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超过7000万人受到影响[1]。我国癫痫的患病率在4‰到7‰之间,活动性癫痫患病率约为4.6‰,每年新增癫痫患者40万余例[2]。癫痫的自然病程较长,不仅具有持久性的癫痫发作倾向,而且常共患其他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2~4],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可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程度受损,因此癫痫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不容忽视。目前癫痫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手段比较匮乏、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睡眠障碍也是癫痫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5],良好的睡眠在维持身体健康和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睡眠障碍可能是影响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因素之一。本文就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及两者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本研究对35例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确诊为NTG的患者,均进行神经心理量表测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rrp quality index,PSQI)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检查,其中伴MCI者16例(伴MCI组),不伴MCI者19例(不伴MCI组)。结果 PSQI显示伴MCI组中有睡眠障碍者占43.8%(7/16例),其PSQI总分高于不伴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伴MCI组患者睡眠效率正常,且优于伴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G显示伴MCI组患者87.5%(14/16)存在PSG睡眠结构紊乱。伴MCI组较不伴MCI组NREM期N3期睡眠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MCI组NTG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睡眠结构紊乱、尤其是NREM期N3期睡眠时间的缩短与NTG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预计到2030年,我国PD患病率可达到全球患病人数的50%[1]。PD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中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是导致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三大非运动症状,以睡眠障碍最为显著[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4.
<正>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常常伴发多种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包括失眠、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REM期睡眠行为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日间过度思睡、不宁腿综合征。MCI患者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增加照料者负担。对MCI的睡眠-觉醒障碍应该进行常规和全面的评估,了解MCI睡眠障碍类型和影响因素,才能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  相似文献   

5.
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与褪黑素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情况,以及褪黑素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多导睡眠图(PSG)睡眠监测观察MCI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利用简短智力状态检查(MMSE)、词表学习、符号数字测验等检查其认知功能。比较MCI老年人服用褪黑素前后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改善情况。结果(1)MCI老年人MMSE、词语即刻、延迟记忆、2分钟词语延迟保持率、数字符号等成绩较差。(2)MCI老年人ESS、PSQI结果较差,入睡潜伏期及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延长,其数字符号成绩与PSQI显著负相关。(3)褪黑素治疗后,MCI老年人睡眠效率增加,MMSE、词语即刻及延迟回忆成绩提高。结论(1)MCI老年人存在着明显的认知损害及睡眠障碍。(2)褪黑素可部分改善MCI老年人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睡眠障碍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同时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常见并发症,估计全球有25%~60%的AD患者会伴发睡眠障碍[1-4]。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碎片化和白天过度嗜睡,甚至可能出现在AD患者认知障碍发生之前[5-7]。睡眠本身对正常的记忆功能至关重要,它对大脑有潜在的重组作用[8],睡眠不良会导致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力的缺陷[9-11],这也会引发AD认知和记忆力的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降低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难以开始或维持睡眠,夜间频繁觉醒或过早醒来,醒来后难以再入睡,并伴有醒时烦躁或疲劳等症状。Meta分析显示中国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为15%,疫情期间失眠的患病率高达29.1%[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将降低失眠的患病率作为心理健康促进的行动目标之一[2]。在过去的十年里,  相似文献   

