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申艳琴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061-106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急诊科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抢救病人时要求护士操作熟练,动作迅速,急诊科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科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防范措施也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护士进行针刺伤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采取规范操作流程、职业安全培训、操作演练和督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护士进行针刺伤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 2012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2.38%,低于2011年的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2,P0.001)。2012年护士临床工作中拔针环节、注射及采血环节针刺伤发生率较2011年明显降低(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护士实施针刺伤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其针刺伤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内科护士130名、外科护士130名、手术室护士20名、检验科和体检科抽血护士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相关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行为的正确率等,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风险干预后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原来的年人均3.31次下降至0.73次,下降率为72.22%;防护知识知晓率从51.33%升高至93.60%;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率从45.52%显著升高至9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可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明显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针刺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率.  相似文献   

5.
唐朝焕 《医疗装备》2009,22(9):58-59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以收治急、危、重病人为主,突发事件多、病情急。急诊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分泌物及多种微生物等,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行注射治疗时,极易发生针刺伤。现已证实,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现将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社区护士针刺伤高危因素及原因。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及访谈,调查针刺伤发生状况。结果社区护士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较差,对高危因素认识不足。结论需要加大社区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职业暴露处置程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期间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2008~2010年3年期间护士发生针刺伤人均次数逐年减少,在注射前、准备用物、注射中、处置废物时和其他情况等刺伤环节发生刺伤的人数也显著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很高的人群,原因是多方面的,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教育,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明确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减少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凤凰县1991-2002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寻求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利用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统计孕产妇死亡资料。结果:1991-2002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33.21/10万,12年间孕产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前5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妊高征、羊水栓塞。结论:孕产妇死亡高发原因与当地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有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是政府领导重视,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取消家庭接生,提倡住院分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凤凰县1991~2002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寻求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利用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统计孕产妇死亡资料.结果1991~2002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33.21/10万,12年间孕产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前5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妊高征、羊水栓塞.结论孕产妇死亡高发原因与当地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有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是政府领导重视,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取消家庭接生,提倡住院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本院急诊科护士受伤害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院最近十年来在急诊科工作过的护士受患者及家属殴打、辱骂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受殴打共11人次,引起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醉酒、精神病发作占6/11,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占3/11,护患沟通欠缺2/11,护士受辱骂共521人次,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诊室看不到医师;在分诊处看不到护士;患者等待时间长;家属对收费不理解;患者醉酒;护患沟通不足.结论 合理调配急诊科人力资源,加强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优化就诊流程,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效避免护士受伤害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感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感染科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了解感染科护士被针刺伤的情况及针刺伤发生的时机,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感染科80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0名护士中,75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93.8%,其中针刺伤2次的5人占6.7%,≥3次的40人占53%3%,针刺伤发生多见于处置针头时、注射或轴血后套回针帽时、处理医疗废物时等,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与护士防范意识淡薄,护士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关.因此,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大力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广泛应用新技术,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以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急诊科作为医院里的一个特定医疗环境,有其他特殊性,有病情急,病情重,不可预见,病种杂等特点。急诊科护士要迅速判断,果断处理直接关系着患者安危的危险因素,每天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嘈杂的环境,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护士自身的压力,社会对医务界的压力,这些不可避免的会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更会降低工作效率,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要面对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将成为这种职业的危险因素。如何解决好诸多的工作压力,既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又需要急诊护士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运用积极的应对方法 ,降低工作压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急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操作防护意识和针刺伤防护行为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原因、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及防护行为的正确率等,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干预。结果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干预,针刺伤发生率从风险干预前的年人均针刺伤人次4.2次下降为0.3次,降幅92.6%;医疗安全操作防护知识的知晓率、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率分别从风险干预前的28.4%和36.8%上升到干预后的88.3%和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干预,能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明显提高医疗安全操作防护意识和针刺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防护现状,寻找针刺伤发生的规律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20名实习护士进行针刺伤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回收率98.75%;实习护士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前后洗手占3.16%;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中每次戴手套的占11.08%;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每次戴手套的为0;对防护知识完全不知晓的占18.35%;发生针刺伤1~3次的比例最高,占45.89%;在实习的第2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最多,占45.89%;针刺伤发生环节中双手回套针帽最高,占18.49%;316人中有213人发生过针刺伤,但上报率较低,占41.78%.结论 发生针刺伤的根本原因是护理操作不规范,加强实习护士岗前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带教质量,规范操作,能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确保实习护士的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5.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胡敏 《职业与健康》2004,20(1):39-40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 ,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临床护士由于从事侵入性操作机会多 ,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比其他医务人员多[1] 。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 ,如何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提出注射安全的防护措施。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1 护士注射任务繁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的报告 :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 1 5次 ,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至少 10~ 10 0次 ,95 %的注射是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玙娇 《现代保健》2011,(19):100-10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16名护士问卷调查针刺伤的原因并分为A、B、C、D四组,每组采血78例。结果缺少培训、操作不规范较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采血均成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伤发生率A较各组,B较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缺乏防护及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主因;加强防护培训对防刺伤有意义;防针刺采血针有防护作用;加强防护及培训并联合使用防针刺采血针能预防针刺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孟海波  王敏  李敏惠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76-5577
目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心理干预对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临床70名45~54岁经Kuppperman评分确定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护士进行调查,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心理状态,了解心理健康状况。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人,研究组采取药物和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药物治疗,12周后再次进行SCL-90测定评分。结果:通过心理干预,研究组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更年期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人群低,在药物治疗改善更年期症状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更年期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调查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程度并提出心理行为干预。方法通过对急诊科护士以“紧张程度测试”方式调查,统计分析干预措施前后平均分值。结果干预对策前后平均分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只有采取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学会自我放松技巧;掌握护患心理沟通技巧;加强业务培训等干预措施,才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有益于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巴林特小组案例分析,解析临床护士工作中的负性体验,为量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对两所军队三甲医院具有中等以上工作压力的10名护士各进行6次巴林特小组训练,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活动记录进行质性分析.结果 两组共呈现临床案例12个,发生情境主题3个:与患者相关的心理冲突、与患者家属的冲突及生命价值的困惑.研究对象的体验:面对“无法治愈的患者”时,体会到生命无常的无助感;与患者或家属发生冲突时,感觉到护理工作的无价值感;面对绝症患者的无助时,个人的移情体验.结论 巴林特小组可以帮助临床护士识别自身压力源,并能提高其不良情绪的表达与自我觉察能力,对工作压力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