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共175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骨密度-2.5SD为界线分成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分析骨质疏松状况,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者在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补充、诊疗知识及危险因素等因素方面评分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共83例,发生率47.43%。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单危险因素有已绝经、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3000元/月)、BMI≤23 kg/m^(2)、未规律运动锻炼、久坐不动、未补充钙剂、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非骨质疏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居住地、婚姻日照时间、慢性病史、初潮年龄、哺乳时间、家族史及生育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95%CI=0.746~2.451)、文化程度(95%CI=0.824~3.136)、家庭收入(95%CI=0.478~4.163)、BMI(95%CI=0.674~5.025)、运动锻炼(95%CI=0.724~3.896)、体力活(95%CI=0.568~4.268)、补充钙剂(95%CI=0.756~5.278)及饮食习惯(95%CI=0.614~5.784)。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加强体力运动、保持合理体质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钙剂摄入对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女性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更好地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骨折的发生.方法 以36例年龄40~59岁住院治疗的脆性骨折女性作为研究组,与同年龄段无骨折史的80例女性对照分析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和骨质疏松情况.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多次分娩、绝经、哺乳时间段、居住在农村、无喝牛奶习惯、无体育锻炼习惯、骨质疏松.研究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5%(χ2 =4.39,P<0.05).骨折妇女中50~59岁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40~49岁骨折妇女.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应通过平衡膳食、适当运动等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维持透析时间、原发病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95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骨质疏松,占50.53%,其中轻度骨质疏松28例(58.33%)、重度骨质疏松20例(41.67%),均纳为骨质疏松组;47例未发生骨质疏松,占49.47%,纳入非骨质疏松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质指数(BMI)、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021,95%CI=1.005~1.037)、VitD缺乏症(OR=1.076,95%CI=1.017~1.138)、低运动量(OR=5.235,95%CI=1.362~20.121)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BMI较低、患有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雌激素、骨密度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股骨颈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诊治的60例女性骨质疏松无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育和月经情况、既往病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股骨颈骨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的BMI、骨密度、雌激素水平、绝经年龄和体育锻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和母乳喂养时间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及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呈正相关(P<0. 05),BMI和绝经年龄与其呈负相关(P<0. 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的骨密度较小,雌激素水平较低。此外,BMI低、初潮时间晚、绝经时间早、怀孕和生产次数多及母乳喂养时间长是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就诊的129例疑似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诊断分为冠心病组(68例)和非冠心病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冠心病患者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39例(57.35%),其余29例(42.65%)患者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气短、出汗、黑朦或晕厥、心前区憋闷不适。68例冠心病患者ST段压低和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者36例(52.94%),房颤、房性或室性早搏10例(14.71%),心率异常或各种房室传导阻滞22例(32.35%)。冠心病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t值分别为2.425、2.909、2.546,均P<0.05),且吸烟比例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χ^2=5.080,P<0.05),而绝经激素治疗(MHT)使用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χ^2=5.753,P<0.05)。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冠心病患者的各组病变血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值0.908,0.118,0.834,0.398,均P>0.05),而绝经后组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前组(χ^2=4.9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腹型肥胖、吸烟、糖尿病、绝经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23、1.226、1.058、2.035、1.037,均P<0.05),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0.674,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部分女性冠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结合心电图和冠脉造影避免漏诊,绝经后此类患者冠脉病变较为严重,除了关注其危险因素外,应注重MHT。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6月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作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未骨折组,使用该院自制绝经后女性一般问卷调查全部受检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习惯、骨折情况等;同时为全部受检者实施血清学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包括常规生化指标及骨代谢特异生化指标等;为受检者实施骨密度检查,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骨折椎体共318个,以T11~L1椎体部位骨折发生率最高,患者椎体骨折分度多为1度,随年龄的增加骨折率呈升高趋势,患者整体骨代谢指标水平偏高、血肌酐(Cr)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偏低、各部位骨密度均较低、骨质疏松整体患病率高、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占比低。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高龄、整体骨密度低、既往有椎体骨折史可能是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好发于T11~L1椎体,以老年人群为主,患者骨强度低,骨代谢指标不同程度异常,高龄、既往椎体骨折史、骨密度低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检测,并定期对骨折高危人群开展骨折筛查,便于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早期防治,降低骨折率。  相似文献   

7.