8.
正睡眠障碍是癫痫患者常见的共患病之一,癫痫与睡眠障碍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共患会加重癫痫发作和焦虑抑郁症状,对于癫痫患儿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临床中应予以重视。1概述1.1流行病学健康成年人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0%~18%,而成年癫痫患者的患病率是其1.4~3.0倍[1, 2]。健康儿童与癫痫患儿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5%~40%和75%[3, 4]。成年与儿童癫痫患者共病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老年人多导睡眠图(PSG)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19例MCI老年人(MCI组)的PSG进行全夜监测,并与20名正常老年人(NC组)对照。结果与NC组比较,MCI组睡眠总时间减少[NC组(381±37)min,MCI组(313±67)min,P〈0.01],觉醒时间增加[NC组(30±10)min,MCI组(53±17)min,P〈0.01],睡眠维持率下降[NC组(94±10)%,MCI组(85±13)%,P〈0.05],第1阶段睡眠增加[NC组(14±2)%,MCI组(28±10)%,P〈0.01],第2阶段睡眠降低[NC组(60±4)%,MCI组(51±18)%,P〈0.05]和第3阶段睡眠降低[NC组(9±5)%,MCI组(4±3)%,P〈0.01],REM强度增强[NC组(21±4)%,MCI组(40±22)%,P〈0.01]。结论PSG中的浅睡眠增多,慢波睡眠S3减少可能是MCI病人所具有的电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一、OSAHS的概念OSAHS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点是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部分阻塞反复发作,导致睡眠障碍和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1]。OSAHS在成人男性占4%,女性占2%[2],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20%~40%[3],是心脏病、与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迅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多,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将随之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睡眠障碍包括觉醒频度和持续睡觉的增加,慢波睡眠和快动眼相(REM)睡眠的减少,以及日间瞌睡,或简单地概括为“睡眠/觉醒循环障碍”,即夜间睡眠或日间觉醒状态的“碎片化”[1]。在 AD 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4%~82%[2]。睡眠障碍的发生不仅使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进一步加重,同时还会加重其看护者的身心负担,进而引起他们的睡眠问题[3]。因此在 AD 治疗中,尽早发现或治疗 AD 患者的睡眠障碍,改善其睡眠质量,非常有必要。本文从睡眠障碍的临床管理角度,着重回顾了 AD 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评估、治疗策略,为 AD 相关的睡眠障碍临床管理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心肺耦合(cardiopulmonary coupling,CPC)技术检测惊恐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未治疗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患者31例为患者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9名为对照组,利用CPC设备检测睡眠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的睡眠总时间[(7.84±1.41)h vs.(6.06±1.30)h]、浅睡时间[2.70(2.30,3.90)h vs.1.90(1.40,2.55)h]、快速眼动睡眠时间[(1.77±0.64)h vs.(1.13±0.44)h]、觉醒时间[0.90(0.60,1.20)h vs.0.40(0.35,0.60)h]增加,睡眠效率降低[89.20%(86.30%,93.00%)vs.92.70%(91.65%,9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总时间(OR=0.32,95%CI:0.17~0.60)、睡眠效率(OR=1.31,95%CI:1.09~1.59)与惊恐障碍相关联。结论CPC检测显示PD患者的睡眠与健康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睡眠总时间增加,睡眠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城乡年龄≥60岁老人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方法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样,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进行调查,实查年龄≥60岁老人4697人,失访率4.9%。MCI诊断需符合Petersen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痴呆程度评定量表(CDR)评分等于0.5。结果①检出MCI患者257例,粗患病率为5.47%,经广州市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标化,MCI的患病率为4.94%;②其中男女MCI患者分别为67例和190例,女性粗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6.87%vs 3.47%,P<0.001),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6.51%和2.90%;③MCI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01);④城区MCI粗患病率略低于农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2%vs 6.66%,P>0.05);⑤有脑血管病史患者MCI的患病率高于无脑血管病史的老人(10.93%vs 5.08%,P<0.001)。⑥血管性非痴呆认知障碍(VMCI)的患病率为0.72%,男女两性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高于男性,有脑血管病史者患病率较高,提示高龄、女性、有脑血管病史是MCI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起病隐匿,近5年来AD各项生物标志物(影像、脑脊液、血液等)的研究以及对AD的治疗和干预已经从中晚期提前到痴呆前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1]。MRI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为A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其对MCI与AD的诊断价值有了明显提高,已成为AD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现对MCI与AD不同模式MRI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 目前抑郁障碍患病率呈逐年升高之趋势,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尤以睡眠障碍最为常见,改善睡眠质量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研究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 以躯体化症状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观察时间点,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00).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1、2和4周时HAMA评分、HAMD总评分和躯体化症状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1周时睡眠障碍评分降低(P=0.001);治疗1和2周时抑郁症状评分降低(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药物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除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1、2和4周,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治疗组[63.64%(14/22)、86.36%(19/22)、90.91% (20/22)]高于药物治疗组[20% (4/20)、55% (11/20)、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起效早、效果好,尤其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帕金森病 (PD)相关性睡眠障碍有多种形式 ,其发生率可达到 70 %左右[1,2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 ,导致日间疲乏或严重后果 (如影响驾驶安全 ) [3 ] ,其发生涉及多种因素 ,但确切机制不明 ,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常见睡眠障碍形式1 失眠 (insomnia) :是主观睡眠感不足导致白天疲乏、头昏脑胀等症状。客观标准是多导睡眠图 (PSG)证实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 ,觉醒时间 >30min ,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每晚 <6 5h。失眠是PD患者常见睡眠障碍主诉之一 ,如Caap Ahlgren等报道 10 2例不同病期的中、重度功能障碍的门…  相似文献   

17.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 (以下简称情感障碍 )的症状受发育性因素影响 ,症状易重叠于其他儿童期障碍等原因 ,常给儿童精神科医师对其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易导致漏诊和误诊[1 ,2 ] 。然而 ,据报道 ,在情感障碍患者中有 2 0 %~ 54 %首次发病在青少年期 ,有近 1 0 %的病例在 1 2岁以前就已起病[2 ,3] ,故儿童情感障碍已并非罕见。为此 ,我们就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流行病学1 患病率 :由于采用的诊断标准与研究方法不一 ,致使报道的患病率也颇不一致 ,但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其患病率至少不低于成人[1 ,2 ,4] 。Carl…  相似文献   

18.
焦虑障碍是以过度担心不良的预期结果为特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全球患病率为6.5%[1]。多个国家的治疗指南均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作为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2]。一项关于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相对影响的meta分析发现,CBT治疗成人焦虑障碍患者都有较好的反应[3]。然而,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焦虑障碍患儿经CBT治疗后没有完全缓解[4],这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明确儿童青少年疗效预测因子能更好地指导治疗,从而达到更显著的疗效,这也是目前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心理社会因素、症状学、脑影像与电生理、基因预测等4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经CBT后的疗效预测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遗忘型与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特征及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门诊和住院的遗忘型MCI患者63例(A组)和非遗忘型MCI患者54例(B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精神问卷对两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点进行评估。结果 A组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ADAS-COG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记忆因子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0,P0.001),语言因子评分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01),注意力因子比较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其中A组患者的睡眠行为异常和食欲障碍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激越、淡漠和脱抑制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遗忘型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遗忘型MCI患者,遗忘型MCI患者的睡眠行为异常和食欲障碍比例更高,而非遗忘MCI患者的激越、淡漠和脱抑制比例显著高于遗忘MCI患者。  相似文献   

20.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成年人群患病率约12%~15%,主要表现为偏侧发作性的搏动样头痛,容易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偏头痛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间脑与脑干区域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睡眠-觉醒周期调节紧密相关[2],推测偏头痛与睡眠障碍之间直接或间接相关。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包括失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