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缺血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19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24 h内是否出现缺血加重,分为加重组(NIHSS评分增加≥2分)26例及非加重组93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4 h内缺血加重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闭塞、溶栓前高NIHSS评分是影响缺血加重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6.224,95%CI=1.303~29.921,P=0.022)、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闭塞(OR=6.326,95%CI=1.910~20.947,P=0.003)是尿激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缺血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早期缺血加重多见于男性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 的影响因素及凝视 - 面 - 臂 - 言语 - 时间(G-FAST)评分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 至 2019 年 1 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并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219 例 AIS 患者。用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静脉溶栓治疗后 END 的发生情况。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 END 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 END 的价值。结果 219 例患者中 43 例患者发 生 END,占 19.63%。年龄≥ 60 岁(OR=1.035,95%CI:1.003~1.236)、心房颤动病史(OR=1.925,95%CI: 1.313~2.685)、昏 迷(OR=2.031,95%CI:1.340~3.026)、入 院 时 NIHSS 评 分 ≥ 10 分(OR=1.368,95%CI: 1.167~2.361)及入院时 G-FAST 评分≥ 3 分(OR=1.509,95%CI:1.368~3.165)是 EN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 素(P< 0.05)。G-FAST 评分和 NIHSS 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 END 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68、0.733 和0.897。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END 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G-FAST量表对END 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轻度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不良预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40例轻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溶栓前DWI特征。以溶栓后90d mRS量表评分≥2分为主要不良预后结局。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轻度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1例(37.9%)患者溶栓后90d再次评估的m RS≥2分、表示溶栓后加重神经功能障碍;余149例(62.1%)患者溶栓后90d再次评估的m RS≤1分、表示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不良预后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25.3%)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4.7%,P<0.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溶栓前DWI检查,不良预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伴或不伴周围区域梗死患者的比例(58.2%)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26.8%,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并发糖尿病(OR=3.41,95%CI:1.69~5.03,P=0.015)、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2.11,95%CI:1.35~3.30,P=0.001)、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OR=4.19,95%CI:1.63~9.48,P=0.001)是轻度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能够有效预测轻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发生神经功能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列线图模型探讨炎症标志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生卒中后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将259例AIS患者分为SAP组81例与非SAP组1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公式计算出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AIS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进一步从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及等方面比较仅纳入传统因素和同时纳入炎症指标两个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重分类分析评价列线图模型对AIS患者发生SAP风险预测价值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非SAP组比较,SAP组吸烟、糖尿病、吞咽困难比率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酰甘油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SIRI、SII、NLR显著升高,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糖尿病(OR=2.505,95%CI:1.070~5.850,P=0.034)、吞咽困难(OR=3.492,95%CI:1.501~8.119,P=0.004)、入院NI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溶栓患者有29例继发HT(22.66%),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12.50%),死亡2例,占HT的6.9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OR=1.293,95% CIl.224 ~1.589,P=0.00l)、早期CT改变(OR=2.452,95% CI 1.132~3.309,P=0.034)、基线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OR=9.265,95% CI 1.435 ~ 59.836,P=0.019)、基线血糖≥11.1 mmol/L(OR=3.037,95% CI0.252 ~ 57.593,P=0.047)、NIHSS评分>15分(OR=8.752,95%CI 1.035 ~30.285,P=0.023)和溶栓时间窗>3h(OR=98.74,95%CI 5.067 ~ 186.120,P=0.002)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 mmol/L(OR=3.265,95% CI 0.435 ~ 59.863,P=0.045)、NIHSS评分>15分(OR=10.453,95% CI 5.647~38.185,P=0.003)和溶栓时间窗>3h(OR =2.541,95%CI 1.098 ~51.086,P=0.017)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 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房颤和溶栓时间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地区就诊于6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2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未溶栓组,均为非吸烟者);92例在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再依据是否有吸烟史分为溶栓吸烟组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57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基线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价3个月后预后,m RS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比较各组基线特点和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吸烟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未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为8.1%(3/37例)低于溶栓吸烟组[54.3%(19/35例)]和溶栓非吸烟组[24.6%(14/57例)](χ2=19.631,P=0.000)]。溶栓吸烟组溶栓前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低于溶栓非吸烟组[2.8%(1/35例)vs 17.5%(10/57例)](χ2=4.443,P=0.047)。溶栓吸烟组年龄低于溶栓非吸烟组[(57.89±13.32)岁vs(67.04±10.12)岁](t=-3.492,P=0.001)。溶栓吸烟组90 d预后良好率较溶栓非吸烟组高[54.3%(19/35例)vs 24.6%(14/57例)](χ2=8.329,P=0.0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OR=0.767,95%CI:0.669~0.879,P=0.000)、入院血糖(OR=0.822,95%CI:0.695~0.972,P=0.022)、性别(OR=0.251,95%CI:0.071~0.888,P=0.032)、吸烟(OR=12.633,95%CI:3.291~48.487,P=0.000)是AIS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吸烟患者较非吸烟患者拥有更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颅内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62例脑梗死住院且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内部验证。