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00例(病例组)和排除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100例(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骨密度、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既往病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及日常生活方式等相关情况.结果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次数、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7个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骨密度(OR_(低/高)=93.768)、骨折病史(OR_(有/无)=1.635)、体重指数(OR_(低/高)=1.106)、绝经年龄(OR_(低/高)=1.852)、孕产次数(OR_(低/高)=0.437)、性别(OR_(男/女)=0.226)及常饮浓茶(OR_(有/无)=1.461),P值均<0.05.结论 骨密度低、有骨折病史、体重指数低、绝经年龄低、常饮浓茶、孕产次数多及性别为女性可能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门诊收治的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强化健康教育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1个月,干预完毕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健康教育后疾病知晓及饮食知晓、运动知晓及锻炼知晓率;两组患者均在院外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密度水平观察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采用Bekeman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血压水平,比较两组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强化健康教育后疾病知晓、饮食知晓、运动知晓及锻炼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收缩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张压、双股骨骨密度、腰椎第1~4骨密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TC、LDL-C及收缩压有关(P<0.05)。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压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加强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知晓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220例,根据有无骨折分为骨折组(n=100)和无骨折组(n=120),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其空腹血样本用于血糖、血脂、尿酸、HbA1c等检测。结果骨折组BMI、TG、FBG、HbA1c水平高于无骨折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TG、FBG和HbA1c是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根据BMI、TG、FBG和HbA1c三分位数将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分成3组,结果提示随着BMI、TG、FBG和HbA1c水平的升高,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中,BMI、TG、FBG和HbA1c是其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患者102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1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年龄、体质指数、文化水平、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和疾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分析以上各项指标是否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胆囊结石形成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及家族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文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心血管病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饮食习惯、家族疾病史及血脂异常为围绝经期女性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OR=5.492、5.76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徐州市贾汪区居民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9月3日—9月30日对徐州市贾汪区1 979名40~69岁居民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史、绝经年数、豆制品摄入、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知晓情况、预防骨质疏松均衡饮食知晓情况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知晓情况可能与骨量低下有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骨折史和绝经年限长是女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大、豆制品食用频次低是男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绝经年限长对女性骨量低下的贡献较大,年龄大是男性骨量低下的主要危险因素,适量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男性发生骨量低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南通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01月~2015年06月,问卷调查2000例南通市围绝经期妇女,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及绝经综合征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0例围绝经期妇女有围绝经期症状的有1479例,占73.95%。绝经前期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P=0.00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围绝经期妇女发生绝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体质指数高、患有慢性疾病、职业压力。结论南通地区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受体质指数、慢性疾病、职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女性更年期症状评分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期间在金华市磐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78例MPS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72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使用女性版围绝经期Greene量表评估更年期症状。对更年期症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学历、与子女关系、性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38、6.086、5.788,均P<0.05),观察组Green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962,P<0.05)。78例MPS患者中,轻度围绝经期症状27例(34.62%),中度围绝经期症状48例(61.54%),重度围绝经期症状3例(3.85%)。观察组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68、4.913、2.963,均P<0.05),观察组症候群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82,P<0.05)。低文化程度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高文化程度(t值分别为2.019、1.990、2.287,均P<0.05);性格内向的女性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性格外向组(t值分别为3.000、1.022、1.077,均P<0.05),子女关系较差的组别症候群2~3评分显著高于与子女关系好组(t值分别为3.190、3.265,均P<0.05)。结论 :MPS女性更年期症状和与子女关系、学历、性格密切相关。文化程度、与子女关系、性格、症候群1、症候群2、症候群3为MPS更年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潍坊市40岁以上社区人群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推进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随机抽取潍坊市40岁以上社区常住居民52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潍坊市40岁以上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运动、钙补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4.66%、37.21%、16.60%,其中男性分别为32.90%、36.36%、16.02%,女性分别为53.77%、38.01%、17.12%。