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评估中各自采用弥散加权(DWI)或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等功能成像改善方法,比较两组方法对于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及分期等指标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96例,患者均于确诊后1个月内行DWI及DCE-MRI检查,检查完毕后及时行根治性切除术并送手术病理。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诊断术前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及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协会(ESUR)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①肌层浸润深度:无浸润9例,浅肌层浸润60例,深肌层浸润27例;宫颈侵犯状况:阳性30例,阴性66例; ESUR分期:ⅠA期62例,ⅠB期12例,Ⅱ期11例,ⅢA期5例,ⅢB期4例,ⅢC期2例。②DWI法评估术前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均明显优于DCE-MRI法(P0. 05)。③DWI法评估术前宫颈侵犯状况的准确度均明显优于DCEMRI法(P0. 05)。④DWI法评估术前ESUR分期的准确度均明显优于DCE-MRI法(P0. 05)。结论 DWI和DCE-MRI是临床常用的两种MRI诊断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宫颈侵犯及ESUR分期判断等方面各自存在一定优势。相较于DCE-MRI,DWI可明显改善术前评估的诊断效能,且DWI可迅速完成成像而无需注射对比剂,具有安全、高效及可重复性的特征。因此,建议依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DWI序列进行诊断,应采用多层次b值的方法对诊断方法进行有效改善;必要时还应联合DCE-MRI方法以尽可能改善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术前完成常规MRI、DWI及DCE-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常规MRI、DWI、DCE-MRI检查及三者联合判断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的效能。结果常规MRI、DWI、DCE-MRI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分期的总符合率为91.25%,明显高于常规MRI、DWI、DCE-MRI单项诊断(均P0.05),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04,P=0.000。三者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48%、93.22%、92.50%,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MRI、DWI、DCE-MRI (均P0.05),三者联合诊断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8,P=0.000。结论常规MRI联合DWI及DCE-MRI能够显著提高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初次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I诊断肿瘤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84.8%,MRI对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和浅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92.6%、90.9%和82.4%、87.5%、84.8%。MRI鉴别浅表浸润(Ⅰa+Ⅰb)与深肌层浸润(Ⅰc)的准确性为93.9%,对深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5.6%。MRI对宫颈间质受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6.7%、100%、96.9%;对宫颈管内膜受累诊断的敏感性仅为40%,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6.7%、92.3%。MRI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50%、96.5%、90.8%。结论: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侵犯,尤其是深肌层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而MRI诊断子宫颈内膜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不高,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DWI序列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侵犯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有无浸润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3例术前经磁共振DWI序列诊断的Ⅰ期及Ⅱ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将DWI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DWI序列中ADC值与组织学分级间有无统计差异。结果 磁共振DWI诊断子宫内膜癌仅侵犯肌层的患者39例,病理诊断34例;磁共振DWI诊断侵犯子宫肌层和宫颈的患者14例,病理诊断13例。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之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WI序列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侵犯肌层、宫颈的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磁共振(MR)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2年10月于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信息资料、病历资料以及检查资料。比较90例患者MR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与病理活检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诊断准确率、宫颈侵犯检出率及术前分期检出率。结果 MR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诊断准确率、宫颈侵犯检出率及术前分期检出率分别为95.56%、21.11%、93.33%,病理活检分别为100.00%、24.44%、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中诊断准确性较高,该技术诊断准确性与病理活检结果相当,可作为患者子宫内膜癌病灶切除及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保留生育功能的风险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某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且≤45岁的原发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45岁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相比,两者在分化级别、肌层浸润、宫颈侵犯、脉管癌栓、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分化患者均无宫颈侵犯及宫外转移。(2)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者88例,96.6%患者与术后病理类型相符,30.4%的高分化患者被低估了分化级别。(3)临床I期87例年轻患者中,5.7%术后分期上升。高分化或者无肌层浸润患者均无宫颈侵犯、脉管癌栓、淋巴结及卵巢转移。结论≤45岁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临床病理上表现为低危性特征,这为保留生育功能创造了可行性。但术前诊刮低估了分化级别,临床分期存在误差,治疗存在较多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准确评估风险,是今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肿瘤中发病率位于前四位。该疾病在女性绝经前和绝经后发病率有所不同,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发病人数更多,并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在疾病程度的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分区结构、病变的信号特点及范围。子宫内膜癌的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类法,包括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MRI能准确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治疗计划和监测的一种影像学技术。目前研究证实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已被普遍应用于临床。本文从子宫的正常MRI影像、子宫内膜癌及分期的MRI影像方面对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山  黄文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192-3194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2例手术证实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FIGO分期原则,将术前MRI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分期准确率为81.3%,其中MRI时Ⅰa期高估1例,Ⅰb期高估1例、低估1例,Ⅰc低估1例,Ⅱ期高估1例、低估1例,Ⅲ及Ⅳ期与病理相符。结论:MRI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及侵犯范围,故MRI应成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前病理、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及冰冻切片病理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腺癌高危因素[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为G3和(或)肌层浸润深度≥1/2者]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腺癌102例患者的病理资料,以术后切除子宫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术前病理分级预测高危因素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3.8%,阳性预测值为73.7%,阴性预测值为91.6%,Kappa值为0.63。术中冷冻切片病理分级预测高危因素的敏感度为44.4%,特异度为91.4%,阳性预测值为61.5%,阴性预测值为84.1%,Kappa值为0.08。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评价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6.4%,阳性预测值为56.0%,阴性预测值为90.9%,Kappa值为0.50。术中冰冻切片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敏感度为76.5%,特异度为89.8%,阳性预测值为68.4%,阴性预测值为93.0%,Kappa值为0.63。综合术前、术中病理预测高危因素的敏感度为79.4%,特异度为85.3%,阳性预测值为72.9%,阴性预测值为89.2%,Kappa值为0.63。结论术前病理分级与冷冻切片相比有较高准确性,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术中冷冻切片判断肌层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综合术前、术中病理预测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判断不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可靠性较高,但对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可靠性稍低,术前分级和冰冻切片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结合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4,(6):80-82