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及溶栓治疗相关资料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407,95%CI:0.210~0.791)、给药时间(OR=0.407,95%CI:0.213~0.779)、是否大面积脑梗死(OR=0.040,95%CI:0.200~0.816)、溶栓前NIHSS评分(OR=0.521,95%CI:1.15~4.967)、溶栓时合并用药(OR=0.582,95%CI:0.308~1.099)及脑白质疏松症(OR=0.545,95%CI:0.278~1.067)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这6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758(95%CI:0.724~0.792)。结论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可提高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颅内出血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IHSS评分联合DS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DSA血管评估的8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DS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大血管闭塞组(47例)与非大血管闭塞组(3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大血管闭塞组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非大血管闭塞组治疗后1 d、1周及1个月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均P 0. 05)。非大血管闭塞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大血管闭塞组(均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降低(均P 0. 05)。非大血管闭塞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大血管闭塞组(均P 0. 05)。大血管闭塞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1. 87±0. 37)级]明显低于非大血管闭塞组[(2. 92±0. 55)级](t=3. 641,P 0. 05)。溶栓治疗后mRS评分与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呈负相关(r=-0. 792,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子项目中意识水平(OR=1. 626,95%CI:1. 325~2. 128,P=0. 017)、意识水平提问(OR=1. 453,95%CI:1. 102~1. 948,P=0. 001)、凝视(OR=1. 257,95%CI:1. 034~1. 627,P=0. 006)为AIS患者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DSA检查后发现侧支循环情况较好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中非大血管闭塞AIS患者疗效更好,且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以及凝视是对大血管闭塞进行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AIS患者发生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老年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7d内是否发生肺炎,分为SAP组(n=41)和AIS组(n=327)。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SAP的相关因素,并分析NPAR、NLR对SAP的预测作用。结果NIHSS评分、吞咽障碍、NPAR水平和NLR水平是老年AIS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PAR水平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74。血清NLR水平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8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和0.72。结论 老年AIS患者发生SAP与患者NIHSS评分、吞咽障碍、NPAR、NLR水平有关,NPAR、NLR对SAP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吸烟史无显著差异(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史比例更高,溶栓前收缩压更高,溶栓前血糖更高,起病-溶栓时间更长,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史(OR=4,P=0.032)、溶栓前收缩压(OR=11,P=0.001)、溶栓前血糖(OR=10,P=0.028)、起病-溶栓时间(OR=1.01,P=0.013)、溶栓前NIHSS评分(OR=1.28,P=0.001)与溶栓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根据 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分析RDW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 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最终共纳入363例患者,男性232例(63.9%),年龄34~95岁,平均71.15±12.42岁。207 例(57.0%)预后良好,156例(43.0%)预后不良。①RDW与入院时NI HSS评分呈正相关(ρ=0.224, P <0.001);②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卒中史(OR 2.257,95%CI 1.302~3.914,P =0.004), 入院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145,95%CI 1.084~1.209,P <0.001),基线收缩压高(OR 1.015, 95%CI 1.005~1.024,P =0.002),高龄(OR 1.023,95%CI 1.002~1.044,P =0.030)和RDW较高(OR 1.308,95%CI 1.072~1.694,P =0.011)是溶栓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DW预测溶栓 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618(95%CI 0.561~0.676,P<0.001),最佳界值为12.75%,敏感 度为65.4%,特异度为55.1%。 结论 RDW与AIS溶栓患者入院时的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对称皮层血管征(asymmetrical cortical vessel sign,ACVS)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2015—2018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资料。研究的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发病至治疗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以及血液学和神经影像学结果。ACVS定义为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中,一侧半球出现较另一侧半球更多或更大的低信号的血管影像。结果共纳入145例患者,平均年龄62.5岁(29~89岁),其中男96例(66.2%)。35例(24.1%)在MRI的SWI成像上表现为ACVS。43例(42.2%)出现出血转化。18例(41.9%)出血转化患者存在ACVS,17例(16.7%)非出血转化患者存在ACVS(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房颤、血小板计数、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和ACVS与出血转化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小板计数(OR=0.998,95%CI=0.978~0.999,P=0.025),NIHSS(OR=1.096,95%CI=1.007~1.192,P=0.034),房颤(OR=4.682,95%CI=1.920~11.418,P=0.001)和ACVS (OR=2.960,95%CI=1.208~7.250,P=0.018)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存在显著关系。结论不对称皮层血管征能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1年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 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MRI评估CSVD负荷并计算CSVD总负荷评分。使用mRS量表评估患者发病1年的 神经功能预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VD的总负荷与1年的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利 用ROC曲线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最佳界值。 结果 最终入组135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平均年龄为61.56±12.64岁,CVSD总负荷评分0分者17例 (12.59%),1分者44例(32.59%),2分者38例(28.15%),3分者30例(22.22%),4分者6例(4.44%)。 多因素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OR 1.615,95%CI 1.209~2.157,P =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 1.570,95%CI 1.095~4.094,P =0.026)为AIS静脉溶栓患者1年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SVD总负 荷预测静脉溶栓后1年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35(95%CI 0.641~0.828),最佳界值为2.5分;溶栓前NIHSS评分的AUC为0.773(95%CI 0.684~0.862),最佳界 值为6.5分。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及溶栓前NIHSS评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年功能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指 标,有助于临床评估静脉溶栓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