结论潍坊市40岁以上居民骨质疏松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普遍偏低,危险因素知识、运动知识知晓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各项知识知晓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文化程度高的居民知识知晓率普遍较高,全职状态居民知晓率亦较高,可见骨质疏松防控对于职业人群宣传干预效果较好,可作为重点宣教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86例围绝经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286例FPFD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行常规检查的100例围绝经期但未发生FPFD女性为对照组。使用院内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记录受试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职业、体质指数(BMI)、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子宫切除史、月经情况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资料,计算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出绝经期FPFD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较对照组高,两组在年龄分布、BMI分布、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子宫切除史、月经规律情况、阴道炎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次、子宫切除史、绝经、阴道炎是围绝经期妇女F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较多、有子宫切除史、阴道炎的围绝经期女性发生FPFD的可能性更高,应针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女性加强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完善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控健康促进策略。方法采用全人群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试点城市丹阳市导墅镇≥15岁常住人口,开展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调查。结果共调查28 473人,结核病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46.6%,全部知晓率为47.4%。男性总知晓率(48.3%)和全部知晓率(49.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4.9%、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着年龄增长,核心信息总知晓率、全部知晓率均先升后降,20~29岁年龄组总知晓率(58.8%)、全部知晓率(65.4%)均最高;≥70岁年龄组总知晓率(19.5%)、全部知晓率(28.2%)均最低,不同年龄组总知晓率和全部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个人知晓合格率为32.6%。既往未患过结核病史(OR=1.574)、女性(OR=1.235)、年龄(OR=1.023)、饮酒(OR=0.922)和吸烟(OR=1.346)等5个因素为影响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的主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238)、年龄(OR=1.023)、吸烟(OR=1.347)和既往未患过结核病(OR=1.563)为危险因素,饮酒(OR=0.920)为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丹阳市农村地区知晓率低,女性人群和老年人群是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的薄弱人群,也是亟待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人群。既往未患过结核病史、年龄、女性和吸烟为影响知晓情况的危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女性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0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HP的围绝经期女性51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治疗的49例感染HP的非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杀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水平的差异;将观察组中疗效不佳的病例纳入不良组共15例,剩余36例疗效良好的病例纳入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围绝经期HP感染女性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以上危险因素与HP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同种四联疗法治疗后,对照组女性体内HP水平[(51.22±25.87)dpm]显著低于观察组[(197.06±35.95)d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8.00 kg/m2是影响围绝经期HP感染女性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OR=1.273,95%CI为0.342~4.001,P<0.05)。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BMI与HP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5—2016年10月随机抽取在景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45~55岁女性1 000人,采用浙江省围绝经期和绝经妇女生活资料调查表及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4.70%。947名调查对象中患围绝经期综合征714例,占75.40%,其中轻度414例(43.72%),中度253例(26.72%),重度47例(4.96%)。常见的症状包括疲乏(70.75%)、失眠(61.03%)、情绪波动(57.66%)、骨关节痛(57.23%)和眩晕(55.7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经紊乱(OR=2.41,95%CI:1.76~3.32)、绝经(OR=2.21,95%CI:1.57~3.13)、患慢性病(OR=1.45,95%CI:1.13~1.86)及有手术史(OR=1.57,95%CI:1.10~2.24)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月经紊乱、绝经、患慢性病和有手术史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更严重,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早期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女宫颈癌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当地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90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了解研究对象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统计研究对象答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数量,比较不同特征妇女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妇女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影响因素,调查妇女未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原因。结果 900例妇女对宫颈癌防治知识中的一般知识、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普遍较低,9道宫颈癌防治知识中仅有10例(1.1%)全部答对,36.1%答对3~4题。单因素分析显示,妇女的年龄、居住区域、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生殖道病史、5年内参加宫颈癌筛查是影响妇女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区域、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5年内参加宫颈癌筛查是影响妇女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妇女未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原因众多,未出现症状占53.6%;担心有心理负担占43.1%;做妇科检查难受占21.0%。结论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女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针对宫颈癌高发人群展开有效的健康教育,定期展开宫颈癌的筛查工作,促进宫颈癌及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绍兴第二医院的1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骨折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3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腰椎骨密度、I型前胶原氮端肽、25-(OH)D、骨保护素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均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血清钙及血清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骨保护素水平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OR=0.035,95%CI:0.001~0.932),年龄大、血清RANKL水平高是危险因素(OR年龄=2.555,95%CI:1.384~4.719;ORRANKL=3.916,95%CI:1.029~14.905)。结论血清骨保护素水平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年龄大、血清RANKL水平高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