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妇幼保健》2020,(13)
目的检测妊娠期妇女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 (OH) D_3]水平及血糖相关指标,探讨孕妇血清25 (OH) D_3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该地区妊娠妇女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和綦江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产检的2 138例孕13~20周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25 (OH) D_3水平及血糖相关指标,对缺乏者进行补充维生素D,每8周监测维生素D水平,并调整维生素D补充量,在孕24~28周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试验结果将受检孕妇分为GDM组和正常妊娠组,对比两组孕妇血清25 (OH) D_3水平,分析血清25 (OH) D_3水平与GDM的相关性。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200例未妊娠生育期女性作为对照组,对比妊娠女性与未妊娠女性血清25 (OH) D_3水平。结果 GDM组血清25 (OH) D_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女性血清25 (OH) D_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GDM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FPG)、孕早期服用维生素D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GDM组FP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清25 (OH) D_3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 (OH) D_3水平与TG呈负相关(P0.05);与FPG、FINS、TCH、HDL-C、LDL-C无相关性(P0.05);对GDM发生相关因素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的发生与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TG、HDL-C、25 (OH) D_3相关(P0.05)。结论孕妇血清25 (OH) D_3缺乏是GDM发病的高危因素,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孕妇胰岛素抵抗,对GDM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营养学报》2017,(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2DM患者249例和正常对照者100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无DR组(NDR,94例)、T2DM合并非增殖期DR组(NPDR,82例)及T2DM合并增殖期DR组(PDR,73例)。ELISA法测定25(OH)D_3水平,常规测定肝、肾功能,空腹血糖,HbA1c,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25(OH)D_3与各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NPDR组及PDR组25(OH)D_3水平均明显降低,以PDR组最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8.516,P=0.000),且PDR组维生素D(VD)缺乏患者比例明显高于NPDR组及NDR组(χ~2=36.970,P=0.000)。VD水平与DR、糖尿病病程、年龄、性别、BMI、收缩压、空腹血糖、HbA1c、尿素氮、肌酐、24 h尿微量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763~-0.135,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D缺乏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9.214,95%CI:4.354~19.499,P=0.000)。结论 VD缺乏参与了T2DM及DR的发生、发展,可作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钙离子、维生素D以及骨转换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绝经后BPPV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骨密度分为正常骨密度组(47例)、骨密度减少组(54例)和骨质疏松组(79例),选择同期60例骨质疏松症(无眩晕)患者作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_3]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婴幼儿CAP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门诊常规检查的60例婴幼儿作为A组;选取同期因患CAP住院患儿,单次CAP 60例作为B组,两次及以上CAP患儿30例作为C组,对3组儿童的血清25-(OH)D_3、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进行检测,探讨组间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A组血清25-(OH)D_3水平明显高于B、C组,且B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CD_3、CD_4及CD_4/CD_8水平明显高于B、C组,CD8水平明显低于B、C组,且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gA、IgM及IgG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且B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血清25-(OH)D_3水平缺乏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C组血清25-(OH)D_3水平缺乏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与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患病率呈负相关,适度补充VD3有利于降低婴幼儿CAP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幼保健》2019,(1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 D_3]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78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参照2013年修订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中对于病情轻重的判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组(37例)和重度组(41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78例患儿于入院后次日清晨采肘静脉血检测血清25-(OH) D_3和降钙素原(PCT)水平,60例对照组儿童于体检当日清晨接受检测。比较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患儿的血清25-(OH) D_3水平和PCT水平的差异,并对78例患儿血清25-(OH) D_3与PCT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78例患儿采用统一的治疗原则,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轻度组、重度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并对78例患儿血清25-(OH) D_3与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儿童的血清25-(OH) D_3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轻度组和重度组的血清25-(OH) D_3水平依次下降,3组间血清25-(OH) D_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儿童的血清PCT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轻度组和重度组的血清PCT水平依次升高,3组间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8例患儿血清25-(OH) D_3与PCT呈负相关关系(r=-0. 423,P=0. 013)。78例患儿采用统一的治疗原则,最后均痊愈。轻度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78例患儿血清25-(OH) D_3与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 537,P=0. 010)。结论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免疫机制下降可能是导致儿童CAP的发病因素之一,作为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检测血清25-(OH) D_3可客观反映CAP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并预测其转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9)
