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比观察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 方法:应用fNIRS分析20例左侧、20例右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并在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第一躯体运动区(M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PSC)中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基于氧合血红蛋白情况下,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同源比较中左侧脑卒中组与左侧M1区(患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兴趣区(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右脑卒中组的左侧PFC、左侧M1区(健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异源比较中左脑卒中组和右脑卒中组与健康组相比左侧M1与右侧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健康组相比,左右脑卒中组的患者的双侧大脑半球间即健侧和患侧半球间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有明显减弱。另外,相较于健康组,右脑卒中组在左右半球PFC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左脑卒中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ROI功能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脑卒中组的PFC区、M1区与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中,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其中左脑卒中组的患侧M1区功能连接低于健康组,而在左右半球间的功能连接中左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M1区间的功能连接均减少,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PFC区间的功能连接减少。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新兴的脑功能影像技术,通过检测大脑皮质血氧活动水平变化间接反映神经活动强度,适用于脑卒中康复评定与康复干预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但相关临床应用尚无标准化试验范式与技术指标。本文从方法学角度梳理fNIRS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常用任务态范式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静息态脑网络的连接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PSCI患者24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n=12)和中度组(n=12),纳入健康人10例(对照组)。三组被试采用全脑64通道功能性近红外光谱静息态采集6 min。采用NirSpark 1.6.12和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中度组基于脱氧血红蛋白的半球间功能连接低于对照组(t=-2.763, P=0.024),主要位于感觉运动皮质间(F=12.674, P=0.031)。结论 PSCI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右半球间功能连接水平降低,特别是左右感觉运动皮质间连接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神经反馈工具、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总结fNIRS在脑卒中后伴有抑郁、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和失语症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脑卒中后非运动障碍的康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在认知加工期间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Oxy-Hb)相对浓度变化值,初步探讨PSD的神经机制和工作记忆功能变化。方法 2017年2月至8月,20例PSD患者(PSD组)及20例卒中非抑郁患者(对照组),应用NIRSport便携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分别采用情绪面孔性别判断任务和"1-back"工作记忆任务,观察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变化值。结果在负性情绪面孔图片呈现后,PSD组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变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3.872,P<0.001)。在"1-back"工作记忆任务时,PSD组左侧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变化值低于对照组(t=2.475,P=0.018),两组右侧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t=1.773,P=0.084)。结论 PSD患者在负性情绪面孔图片呈现后,前额叶激活程度降低,并且左侧前额叶工作记忆功能受损,PSD患者前额叶有氧代谢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时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差异。方法 2021年4月至6月,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分别行患侧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运动前后各采集fNIRS数据8 min,基于氧合血红蛋白,分析前额叶(PFC)、上肢与手功能区(H)以及初级躯体感觉区(S1)的功能活动和功能连接。结果 单侧任务后,患侧H区功能活动较运动前增强(t = -3.135, P < 0.05),患侧H区与患侧S1区、患侧H区与健侧S1区、患侧S1区与健侧S1区间功能连接强度较任务前增强(|t| > 3.218, P < 0.05)。双侧任务后,各区功能强度和各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t| < 2.385, P > 0.05)。单侧任务对患侧H区功能连接的增强效应高于双侧任务(t = 2.026, P < 0.05)。结论 相比双侧任务,脑卒中患者单侧上肢训练对强化相应功能脑区的即时效果更好,可对脑功能连接产生更明显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上肢运动游戏训练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将46例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上肢功能性运动训练,30min/次,1次/d, 5d/周,治疗共4周。观察组采用上肢运动游戏训练,30min/次,1次/d, 5d/周,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L)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fNIRS、MoCA、FMA-UL和MBI等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NIRS重心值、MoCA、FMA-U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MoCA分数提高与fNIRS重心值降低呈正相关(P<0.01)。结论:上肢运动游戏训练可更好的改善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的检测下,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药物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每日治疗60 min,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刺激,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每日1次,每次15 min,6 d/周,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fNIRS技术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前额叶皮质(PFC)、运动皮质(MC)和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SC)的激活程度(β值),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病变脑区的β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FMA-UE评分变量与β值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32.96±3.24)和(32.03±4.1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42.33±3.80)和(39.23±4.7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前,2组患者PFC、MC和PSC皮质的β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在左侧病变脑区患者中,干预组治疗后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且左侧干预组CH13的β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及CH13的β值变量呈中度相关(P<0.05),对照组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的β值变量呈低度相关(P<0.05)。 结论 rTMS有利于激活左侧病变脑区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躯体感觉皮质(LPSC)的激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A组)、针刺组(B组)、镜像组(C组)、联合组(D组),每组20人。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B组增加针刺治疗,C组增加MT,D组增加针刺治疗和MT。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估4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结果:治疗后,4组FMA-UE评分、MBI评分、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1),上述3项评分:D组明显高于A、B、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单一使用针刺或镜像疗法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功能康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部分[1]。目前,下肢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虚拟现实技术、Bobath技术、减重步态训练等。然而,这些治疗方式需要较高的经济支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治疗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十分重要,可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是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神经特征的认知治疗方法,已被推荐为脑卒中干预措施中成本低、效果好和简单化的辅助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6个月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康复机器人组(RR组)和虚拟现实机器人组(VRR组)各20例。CT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2次/d,30min/次,5d/周,共4周);RR组、VRR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同一天分别给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均为1次/d,30min/次,5次/周,共4周)。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BBS、FMA-LE、MAS、F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BS、FMALE、MAS和FAC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RR组、VRR组均较CT组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VRR组较RR组的FMA-LE、MAS和FAC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BB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和针刺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和针刺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1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4组:早期康复加针刺治疗组(早康针刺组)、早期康复治疗组(单纯早康组)、单纯针刺治疗组(单纯早针组)和单纯基础药的治疗组(对照组)。应用Bobath疗法和针刺穴位疗法治疗。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结果 康复效率:早康针刺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单纯早康组明显优于单纯早针组和对照组。单纯早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早康针刺组和单纯早康组明显优于单纯早针组和对照组,单纯早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和针刺的联合治疗是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长宁区三个社区17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区域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根据病程分为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痉挛期(BrunnstromⅢ、Ⅳ)、恢复期(BrunnstromⅤ、Ⅵ)、后遗症期;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针灸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个月月末和5个月月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社区康复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3个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3个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Fugl-Mayer评价(FMA)。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FMA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评价均较治疗前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但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3个月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