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挖掘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TCMSP数据库,并将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从而获得银翘马勃散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将获得的作用靶点导入UniProt数据库提取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GeneCards平台获得喉源性咳嗽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工具将所获得的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蛋白PPI网络互作图;进行拓扑分析并筛选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76个有效成分,相对应的基因靶点215个;喉源性咳嗽相关靶点1399个;其中,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汉黄芩素、柱头甾醇等可能是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关键成分;涉及AKT1、TP53、TNF、ESR1、MYC、EGFR、IL6、CAV1等26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结果提示这些靶点参与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等。结论 银翘马勃散中的活性成分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香挥发油的活性成分及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乳香挥发油化学成分,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对应的相关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查询与镇痛相关的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潜在靶点;再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STRING 11.0在线平台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OmicShare在线工具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Schrodinger Maestro软件和在线工具,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GC-MS法研究得到乙酸辛酯、正辛醇和萜品油烯等化学成分16个,通过数据库收集到236个化学成分靶点、12171个镇痛相关靶点,筛选出217个乳香挥发油镇痛潜在靶点,其主要富集于细胞、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结合、催化活性和分子转导活性等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细胞和细胞器等细胞组成,主要涉及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氮代谢通路和癌症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靶点与化学成分有较强的结合能。结论 乳香挥发油镇痛作用体现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推测乳香挥发油中萜品油烯、肉豆蔻酸和正辛醇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MAPK1、CNR1和CXCL8等潜在靶点,调节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氮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相关信号通路达到镇痛的作用,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紫苏子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紫苏子的化学成分;运用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其潜在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OPD相关靶点,与黄芪-紫苏子化合物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使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上述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数据后在Cytoscape3.2.1软件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然后进行核心靶点筛选;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RCSB PDB数据库、Pymol和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采用A549细胞进行体外活性实验评价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抗炎作用,验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的科学准确性。结果 黄芪-紫苏子的“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包含34个化学成分和74个治疗COPD的潜在靶点,其核心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另PPI网络中核心靶点主要涉及ALB、TP53、AKT1等;GO功能富集得到GOBP条目1841条,GOCC条目109条,GOMF条目105条;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0条信号通路,其中靶点在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富集较为集中。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和紫苏子的核心化合物中的黄芪异黄烷苷、木犀草素、槲皮素以及异鼠李素等黄酮类成分对ALB具有较高亲和力。体外活性验证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结论 黄芪-紫苏子配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为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二妙散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文献报道,获取二妙散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蛋白名称进行规范;通过GeneCards、Disgenet收集湿疹相关靶点;运用在线Venny作图平台,得到二妙散治疗湿疹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潜在靶点PPI网络,并将其导入Cytoscape 3.7.1进行图像优化及提取核心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湿疹”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和潜在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二妙散治疗湿疹可能与槲皮素、汉黄芩素、豆甾醇等29个活性成分有关,AKT1、IL6、TNF等为关键靶点;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651条,KEGG通路120条,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利什曼病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上述活性成分与相关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二妙散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IL6、TNF等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湿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R软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1.2对核心靶点和度值排名前3位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有17个靶点,涉及23个活性成分,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出β-谷甾醇、(+)-儿茶素、花旗松素、表儿茶素、常春藤皂苷元、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8、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环氧合酶2(PTGS2)、过氧化氢酶(CAT)和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03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p5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的关键活性成分对核心靶点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五苓散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起到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梓宁  靳雅  李霄  张晗  张鹏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459-1469
