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不同孕期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297例、中孕组299例、晚孕组299例和对照组188例,使用SYSMEX CA-8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PT、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APTT在孕早期变化不大,但在孕中后期明显降低(P0.05)。不同孕期的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且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浆凝血四项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程增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孕期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可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为临床处理正常妊娠与临产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497例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在妊娠各期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妊娠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164例,中孕组174例,晚孕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59例,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妊娠各组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T、AP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FIB和D-D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正常孕妇的血浆PT、APTT、TT、FIB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落在现行正常人群的参考区间,而FIB和D-D在不同孕期的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杭州地区正常孕妇妊娠期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产高危妊娠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临产孕妇240例,参照上海市高危妊娠评分标准,分为A级组57例,B级组70例,C级组69例,正常妊娠组44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与未孕健康育龄期女性24例正常对照比较分析。结果各妊娠组PT、APTT值与未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值仅A级组显著低于未孕组(P0.05)。各妊娠组FIB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孕组(P0.01),但C级组FIB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D-D水平随高危妊娠程度加重显著升高(P0.01)。结论凝血常规并不能及时敏感地提示机体的高凝状态,FIB和D-D检测在高危妊娠患者中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子痫前期(PE)和正常双胎孕妇在妊娠不同时期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探讨上述指标在双胎妊娠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及在PE病情评估和发病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70例双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子痫前期55例,重度子痫前期75例,正常双胎孕妇240例,回顾性分析三组孕妇在妊娠不同时期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①凝血功能各指标中,从孕早期到孕中晚期,PT逐渐缩短,DD逐渐升高,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间比较,重度PE组的FIB比其他两组均降低,重度PE组的TT比其他两组均升高,轻度PE组和重度PE组的DD及APTT均比正常组升高(P0.05)。②血小板参数中,从孕早期到孕中晚期,PLT和PCT逐渐下降,MPV、PDW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孕晚期,PDW、MPV在轻度PE组和重度PE组均比正常组升高,PLT、PCT在重度PE组均比正常组下降(P0.05)。③妊娠晚期做ROC曲线预测子痫前期,TT的AUC=67.5%,截断值=13.5s,OR=2.1,P0.01;PDW的AUC=70.7%,截断值=13.5fL,OR=1.7,P0.01。结论①子痫前期可能引发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异常,血液异常高凝,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情发展,指导临床工作。②TT和PDW可能是早期预测双胎子痫前期发生的有效指标,若妊娠中晚期超过截断值,可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岳艳  徐莹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202-3203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在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设为DIC组,82例正常妊娠妇女根据孕期分为早孕组(25例)、中孕组(22例)晚孕组(35例),并以24例正常非孕妇女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DIC组PT、APTT、TT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D、FM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妊娠组不同孕期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缩短,FIB、D-D随孕期的增长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FM浓度在妊娠中晚期趋向稳定。结论:妊娠期妇女血液呈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对于产科早期DIC的诊断,D-D及FM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五步蛇咬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出凝血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136例五步蛇咬伤患者未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按照咬伤后就诊不同时间段分为蛇伤A组、蛇伤B组和蛇伤C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五步蛇咬伤患者D-Dimer、PT、APTT、TT显著高于对照组,PLT、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蛇伤A组PLT、FIB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Dimer、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蛇伤B组、蛇伤C组分别与对照组、蛇伤A组相比,PT、APTT、TT、D-Dimer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蛇咬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凝血功能状态,临床上应对五步蛇咬伤患者进行动态全面的凝血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晚期妊娠高血压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5月来院的孕晚期(28~40周)孕妇进行回顾性筛选,共选出健康孕妇97名、妊娠高血压孕妇52名、轻度子痫前期孕妇65名、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3名,依次纳入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组、重度子痫组,统计各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rinogen concentratio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不断发展,各组APTT、PT、FIB、D-D检测结果变化显著,其中APTT、PT水平下降,FIB和D-D结果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晚期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液中的凝血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妇84名,其中妊娠中期27名(孕13~28周)、妊娠后期29名(孕29~36周)、临产期28名(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结果临产期孕妇APTT水平低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孕妇FIB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后期孕妇PT水平低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孕妇APTT、FIB、PT、D-D、FDP水平变化,可为防治血栓发生及产后异常出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卵巢型EMS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依据1∶1配对设计原则,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性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研究组不同疾病分期、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评分患者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与疾病分期、EFI评分相关性。研究组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及术后生育指导,随访6个月,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与未妊娠,对比不同妊娠情况患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各指标对妊娠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小于对照组,FIB、D-D、BDNF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缩短,随EFI评分增加逐渐延长,FIB、D-D、BDNF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升高,随EFI评分增加逐渐降低(均P<0.05);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与疾病分期呈负相关,与EFI评分呈正相关,FIB、D-D、BDNF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EF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研究组未妊娠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小于妊娠者,FIB、D-D、BDNF高于妊娠者(均P<0.05);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预测卵巢型EMS患者未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69,联合预测的最佳预测敏感度为97.73%,特异度为92.31%。 