估胃癌患者术前腹腔干3大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走行情况及对胃周淋巴结有无转移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对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减少术中动脉损伤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SPN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检查,测定SPN的灌注参数,如血容量(BV)、血流量(BF)、渗透性(P)等,以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在TDC基础上测量SPN的强化值(HU)、结节和动脉强化值比(S/A)及达峰时间(s)。结果良性结节BV、P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P0.05),各类型结节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HU及S/A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而s明显快于良性结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良、恶性及炎性SPN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靶成像技术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怀来县中医医院行64排螺旋CT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GGN患者76例。其中良性GGN32例,恶性GGN44例。所有患者均行5 mm层厚常规螺旋CT扫描和1 mm薄层螺旋CT靶成像重建。比较良、恶性GGN影像学特征及形态特征,以及64排螺旋CT不同层厚显示效果。结果 良、恶性GGN的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及边缘欠清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GGN的形态不规则、形态规则呈圆或椭圆形、斑片状及多结节融合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层厚常规螺旋CT扫描与1 mm薄层螺旋CT靶成像重建对GGN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欠清晰、毛刺征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mm薄层靶成像技术呈现的影像学特征明显优于5 mm层厚常规CT扫描。结论 64排螺旋CT薄层靶成像技术的应用对良、恶性GGN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4例肺疾病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对其进行肺容积扫描,同时给予常规肺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FEV1和FEV1/VCMAX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功能分级、RV、TLC、RV/TLC、FEV1和FEV1/VCMAX与右侧、左侧、全肺E/L指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能快速、准确的测定肺气肿与肺总容积之比,对COPD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6排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68例肺癌高危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低剂量组184例行低剂量肺癌筛查,常规剂量组184例行常规剂量肺癌筛查。随访跟踪5年,统计比较肺癌筛查率、漏诊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等指标。结果低剂量组总检出率为38.0%,常规剂量为38.5%两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8.6%、80.3%,三年累计检出率分别是25.4%、24.8%,五年生存率为37.2%、37.9%,确诊病例的组织分型、分期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6排螺旋CT能有效诊断肺癌,并降低人体辐射量,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及重建薄层图像。结果 11例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肝管3例、右肝管2例,肝总管端6例。11例均有肝内胆管呈蟹足状,藤状改变。肝门区均见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早期肿块强化不明显,肿块内呈低密度影3例。延迟扫描胆管癌肿块全部强化者9例,呈不均匀强化者2例;9例胆总管癌均显示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其中4例管壁可见环形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2例腔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影,2例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肺部低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比分析,肺部低剂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分析55例早期肺癌病变并经手术证实的患者,均为采用低剂量扫描体检时发现,短时间内又用常规剂量扫描,低剂量采用(120kV、20Eff.mAs),常规剂量采用(120kV、100Eff.mAs)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法对病灶影像显示率及影像质量等因素有无差异性。结果低剂量扫描检查对病灶的显示与常规扫描检查均无明显差异,图像质量优良,纵膈窗图像噪声较大,但不影响纵膈内淋巴结及钙化的冠状动脉的显示。低剂量扫描剂量当量(CTDL)仅为常规扫描的20%。结论肺部CT扫描检查可采用低剂进行扫描,其对肺内病灶的显示与常规cT扫描无差别,并且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0层CT与1.5T MRI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第960医院收治的80例卵巢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行640层CT与1.5T MRI检查,检查后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评估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及复发转移敏感度。 结果参照术后病理结果,1.5T MRI卵巢癌诊断准确率、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复发转移诊断率及敏感度较640层CT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Ⅳ期时和当卵巢癌侵袭转移出现在肠道和腹膜网膜时,2组检查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5T MRI在卵巢癌诊断中优势明显,而在卵巢癌Ⅳ期、侵袭及转移到肠道和腹膜网膜时2种设备诊断率无差异,临床可结合患者的实际特点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时注射对比剂流率对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PV)成像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8例,均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检查。在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时,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56例,分别以2 mL/s的流速(A组)、3 mL/s的流速(B组)和4 mL/s是流速(C组)注射。结果 对MSCTP图像行后处理显示,均能显示PV 3级以上分支,PV主干和左右分支明显增粗,胃底周围侧枝循环开放,肝脏和脾脏呈肝硬化改变;A组PV CT值和PV-肝实质CT值差分别为(160.8±20.2)HU和(58.3±16.5)HU,显著小于C组【分别为(184.9±26.9)HU和(75.3±15.9)HU,P<0.05】,A组显示PV分支级别为4.6±1.3,显著小于C组(5.7±0.9,P<0.05),A组肝实质CT值与C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V成像延迟时间为(44.5±1.2)s,显著长于B组【(42.2±0.8)s,P<0.05】或C组【(34.5±0.7)s,P<0.05】,B组PV成像延迟时间也显著长于C组(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比剂注射流率对肝硬化患者MSCTP图像质量和PV成像延迟时间具有明显的影响,注射流率为4 mL/s时其MSCTP图像质量最佳,PV成像延迟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肝转移癌患者肝内病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肝转移癌患者76例,经手术或病灶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行CEUS和CT增强扫描检查,根据病灶在CT扫描肝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灶者称为乏血供病灶,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灶者为富血供病灶。结果 本组肝转移癌的原发灶包括结肠癌50例(65.8%)、乳腺癌7例(9.2%)、肺癌5例(6.6%)、胃癌5例(6.6%)、胰腺癌4例(5.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3.9%)、卵巢癌2例(2.6%);乏血供组肝转移癌来自结肠癌、肺癌、胃癌、胰腺癌和卵巢癌,富血供组肝转移癌来自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乳腺癌;CEUS动脉期成像表现为高增强、局部高增强、同步等增强和不均匀低增强。乏血供组108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局部高增强、同步等增强和不均匀低增强发生率分别为52.8%、35.2%、3.7%和8.3%,与富血供组24个病灶的87.5%、12.5%、0.0%和0.0%比,差异显著(P<0.05);乏血供组病灶门脉期呈低增强和等增强发生率为分别为99.1%和0.9%,延迟期呈低增强和等增强发生率分别为99.1%和0.9%,与富血供组比,差异显著(分别为70.8%、29.2%、79.2%和20.8%,P<0.05);乏血供组病灶增强时间和病灶达峰时间分别为(17.6±3.8)s和(23.0±4.8)s,显著长于富血供组【分别为(15.2±2.9)s和(19.8±5.9)s,P<0.05],而病灶增强廓清时间为(41.1±23.4)s,显著短于富血供组。结论 肝转移癌以乏血供病灶为主,常见的CEUS动脉期增强模式为短暂均匀强化后快速廓清,找到原发病灶有助于对肝内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