[目的] 本研究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益母草水提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依据UPLC-Q-TOFMS/MS表征与鉴定益母草水提物主要化学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并与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中获取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交集获得核心靶点。其次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导入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本研究获得益母草水提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相关活性成分7个,潜在作用靶点259个。益母草水提物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c-myc等核心靶点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TNF、低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结论] 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益母草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成分起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参-陈皮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人参、陈皮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疾病靶点利用DrugBank、TTD、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药物-化合物-靶点”互作网络可视化由Cytoscape3.6.1软件完成。通过绘制韦恩图得到人参、陈皮和COPD的共有靶点,运用Cytoscape平台获取共有靶点相互作用关系。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由autodock vina实现,并采用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从人参和陈皮中共筛选得到27个活性成分,800个疾病靶点,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70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213个(P<0.01),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99条信号通路(P<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甾醇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高的结合性。体外抗炎活性验证结果表明,川陈皮素、山奈酚、柚皮素、人参皂苷rh2能够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结论 人参-陈皮配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地稔治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得到地稔化学成分并筛选出地稔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宫颈癌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地稔-活性成分-宫颈癌靶点”网络,并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使用OmicShare Tools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东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 得到地稔中活性成分28个、活性成分靶点420个、宫颈癌靶点150个,最后获得关键靶点7个,与地稔治疗宫颈癌显著相关的信号通路20条。地稔的主要活性成分为3-甲氧基鞣花酸、柚皮素、芹菜素等。地稔治疗宫颈癌关键靶点为STAT3、PIK3CA、AKT1、ESR1等;关键的生物进程和通路可能包括免疫系统过程、转录调节活性、内分泌与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等。另外,3-甲氧基鞣花酸成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增殖。结论 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地稔治疗宫颈癌的关键靶点及通路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3-甲氧基鞣花酸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从而达到治疗宫颈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隐结构模型方法诠释名老中医“调肝守恒”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调肝守恒”核心组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组方具有成药可能性较大以及口服吸收较佳的候选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获得慢性胃炎相关预测靶点,并与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交集分析,获得组方治疗慢性胃炎的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GO插件对共同作用靶蛋白进行GO生物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 发现组方中包含的59个候选成分可能作用于疾病的101个靶点,候选成分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可能是组方发挥作用的关键成分,生物学功能涉及凋亡、增殖、炎症反应等多方面,交集基因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经典炎症-肿瘤信号通路。结论 隐结构模型方法诠释名老中医遣方用药以“调肝守恒”为路法,提供临床实践用药范式与借鉴。组方治疗慢性胃炎是多靶点、多成分、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其可能是通过调节以上关键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来发挥改善慢性胃炎相关症状,延缓、阻断炎-癌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 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通过R 3.6.2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23个,潜在作用靶点97个。网络分析结果提示苦参可能通过作用于IL-6、ESR1、AR、RELA、PPARG和CASP3 6个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达到治疗CHB的目的。分子对接预测结果提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稳定结合。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的临床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鉴定赶黄草全草及其茎、叶主要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赶黄草保肝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质谱采集数据结合对照品、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鉴定和表征赶黄草及其茎、叶化学成分;运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活性成分,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活性成分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输入String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 6.8进行富集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基因-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Tools 1.5.6软件对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在赶黄草及其茎、叶提取物中共鉴定出64种化学成分;筛选活性成分28个,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126个,关键活性成分15个,核心靶点24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163个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昆明山海棠-益母草药对治疗RA的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成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进一步探讨昆明山海棠-益母草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Dis Ge NET,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RA疾病作用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昆明山海棠、益母草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使用Image GP平台筛选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互作(PPI)网络模型;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lue GO插件对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9个药物活性成分,共涉及235个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有关的活性成分为7个,得到昆明山海棠-益母草药对-疾病共同靶点24个,共同靶点主要富集于278个生物过程和141条信号通路上发挥治疗RA的作用。结论:昆明山海棠-益母草药对对R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阐释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建波  廖晖  李元平 《中草药》2020,51(11):2988-299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为标准,依据中药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数据库、小分子靶点预测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预测和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及治疗DN的作用靶点。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作用靶点的基因本体(GO)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功能归属。结果从黄芪中筛选得到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芒柄花素、黄芪皂苷I~IV等2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72个DN靶点,筛选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18个关键靶点。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s-RAGE)介导的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框转录因子O(PI3K/Akt/Fox O)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等关键代谢通路。