结论 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明显缩短,FIB、D-D、BDNF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且在预测妊娠结局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妊娠晚期女性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分析其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就诊的9 200例妊娠晚期女性为妊娠晚期组,选取同期的1 2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女性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根据孕周将妊娠晚期组分为Ⅰ组(31~37孕周)、Ⅱ组(38~40孕周)、Ⅲ组(41~42孕周),比较不同孕周女性PT、TT、APTT、FIB、FDP及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女性PT、TT、APTT均明显缩短,FIB、FDP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Ⅱ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与Ⅲ组PT、TT、APTT、FIB、FDP、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晚期女性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可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测项目的相关性,探讨两类检测方法在描述人体内出凝血系统状态的共性和差异性。方法分析282例患者TEG、常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将TEG的各项参数与常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对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R分别与APTT、PT、TT、PLT有相关性,K和α分别与APTT、PT、FIB、TT、PLT有相关性,MA分别与APTT、PT、FIB、TT、PLT有相关性,CI与APTT、PT、FIB、TT、PLT有相关性。TEG各参数任意两者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TEG与常规凝血检测项目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能相互取代,需要结合临床需求综合起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英波  赵刚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446-2446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凝血4项指标变化。方法:选择正常体检非孕女性50例,孕中期80例,孕晚期105例,采用德国BE公司四通道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 4项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妊娠中晚期FIB含量明显增高,PT、APTT时间明显缩短,TT无明显变化。结论:对妊娠中晚期孕妇进行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血清钙离子(Ca2+)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HDCP的临床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7月在该院确诊的110例HDC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妇女5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26~35周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清钙离子(Ca~(2+))水平。结果研究组的PT、APTT、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LT、Ca~(2+)值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PT值、APTT值、TT值、PLT、Ca~(2+)逐渐减小(P0.05),FIB、MPV及PDW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DC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血清Ca~(2+)均较正常妊娠妇女发生了显著改变,凝血风险增加,血清钙离子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在早孕期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宜兴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2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妊娠结局分为保胎成功组(n=71)和流产组(n=49),另收集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20例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入院时的凝血PT,APTT,D-D,FIB,TT表达,偏回归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早孕期先兆流产的关联性,并分析其对早孕期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入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FIB,TT水平比较,保胎成功组高于流产组、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凝血PT,APTT,D-D,FIB,TT指标为早孕期先兆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的凝血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状况及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URSA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加用LMWH治疗,检测两组妊娠前(基线期)、妊娠6、8周时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液流变学参数[高切与低切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并与48例健康孕妇(健康组)、比较。结果:基线期、妊娠6周及8周时,URSA患者的D-D、FIB、高切与低切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均高于健康组,PT、TT、APTT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妊娠6周、8周,健康组的D-D、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较基线期升高,D-D、FIB降低,PT、TT、APTT、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升高,且观察组的D-D、FIB、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T、TT、APTT均高于对照组(均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晚期相关凝血指标检测对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旨在为预防产后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重庆巿綦江区人民医院进行检查与分娩的产妇1 6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是否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54例)和正常组(1 566例)。于孕32~35周,取孕妇静脉血,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水平,以对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产妇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组产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与产妇产后出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产妇产后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孕晚期产妇FIB和D-D水平在产后出血预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D—二聚体的含量表达,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按Child-Pugh分级分别测定50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D—二聚体的含量。健康体检的正常人31例为对照组。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可加重疾病,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童兴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115-1116
目的:检测临产孕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预防产后出血或者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后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FIB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子痫前期-子痫孕妇的凝血因子水平,探讨凝血指标测定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测并比较轻度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重度PE、健康孕妇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D-D)水平;根据有无并发症对子痫前期-子痫孕妇进行分组,并比较两组凝血因子水平;ROC曲线分析凝血因子对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诊断价值。结果 各指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严重,PT、APTT水平越低,TT、FIB、D-D水平越高,不同组别的同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PT、TT、APTT水平低于无并发症组,FIB、D-D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T、TT、APTT、FIB诊断重度PE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0.904、0.756、0.855、0.848,其中TT诊断价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凝血指标异常程度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各凝血因子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肝病患者与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关系.方法 采用希森美康CA510型血凝仪测定60例肝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群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同(TT),进行比较.结果 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4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结论 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