目的评估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的相关性,了解PTH、25(OH)D_3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6月在湖北省新华医院住院的19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依据PTH水平分为PTH升高组(68.3 pg/ml)22例和PTH正常组(≤68.3 pg/ml)176例。依据血清25(OH)D_3水平,分为维生素D不足组(50 nmol/L)125例和维生素D正常组(≥50 nmol/L)73例。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分为UMA≥300 mg组(29例)和UMA300 mg组(169例)。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2DM患者25(OH)D_3缺乏患病率为63.13%(125/198)。PTH升高组血清25(OH)D_3水平[(41.45±3.77)nmol/L]低于PTH正常组[(57.55±5.1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不足组UMA和2 h PG水平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MA≥300 mg组25(OH)D_3水平低于UMA300 mg组,FPG水平高于UMA300 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OH)D_3、HbA_(1C)与24 h UMA呈独立相关,标准系数分别是2.13、2.95和1.0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25(OH)D_3明显缺乏,且25(OH)D_3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相关因子,而PTH可能通过调节25(OH)D_3影响尿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幼保健》2019,(11)
目的分析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南京市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收治的80例患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分轻度感染组42例及重度感染组38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40例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差异。结果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患儿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且重度感染组低于轻度感染组(P0. 05)。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患儿维生素D不足率高于对照组(P0. 05),且重度感染组高于轻度感染组(P0. 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健康婴幼儿,且重度感染患儿低于轻度感染患儿。维生素D的缺乏或出现不足均可能会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性感染疾病的危险性提高,临床需要密切关注并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幼保健》2021,(20)
目的分析哮喘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哮喘控制程度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9月收治的240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接受常规体检的2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血清25-(OH)D_3水平为(49.50±9.80)nmol/L,对照组血清25-(OH)D_3水平为(63.40±8.90)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22,P0.001)。25-(OH)D_3正常组、25-(OH)D_3不足组及25-(OH)D_3缺乏组哮喘控制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36,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与哮喘未控制程度呈正相关(r=0.823,P0.05)。25-(OH)D_3正常组、25-(OH)D_3不足组及25-(OH)D_3缺乏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及呼气流量峰值占预计值百分比(PEF%)与血清25-(OH)D_3水平无相关性(r=0.023,P=0.817;r=0.067,P=0.722;r=-0.019,P=0.903;r=0.022,P=0.766)。两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哮喘未控制程度和免疫功能降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幼保健》2016,(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婴儿喘息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下吸呼吸道感染婴儿126例,分为普通肺炎组44例、毛细支气管炎组45例、婴儿喘息组37例;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常规体检的1~12个月健康婴儿4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婴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同时对下吸呼吸道感染婴儿行病原学和过敏原检测。结果普通肺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6、6.381、5.391,均P0.05);婴儿喘息组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肺炎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21、8.360,均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婴儿喘息组病毒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婴儿喘息组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936、20.937,均P0.01)。3组患儿过敏原检测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6,P0.05)。25-羟维生素D_375nmol/L的患儿中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25-羟维生素D_3≥75nmol/L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8,P0.05);25-羟维生素D_375nmol/L患儿中过敏原阳性率与25-羟维生素D_3≥75nmol/L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05)。结论病毒感染为婴儿喘息发生的主要因素,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偏低会提升婴儿病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近年来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查阅近5年来有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资料,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比较和总结了不同专业对此疾病治疗方法。结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可能的发病机制;位置试验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基本的方法,完整的诊断需包括受累半规管的确定及所涉及病理生理学机制;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普遍的治疗方案。结论:正确全面地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诊断方法,配合有效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4例t-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期于本院诊治的40例特发性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年龄较对照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个或以上半规管受累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潜伏期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复发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t-BPPV与i-BPPV进行比较发现,t-BPPV发病的年龄层较低,多个半规管累及率高,治疗后病情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治疗t-BPPV时应关注该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症治疗,以保证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95-1496