参与物质代谢、氧化还原、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结论黄芪及其活性成分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发挥治疗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淼  李佳鑫  辛国松  綦峥  薛沁冰  王娟  王楠楠 《中草药》2021,52(11):3321-333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文殊兰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探究文殊兰抗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D数据库检索文殊兰的化学成分,再经Batman与Swisstargets并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文殊兰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通过Gene Cards、NCBI数据库筛选出肿瘤相关靶点;用Cytoscape3.6.3软件构建"文殊兰-成分-肿瘤-靶点"网络可视化关系图;以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数据库,确立文殊兰和肿瘤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相关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了解文殊兰抗肿瘤可能的生物过程及其通路;利用分子对接进行半柔性对接反向验证。结果从文殊兰中筛选出15种活性成分,与肿瘤有关的通路有25个,文殊兰抗肿瘤主要作用于INS、GAPDH、VEGFA、EGFR、TNF等靶蛋白,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文殊兰主要作用于prostate cancer、proteoglycans in cancer、microRNAs in cancer、viral carcinogenesis等信号通路。结论文殊兰可能对前列腺癌、非小细胞癌、胰腺癌、膀胱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文殊兰成分抗肿瘤的一个重要机制。初步推测并验证了文殊兰抗肿瘤的主要靶基因和通路,为后续进一步探讨文殊兰靶向抑制肿瘤细胞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龙眼叶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并结合化源网数据库和相关药理活性文献筛选出龙眼叶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网站在线分析筛选活性成分的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三个数据库获取T2DM的相关靶点,进而利用韦恩(VENNY)2.1筛选出活性成分与T2DM的交集靶点;然后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以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构建;采用Cytoscape v3.8.0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基因-疾病”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GraphPad Prism 8.3软件将其可视化;运用SYBYL-X 2.0和Discovery Studio 4.5 软件对龙眼叶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生物活性。验证实验以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研究对象,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龙眼叶有16个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共96个,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16个。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质膜、酶结合等。龙眼叶在改善T2DM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山柰酚和EGFR、槲皮素和PTGS2、木犀草素和PIK3R1有比较强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龙眼叶提取物可以上调IR模型HepG2细胞AKT-1、p-AKT-1、p-PI3Kp85蛋白表达。结论 龙眼叶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HIF-1、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霞  曹旺  唐标  邓常清 《中草药》2020,51(15):3987-399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作用靶标相比较,筛选出共同部分,作为药物成分作用的预测靶标。利用STRING获取预测靶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大小筛选出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图、核心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用R语言进行核心靶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收集到黄芪-当归药对的20个活性成分,共得到193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487个潜在疾病靶点,主要作用于EGFR、ESR1、ALB、MAPK8、PGR等多个靶标,涉及PI3K-Akt、MAPK、Ras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的靶标和信号通路,可为黄芪-当归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章亮  陈泽慧  陈韩英  王晓琴  张波 《中草药》2018,49(3):646-657
目的白屈菜临床用于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小。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白屈菜有效部位和主要活性成分,构建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对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科学阐释。方法采用ADME计算方法筛选白屈菜活性成分,通过文献挖掘、多个数据库联用检索收集白屈菜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并利用Sys DT模型对化合物靶点进行筛选。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分析靶点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结果生物碱是白屈菜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通过ADME方法筛选出21种生物碱类成分,相关靶点168个,肿瘤相关通路60条,整合相关通路绘制了白屈菜抗肿瘤通路。根据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以及成分修正结果推测,白屈菜红碱、小檗碱和血根碱为白屈菜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PTGS2、SCN5A、F10、NCOA2、CHRM3、AR、TP53、CASP1/3/9、DRD1、MAPT、MAPK1和BLM等关键靶点。结论白屈菜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等多表型干预的网络模式产生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且具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和动物模型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红花的有效成分和相应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皮肤色素沉着疾病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随后采用Cytoscape3.7.2 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通过UVB豚鼠动物模型和蛋白芯片技术检测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含量。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了红花有22个活性成分和351个靶点,色素沉着疾病有203个靶点,红花活性物调控色素沉着的交集靶点有26个。其中,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潜在的靶点为AKT1、MAPK1、EGFR等;核心通路为黑色素瘤、P1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动物蛋白芯片的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提取物参与调控MAPK/MITF通路,可抑制p38、p-JNK、p-MAPK1、MITF的表达水平。结论 本研究预测了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罗则华  杜倩  奚鑫  孙梅  宋义  刘松青 《中草药》2020,51(11):2997-300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淫羊藿抗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淫羊藿的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与疲劳相关的靶点;由Cytoscape 3.6.1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DAVID数据库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淫羊藿中筛选得到9种具有抗疲劳作用的活性成分:金圣草(黄)素、山柰酚、脱水淫羊藿素、C-homoerythrinan,1,6-didehydro-3,15,16-trimethoxy-,(3.beta.)-、8-(3-methylbut-2-enyl)-2-phenylchromone、木犀草素、广玉兰内酯、槲皮素、8-isopentenyl-kaempferol,作用于PPARG、GABRA1、CASP3、ICAM1等31个疲劳靶点,生物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淫羊藿主要涉及细胞的缺氧反应、凋亡过程的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向调节、细胞对过氧化氢的反应、血糖稳态、细胞对高氧的反应、脂质贮存负调节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PI3K-Akt、P53、HIF-1、TNF、Fox O、ErbB、MAPK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疲劳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体现了淫羊藿抗疲劳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淫羊藿抗疲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