目的探讨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应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等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评估(3-DTVS组);其中,45例经核磁共振(MRI)检查(MRI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的符合率。另选经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作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CPA)对照(对照组)。结果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0.7%,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8.3%。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良恶性组比较,3-DTVS组血管成像表现为癌灶区血管异常丰富,不规则,走行紊乱,呈线球样或草团征。VI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I、VFI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差异,(均p<0.05)。结论超声新技术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重要临床价值,3D-CPA是一项无创的、定量的检查病灶血管的新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经分段诊刮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MRI检查,并进行术前分期,将术前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2例子宫内膜癌按照FIGO 2009分期标准,MRI判断为ⅠA期31例,ⅠB期15例,Ⅱ期6例,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5)。术前MRI分期ⅠA期、ⅠB期、Ⅱ期敏感性分别为90.3%、86.7%、83.3%,特异性分别为90.5%、89.2%、100%,准确率分别为90.4%,82.1%、98.1%。结论 MRI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性高,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均在术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该组患者的肿瘤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肌层的深度,并与病理结果做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术前MRI明确诊断43例,敏感率为86.0%。患者在MRI下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为相对高信号,结合带中断,显示不清,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MRI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及侵犯范围和深度,对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腔磁共振成像与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9例。术前患者均接受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临床病理特征;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检测血清HE4、CA125水平。对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结果 6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5例为弥漫性增大,21例为子宫内膜片状增厚,13例为子宫内膜形态不规则。盆腔磁共振成像与术后病理结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的一致性均较为理想(均P<0.05)。血清HE4、CA125水平在不同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着宫颈受累程度的增加血清HE4、CA125水平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显示,盆腔磁共振、HE4、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均有较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33例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血流分布特点及阻力指数(RI值)。结果弥漫型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局限型54.5%,病变侵犯肌层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0%,病变侵犯宫颈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6.6%,子宫内膜癌血流显示率84.8%,RI值为0.33~0.50,平均0.40。结论经阴道超声是子宫内膜癌诊刮术前最佳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并能显示子宫内膜癌侵犯子宫肌层、宫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情况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39例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子宫内膜癌的声像图特征、血流特点、阻力指数(RI值)、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情况,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别计算其准确率。结果 39例子宫内膜癌超声均见内膜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回声不均,部分伴宫腔积液、子宫肌瘤及肌腺症等。超声肌层受浸判断准确率为82.05%,宫颈受累判断准确率为82.05%。子宫内膜癌血流显示率为84.61%(33/39),RI值为0.36~0.54,平均为0.4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能较客观地评价子宫体大小、内膜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浸犯肌层及宫颈情况,为临床术前合理制订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区别,以提高术中肉眼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阜阳市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分期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1例,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上、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区别。结果下级医生对肌层浸润总的诊断准确率为58.54%(24/41),对深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69.23%(9/13),而对浅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56.00%(14/25)。上级医生对肌层浸润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0.24%(37/41),对深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92.31%(12/13),而对浅肌层浸润判断的准确率为88.00%(22/25)。比较两级医生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方面的不同,上级医生肉眼观察判断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更好,可作为术中指导。结论通过反复比较,掌握正确的切开和观察方法及形态学诊断标准,积累病理学经验,可以不断提高下级医生术中肉眼观察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以68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术后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肌层浸润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0.0%、67.9%、75.7%、61.3%和69.1%。子宫内膜癌侵犯子宫肌层 ≤ 5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左、右侧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子宫肌层浸润 > 50%的患者(均P < 0.01);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分级越低,其左、右侧子宫动脉阻力指数越高(均P < 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准确度较高,可作为一种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的无创工具。  相似文献   

18.
宫腔镜联合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子宫受累情况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术前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受浸润情况做出较准确判断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1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诊断55例、单纯分段诊刮67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宫颈、宫壁情况的符合率。结果: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判断宫颈浸润的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8.0%,均明显高于分段诊刮组(63.6%、88.2%)P值<0.001;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判断子宫肌层未受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的符合率分别为92.7%、81.8%、66.7%。而诊断性刮宫则无法判断宫壁浸润情况。结论:术前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肌层浸润及宫颈浸润判断的准确性高,为选择合理的手术范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妇女绝经期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住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子宫内膜癌68例,其中绝经组34例,未绝经组34例,对其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未绝经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比例较高,病理分期未绝经组的I期比例较低,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绝经组患者特殊病理类型较少,组织分级低,Gl级所占比例较高,肌层浸润深度较低,宫颈受累较少,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低,深肌层浸润少见,预后较好,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P1 (FOXP1)和蛋白激酶D2 (PKD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3月就诊的98例子宫内膜癌并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8份子宫内膜癌癌变组织纳入研究组,98份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的正常组织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FOXP1和PKD2表达情况,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OXP1、PKD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PKD2高表达率高于对照组,FOXP1高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KD2和FOXP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理类型、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 05),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明显关系(P0. 05)。子宫内膜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92. 86%(91/98),2年生存率为86. 73%(85/98),3年生存率为80. 61%(79/98)。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PKD2表示、FOXP1表达相关(P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PKD2高表达、FOXP1低表达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KD2高表达,FOXP1低表达。FIGO分期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PKD2高表达、FOXP1低表达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