目的分析研究AITD(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血清25-二羟维生素D3[25(OH)D3]与s Fa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取ELISA法以及化学发光法对GD(Graves病)组和HT(桥本甲状腺炎)组的25-二羟维生素D3、甲状腺功能指标、TPOAb等相关抗体进行检测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择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 GD组的s F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D组以及HT组的血清25-二羟维生素D3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T组的s Fas水平与TPOAB(r=0.370,P<0.05)、TGAb(r=0.378,P<0.05)和FT3(r=0.585,P<0.01)呈现正相关,与FT4和TSH没有相关性。结论 AITD患者存在低25-二羟维生素D3血症和异常s Fas表达,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25-二羟维生素D3能够调节s Fa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V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为冠心病312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2~80岁,将无冠心病的98例做为对照组,确诊为冠心病的214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组)7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组)124例。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65例和多支病变组77例。对比分析其收缩压(SPB)、舒张压(DPB)、25-OH-VD、高敏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观察组hs-CRP、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OH-VD、HDL-C、SPB和DP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25-OH-VD水平明显低于S组,hs-CRP和TG水平明显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支病变组25-OH-VD水平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25-OH-VD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25-OH-VD筛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维生素D,为冠心病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25-羟维生素D3与碱性磷酸酶在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治中的敏感性。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8例年龄为2月~3岁体检或就诊的婴幼儿,检查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治疗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前佝偻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碱性磷酸酶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碱性磷酸酶亦无明显变化。结论:25-羟维生素D3在佝偻病初期明显降低,比碱性磷酸酶更敏感,是反映佝偻病活动状态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5.
对17例50~70岁绝经后妇女血清活性维生素D_3和右前臂中下1/3处桡尺骨的骨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每例患者骨矿物质含量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活性维生素D_3水平有11例下降,占64.70%。其中有7例为最低的极限值,占41.18%(7/17).揭示我们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时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_3。 相似文献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血清炎症因子和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1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情况;测定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25-羟维生素D3含量。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40%(43/512),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56.14%,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占36.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等较敏感,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CRP、PCT、IL-6和TNF-α分别为(16.58±2.46)mg/L、(1.48±0.23)ng/L、(25.41±3.26)ng/L、(48.97±5.67)ng/L均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而血清25-羟维生素D3为(16.52±2.14)ng/ml低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患者炎症因子CRP、PCT、IL-6和TNF-α升高,而25-羟维生素D3降低;临床上需严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及延缓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中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合并症包括迷路炎、高血压、循环缺血及突发性耳聋等;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为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劳动、过度劳累、精神和心理因素及全身疾病等。结论: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对全身疾病、精神和心理因素、过度劳累、合并中耳病史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误诊误治及漏诊情况,寻找其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某医院由耳鼻喉科听力检查室经Dix-Hallpike或Rolltest诱发试验确诊的BPPV患者资料,调查、分析其诊治过程。结果:经该室确诊的BPPV患者共128例,其中32例为首次就诊并确诊,46例有误治误治经历,50例首次就诊后未获任何诊断意向。结论:BPPV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原因,然而首诊确诊率却很低,误诊误治及漏诊情况也很常见。临床医生应学会Dix—Hallpike及Roll test诱发试验的检查操作,尽量减少BPPV的误诊漏诊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3)
目的 对老年高血压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诊治的135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中,依照24 h动态监测25(OH)D水平将患者分成正常组(70例)和缺乏组(65例),观察两组患者血压与血压变异性(BPV)区别,分析25(OH)D与BPV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测定,缺乏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SD)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分析,25(OH)D水平和24 h SSD、24 h DSD、dSSD及dDSD存在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血清25(OH)D和机体24 h SSD、24 h DSD、dSSD及dDSD呈负相关性,应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维生素D水平监测,提高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5-HT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试验组,60例未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慢性病种数、血清25-羟维生素D3和5-HT水平与血清25-羟维生素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